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詩婕
在劉棉村的山頭,樊建川曾撿走一塊門牌。那是一個依山而建的村莊,地震時暴發(fā)泥石流,整個村莊被埋了。
生者撿了門牌匾,用粉筆在上面寫“安息吧親人”,點上香燭后離開了。還沒等蠟燭燒完,樊建川帶著工作人員趕到了。他一眼望見這個牌子,“馬上就撿走了?!闭鸷髱滋礻幱瓴粩?,他怕雨水沖掉上面的粉筆字。現(xiàn)在,這塊牌子用相框裱起,掛在博物館內(nèi)的墻上。
博物館里還有許多看起來類似的物品:連接道路、疏散災民的木頭橋,武警喝壯行酒后砸破的酒碗碎片,用于空投物資的降落傘……
物品旁的解說文字通常不會超過60字,但如果對地震了解得更多一一以汶川為例,道路沒有在第一時間疏通,阻礙了后續(xù)的救援一一也許會從這些物品本身思考出更多蘊含的意義。
遇難者的小提琴、煤礦里挖出的算盤,以及綿竹年畫村(全村被埋)的年畫墻碎塊,都被帶回了博物館。因為收集廢棄物品,館長樊建川曾一度被大眾戲謔為“撿破爛的”。在一次采訪中,他這樣解釋自己收集的標準,“什么東西能夠證明這件事的存在和發(fā)展,就值得被收藏?!?/p>
館中最令人駐足的物品,可能要數(shù)一件新娘婚紗。地震時,一個攝影師帶著六個新人在鴛鴦池拍攝婚紗照,一對新人當場遇難。一個月后,樊建川帶領工作人員回到現(xiàn)場尋找新人的遺物。因為水源堵死,且有尸體在其中腐化,本來清澈的湖水已經(jīng)成為一潭死水,人們不得不在湖而鋪撒許多層石灰消毒。
最終,樊建川用木棒找到了一截染血的婚紗。這件婚紗連同新娘曾穿戴的花環(huán)和高跟鞋一起,被放進了展廳。展品的上方,寫有這對新人的愛情故事。
2000多件展品中,一封書信尤為重要。地震發(fā)生后,成都市民李培芳給時任市長葛紅林寫信,呼吁“抗震防災,以防為主”。她在信中寫下幾點:1.督促各基層設立抗震防震機構:2.對已建房屋及建筑物,重要的設備設施進行普查,對未設防及未達標的建筑進行加固:3.加強設防管理,把好設計關。
在信紙第一頁的頂端,留有市長親自批復的字跡。
“5·12”地震發(fā)生后,樊建川很快就決定成立震撼日記館。工作人員白天去災區(qū)收集文物,夜晚消毒,次日,前一天收集來的文物就被擺上展臺。僅一個月,博物館就向公眾開放了。
這里不同于國內(nèi)任何一間博物館的明亮、精致。日記館的白色水泥墻看起來涂抹不勻,像是一座毛坯樓。地板是鋼筋材質(zhì)的。每隔10米左右墻上就有破洞,洞里是不同震區(qū)現(xiàn)場的還原:破碎的瓦礫、廢墟、裸磚,和暴露在外的鋼筋。參觀時,一股夾雜著粉塵、鐵銹的氣味,偶爾鉆進鼻腔,隱隱約約,是廢墟的味道。
鳥巢的中方設計者李興鋼也參與了館內(nèi)的設計。展品按照自身所代表的時間順序,密集地陳設了兩層樓。每一道門檻上貼著一張日歷,從5月12日到6月12日,一間間房的天花板上印著黑色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遇難者、傷者和捐贈金額。
設計者們力求還原震后初期的觀感,參觀者們行走數(shù)千米參觀路線的同時,走的也是震后30天一個城市的重建,以及6萬多人最后的生命歷程。
日記館的門前豎著一塊牌子:館內(nèi)部分內(nèi)容可能引起不適,請未成年人在成年人陪同下觀看。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一一“震撼日記”,細細地全程走一遍,確實有不少震撼。
一幅幅影像記錄著一張張真實的臉:三位困在大山里三天的災民,艱難跋涉30多公里終于走出大山,情不自禁地相擁痛哭:穿著粗布、土鞋,將年邁母親放進竹筐里背離災區(qū)的中年男人正在擦汗:一位母親哭著呼救,請人盡快救出還埋在廢墟內(nèi)的兒子……
因為工作關系,我去過國內(nèi)一些知名的紀念館和紀念碑。2016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時,我與同事蹲守在地震遺址紀念公園。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長達數(shù)百米的黑色花崗巖石板墻上,正反兩面刻滿了24萬個逝者的名字。有兩面墻是空白的,留給那些沒有被找到、統(tǒng)計到的名字。人名被燙了鎏金。除此之外,無論在這座公園還是唐山的地震紀念館里,并沒有關于一個逝去生命的具體故事。
而在汶川、北川的地震博物館與各式紀念廣場(公園),建筑恢宏壯闊,但數(shù)字之外,依然沒能見到關于普通生命的故事。
震撼日記館作為一個私人博物館,提供了新的敘事邏輯。日記館以日期為線索,將震后一月內(nèi)的每一天還原,展品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遇難者和幸存者,其中更不乏普通人的故事。館中隨處豎立著牌子:別說話,讓文物說話。
在地震現(xiàn)場搜尋文物并沒有想象中容易。
2008年5月31日下午。原成都軍區(qū)某陸航團一架米-171直升機在執(zhí)行運送受傷群眾任務中,在汶川映秀鎮(zhèn)附近失事。包括機長邱光華在內(nèi)的5名機組成員和13名群眾全部遇難。
為了搜尋失事的米-171直升機殘骸,館方花費了10天時間。整個搜救區(qū)域高山密林,人跡罕至,很多地方幾乎是絕壁.余震不斷,塌方、泥石流隨時發(fā)生,搜救與搜尋工作只能一米一米地推進。最終,殘骸在計劃飛行的反方向被找到。樊建川把機身殘骸、機長的飛行日志和部分遇難者遺物帶回了博物館。
在那個邊緣有燒黑痕跡、比火柴盒稍大一些的綠色長方形小盒子里,記載著機長邱光華當天已經(jīng)執(zhí)行了7次飛行。“很可能是疲勞駕駛,飛了反方向而觸崖。塔臺最后留存的信息是指揮其向右飛行,但最終我們在左側的山谷中找到了殘骸?!辈┪镳^文宣負責人黃毅告訴我。
一周前,我在位于映秀的“5·12”集體公墓中第一次知道了這個失事機組。他們在公墓中擁有一座專門的紀念碑。公墓在一座小山體上,頂端的花壇很美,白色蝴蝶在其間飛舞。
我從當?shù)嘏⒛抢镔I了一朵花,把它獻給了這個失事的機組。我清楚地記得,在紀念碑旁邊的金屬牌上寫著:突遇低云大霧和強氣流,不幸失事。
很多年過去,我仍然記得地震發(fā)生后一篇流傳很廣的報道《災后北川殘酷一面》中寫到的北川現(xiàn)場:孩子們的尸體是“青色和白色的,只有漂亮的頭顱和柔軟的身體仍舊是優(yōu)雅的”。
我一直不知道,那些從廢墟里伸出來的小手,其實是青灰色的。
在日記館的二層,有一條向下的樓梯,通往一個獨立的地下空間:學生與校園專題。沒走幾步就能看見一張放大的照片:從廢墟中伸出的一只還緊握著鉛筆的小手。
這里有一整面書包墻。從廢墟里挖出的書包沾滿粉塵,顏色是灰蒙蒙的鮮艷:紅的藍的黃的粉的。這里羅列了受災最重的學校:北川中學、映秀小學、聚源中學、漢旺外國語學?!?/p>
出于新聞倫理和一些其他原因,當年主流媒體登出的照片并沒能展現(xiàn)出現(xiàn)場殘酷的一面。在這座博物館陳設的攝影圖片里,許多沒有出處與作者,但更驚心動魄。
一個父親守在兒子的遺體旁邊,用衣服蓋住了他的上半身一一但從輪廓可以看出,脖子以上的部分空了:那些哭倒在孩子身邊的父母,身旁是正在燃燒的祭品與香燭:在聚源中學,尸體轉運前,父母在孩子的襪子上寫下了名字與電話。
我參觀的那幾天,幾個年輕的女性都在這里落淚了。有男人用很輕的口哨聲吹起了《天空之城》。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樊建川在聚源中學收集文物時曾被攔住,要求放下所有手上的物品,“好遺憾,本來可以找到很多(文物)?!备鶕?jù)官方數(shù)字,聚源中學最終有278名師生遇難。
遇難者中,第一個被找到的學生叫胡慧珊。設計師劉家琨為她設計了一座“胡慧珊紀念館”,內(nèi)部被刷成她最愛的粉色,曾收藏了她的乳牙、臍帶等物品。這是汶川地震中唯一一個紀念個人的紀念館,設計師的初衷是“紀念、尊重所有的普通生命”。
不過,這座外形像救災帳篷的小建筑隱藏在日記館左側不足百米的草坪中.被茂密的竹林遮蔽,沒有任何指示牌。因為一些原因,胡慧珊紀念館不再對公眾開放。
十幾天前,我在映秀參觀了漩口中學遺址。地震時,整座學校下陷。政府保留了壯觀的倒塌建筑,一面嶄新的國旗掛在旗桿上,是整片遺址的最高點。最醒目的是入口處是碩大的汶川特大地震紀念表盤,以及那座由文字和浮雕組成的特大地震記事墻,是震后專門修建的,看起來價值不菲。紀念墻上的百字內(nèi)容,介紹了地震的震源、震中、發(fā)生時間。以及傷亡人數(shù)和財產(chǎn)損失情況。
相比之下,日記館中的學校專題館更像一個細胞顯微鏡。這里沒有任何宏闊的建筑和物品,只有一面高約5米的黑白照片墻。照片里,幾十個家長將遇難學生的遺照捧在胸前,整齊地跪在一起。為了做出高達五米的效果,館方將同一張照片進行了復制拼接,最終達成了震撼的視覺效果。
黃毅告訴我,日記館建成的那一年,幾乎人人走進去必會“哭著出來”。
后來,看的人少了。每年5月,人流開始多起來,通常都會在5月12日那天到達頂峰。這一天接待的人群通常以單位黨建和學校春游為主。
一名講解員曾略帶失落地告訴我.孩子們參觀時“很鬧”,即使是大人,絕大多數(shù)“更像是湊個熱鬧”,沒有耐心深究展品背后的故事。
只有少數(shù)特意趕來的,會顯現(xiàn)出不同尋常的安靜與投入。我湊巧碰上一對,在范美忠的展區(qū)。
范美忠那副眼鏡靜靜地躺在玻璃罩子里,10年來接受了不少參觀者的嘲笑。我站在邊上時。身邊就有不少人看到它后大喊一一“這就是那個范跑跑”,“簡直是無恥”。
10年前,得悉震撼日記館開放后,范美忠主動聯(lián)系了館長樊建川,“想來看看”。因為地震中先于學生逃生,之后他又在網(wǎng)絡發(fā)表了言論:“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女兒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因為成年人我抱不動,間不容發(fā)之際逃出一個是一個?!苯處煼睹乐覐拇吮痪W(wǎng)友譏諷為“范跑跑”。
“我們希望你能捐獻你的眼鏡,讓我們展出?!甭牭椒ùǖ奶嶙h時,范美忠沒有任何猶豫,當即摘下了眼鏡。當天,他在博物館所在的安仁古鎮(zhèn)老街上,配了一副新眼鏡,并將發(fā)票拿給樊建川報銷。于是,發(fā)票也成為了展品之一。一口氣捐出的,還有地震時.他正在講課用的《紅樓夢》,書的封面上寫有:“正在講課。范美忠5.12”。
這些物品上方的墻壁上,是樊建川的特別批注:“之所以展示范美忠老師,是因為我們尊重范老師的言論自由……針對范美忠老師的言行,社會公眾評價褒貶不一,而這也正是社會多元化發(fā)展的表現(xiàn)?!?/p>
一對中年夫婦,叔叔手里拿單反,阿姨戴著副金絲邊眼鏡,看起來很有修養(yǎng)。仔細閱讀了墻上的館長與范美忠留言,女士沉默了一會兒后說,“他們一個代表的是個人利益。一個代表的是集體利益?!?/p>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博物館的人氣始終不如館外的“豬堅強”展區(qū)。今年11歲的豬堅強大部分時間都淡定地臥在干凈的稻草上,任由游客在玻璃墻外呼喊,它也只是微微地睜個眼。
地震后,樊建川感動于豬堅強在廢墟下被埋36天依舊生還的奇跡,將它帶回博物館,并用它作為日記館路線的結尾一一是一種“大難不死”的寓意,也是積極、頑強的象征,為一路參觀的沉重稍作一些緩釋。
豬堅強火了,建川博物館也跟著沾光了。但樊建川對此并不高興,他認為人們將過多的注意力聚集在了豬身上,“并不是它不重要,而是有更多更重要的事,需要被看到和記住。”
為了讓人們記住,博物館在出口右側的圓拱門后,設立了三面紀念墻。它們合成了一塊約30平米的長方形空間,看起來像是墓園里的壁葬區(qū),不同的是,這里沒有骨灰,只有用3D打印的遇難者像,金屬牌上標有遇難者的名字、出生日期與遇難地。墻上還有許多空白的地方,留給那些未能找到照片的逝者。
一條白色的通道從圓形拱門伸向紀念墻,上面刻著大寫的遇難者數(shù)字:陸蘺玖仟貳佰貳拾柒。通道的盡頭是三棵不及人高的雪松,像是三支未點燃的香。
一座鋼鐵蒲公英陳放在圓拱門外,正對著紀念墻一一這是美國藝術家史蒂夫·麥格魯捐獻的作品一顆被風吹盡的蒲公英,根莖連著一顆光禿禿的花芯,隱喻逝去的生命,也寓意生生不息的希望。
一旁白墻上印著的紅字,是摘自毛澤東語錄的話:“四川很有希望?!?/p>
來源:人物(微信公眾號:renwumag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