林芯芯
5月26日,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榮獲“最佳國際參與者金獅獎”。此前的2011年,他是葡萄牙第二位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而葡萄牙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建筑師西扎,是他的岳父兼老師。
對莫拉來說,建筑在環(huán)境中有兩種存在,一是應當消失的敗筆,二是重新定義環(huán)境秩序并與之融為一體的生命體。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在把握建筑材料的單一性與復雜性之外,這是他對建筑最本質(zhì)的理解。
上世紀70年代,生于葡萄牙波爾圖的莫拉在當?shù)亟ㄖW院學習,對教育體系備感失落后慕名到西扎的工作室實習。在合作中,西扎看到了這個年輕人的天賦,在自傳中感慨:“我可能不會和他合作太久,這讓我既沮喪又高興?!?/p>
不出西扎所料,莫拉在贏得波爾圖文化中心的設計競賽后,就此自立門戶,開始獨立建筑師的生涯。
在他的作品中,業(yè)界看到的是建筑與自然的對話。例如,位于葡萄牙布拉加的體育場是2004年歐洲足球錦標賽的主場館,只有兩個看臺,一側(cè)是采石場巖壁,一側(cè)是布拉加城一覽無遺的景色。如同一座露天戲院,莫拉說,“足球其實就是一場表演,沒有人愿意從背后觀看演出?!本_計算后,他將山體爆破,從中炸出約一百多萬立方米的花崗巖,壓碎制成混凝土作為場館的建筑材料,營造真正的“在場感”。
這樣的花崗巖墻面,瑞士建筑學家、《凝固的藝術(shù)》作者雅克·盧肯認為,在幾乎所有莫拉的建筑作品中都可以見到。在品質(zhì)的感知中,建筑材料超越了自身,成為被觀賞的對象,是體量與重量的真實描繪,由此,建筑成為了材料的表達。
他鐘愛簡約的建筑語言,受畫家paulo regio委托、2008年完工的里斯本博物館就被譽為“既公開又隱秘”的極簡主義代表作。在林木環(huán)繞的開闊綠地上,建筑體的高度隨身邊樹木變化,紅色混凝土建造的墻體與四周綠意形成對比,入口矗立的兩座金字塔形建筑則將展館凸顯出來。
除了建造新建筑,他也曾將葡萄牙丘陵地帶的一座修道院翻新成一座現(xiàn)代化旅館。修道院原建于12世紀,普利茲克獎的評審認為他的設計理念兼具歷史與現(xiàn)代關(guān)懷。英國作家杰弗里·斯科特曾以“人文主義的價值”來解釋建筑美的根源,在莫拉看來,“不管建筑被如何使用,對建筑問題的解釋總是相同的。人類充滿好奇心而且難以滿足,渴求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需要完善現(xiàn)有的條件。”
19世紀末,美國建筑學家路易斯·沙利文提出了“形式服從功能”的設想,建筑的新概念也漸漸過渡到對整體環(huán)境的考量。美應服從于環(huán)境,建筑作為組成單位存在,而外部空間是“沒有屋頂?shù)慕ㄖ?,莫拉的建筑語言亦如是。它們像環(huán)境中的有機生命體,生于斯,長于斯,“我們見到的是一個‘動物的自然部分——它的解剖構(gòu)造、內(nèi)在均衡和復雜性?!?/p>
當年在波爾圖建筑學院學習時,莫拉曾經(jīng)歷從雕塑到建筑的轉(zhuǎn)向。同為三度空間的藝術(shù),雕塑作為實體,旨在貯存清晰的精神性觀念,而建筑的內(nèi)部空間性則帶來實用功能,亦決定了其觀念表現(xiàn)的模糊性,莫拉的轉(zhuǎn)向或許早已預示了他后來的藝術(shù)傾向。
從年輕時起,這位葡萄牙建筑大師便帶著自己的相機,游蕩于城市中,看那些建筑,思考它們?nèi)绾闻c自然彼此需要,并與城市風景對話,在空間中獲得抵抗時間的力量。三十多年后,他成為了葡萄牙建筑的代名詞,同時映射了二戰(zhàn)后整整一代歐洲建筑師的成長軌跡。
如博爾赫斯論小說,莫拉最終這樣看待建筑,“一段文字不應修改太多,不然的話,它最終會變得太多刻意,讀者能感覺到作者的疲憊從而也會覺得厭倦。因此你要做得非常微妙,使文字似乎從一開始就是那樣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