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姆嘿姆
兩年前刷爆朋友圈的《東京女子圖鑒》,在兩年后的今天,接連被翻拍成了中國版《北京女子圖鑒》和《上海女子圖鑒》。三張圖鑒攤平在看官面前,宛如舊時曲水流觴文人作對——相似的小鎮(zhèn)女青年,在相似的國際大都市里,寫下了看起來情節(jié)也十分相似,內(nèi)在卻并不那么相同的故事。
單看海報倒是異曲同工:東京版的主題海報里,女主角水川麻美一個高抬腿,將整個東京的滾滾物欲置身腳下;北京版的主題海報,戚薇穩(wěn)坐央視“大褲衩”;上海版的主題海報,王真兒又將魔都標志物“東方明珠”當作了自己的王座。
要說的都是滾滾紅塵里的女子欲望力,說法卻有微妙的差異。有人批評所有三部女子圖鑒都是“男子集郵圖鑒”,我倒覺得不盡然:哪個長得可愛的小姑娘,生命里不出現(xiàn)幾位男主角呢?若說男人的一半曾是女人,那么進化到今日都市,女人背后自然也少不了站著幾個男人,這與女人把自己歸為女權(quán)獨立派還是女奴依附派,又或者是假裝女奴控制男人的女利主義者,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
有意思的是,東京版一上來就給女主立下了“女利”的人設(shè)——她從小鎮(zhèn)走到大城市東京,滿懷著野心,從小情侶聚集的“三茶”地區(qū),一路搬到名店云集的“惠比壽”、名流匯聚的“銀座”、中產(chǎn)生活的“港區(qū)”,毫不諱言,靠的就是從一個男人、另一個男人、再一個男人。普通收入的小男生讓她初嘗大城市滋味,這是從鄉(xiāng)鎮(zhèn)到城市的跳板;高收入的海歸精英男讓她實現(xiàn)自己的第一個夢:成為在30歲前就能進入高級米其林餐廳就餐的“好女人”,是一塊從土氣到洋氣的跳板;中年和服店老板包養(yǎng)她,讓她盡情體驗上流社會生活,腳踩如云的地毯,這是一塊從底層直通上流的跳板;最終選擇的其貌不揚的丈夫,則是中產(chǎn)階級生活的標配。
一輩子活得都像青春時讀過的時尚手冊:進高級餐廳,戴品牌鉆戒,嫁中產(chǎn)丈夫??雌饋砗艽缹Σ粚??但劇里給了點睛一筆:女主小時候非常想要一個班上其他女生正在玩的玩具,父親給買了另一種,以為也是玩具,沒有不同,但是媽媽卻說:你不懂啊,女孩子就是這樣——別人有的東西,她也想有。
然而悲劇在于,小鎮(zhèn)出生的女孩,不管是見識或者眼界,都注定了她的集郵之路不會走得太遠,往往走到一半的時候,就心生退意,若非懷念鄉(xiāng)村樸素,便是大城市里找個和自己條件相似的土著伴侶。她們的虛榮心,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她們走了幾步,便以為抵達了遠方。
和東京版的水川麻美一樣,北京版的戚薇、上海版的王真兒,都在“傍大款”的經(jīng)歷之后,有過一段“回鄉(xiāng)”“嫁土著”的經(jīng)歷。
但女子圖鑒的殘酷在于,集郵走上人生巔峰的女主,很輕易地就又被打入人生谷底——即使她們都“回頭是岸”地選擇了收入都不及自己的男人,卻也遇人不淑,不管是性冷淡還是搓麻將,現(xiàn)實中勢均力敵的男人,原來還配不上她們本人的人生奮斗。所以你還能怪女孩子太有野心嗎?即使她們洗盡鉛華,不那么物質(zhì),事業(yè)有成,人生對于女人而言,也有著比男性大得多的隨機性。
而三地女子圖鑒之中,又數(shù)《東京女子圖鑒》最是殘酷——當北京版和上海版被包裝成“女子奮斗圖鑒”,主打都市職業(yè)女性自我成就、避嫌“集郵女”的時候,東京版卻迎面給所有女人都送上一塊階層天花板,明確告訴你:女人啊,只有可愛是不行的——但是你如果不把可愛當成自己的武器呢也沒用,因為“高級”男人只會和雜志上的可愛女人、那種一生下來就學習要當女結(jié)婚員的女人,結(jié)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