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昌炯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有一句臺詞:人生可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么忙著活,要么忙著死。
這句話蘊涵了兩類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之所以很多人被打動,是因為它帶著一種看透式的一針見血。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活在這句話的隱喻里。但對有些人來說,這句話更像是寫實而非寫意一一
他們真的是在忙著生或忙著死。
比如104歲的澳大利亞科學家大衛(wèi)·古道爾,雖然他仍擁有超乎同齡人的健康,卻一心想死。他不愿意過那種因為衰老而帶來的無法自由控制自我的生活。沒有尊嚴地活著,在他看來就像行尸走肉。
他想到了安樂死,并不惜乘坐20多個小時的飛機漂洋過海,到能滿足他心愿的異國,為自己的生命畫上句號。
與古道爾相反,一些不幸被癌癥擊中的人,哪怕明知死亡將近,自己無力回天,卻仍想拼盡最后的力氣與它搏一搏。
為了求得一線生機,經(jīng)濟局促者冒險海外代購抗癌藥,富有者干脆通過醫(yī)療中介出國治療。好在,這個5月,中國政府通過對進口藥品實行零關稅、對已納入醫(yī)保的抗癌藥實施政府集中談價采購、對未納入醫(yī)保的抗癌藥實行醫(yī)保準入談判等三種方式,降低抗癌藥價,并對進口抗癌藥品減按3%征收進口環(huán)節(jié)增值稅,以此幫助癌癥患者,用盡量低的治療成本。獲得盡量高的治療效果。
但站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的時間節(jié)點上回望,生,或者死,都不是能夠選擇的。有人幸存,有人遇難,有人失蹤,有人紀念……當災難從天而降,生命更顯脆弱,也尤為珍稀。
忙著生,還是忙著死,這道題最殘酷的地方在于,很多時候,即便做出了選擇,也并不能決定命運的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