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善華
摘要:教師所言之語雖然不是背誦出來的,但必須是規(guī)范的。概念是規(guī)范的,語詞是規(guī)范的。教師在講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運用比喻、聯(lián)想的方法,但是,所傳授的知識是規(guī)范的。言語的邏輯性、語音的準確、口齒的流利是任何職業(yè)都需具備的基本方面。除此之外,教師的語音又具備言語的規(guī)范性、可接受性、啟發(fā)性和時限性這四大特殊的要素。學生的知覺過程與他已有的知識的關系密切。學生是根據(jù)他已有的知識判斷你的聲音、手勢中所表達的語言。如果你的語言表達方式與學生所能接受的有很大的差異,那么就可能引起誤解。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用規(guī)范化的語言表達。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0-0096-02
語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知識傳授給學生的主要工具。如何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夠通過語言把課本中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呢?這是一門很深的藝術,也是值得為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認真學習和研究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藝術,是師生之間交流、溝通的最基本的方式。因此,語文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語言藝術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1.注重語言規(guī)范,把握藝術精準
教師教學語言應當是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言,即普通話。憲法明確規(guī)定: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yè)語言。能掌握、使用普通話,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
教師所言之語雖然不是背誦出來的,但必須是規(guī)范的。概念是規(guī)范的,語詞是規(guī)范的。教師在講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運用比喻、聯(lián)想的方法,但是,所傳授的知識是規(guī)范的。言語的邏輯性、語音的準確、口齒的流利是任何職業(yè)都需具備的基本方面。除此之外,教師的語音又具備言語的規(guī)范性、可接受性、啟發(fā)性和時限性這四大特殊的要素。
學生的知覺過程與他已有的知識的關系密切。學生是根據(jù)他已有的知識判斷你的聲音、手勢中所表達的語言。如果你的語言表達方式與學生所能接受的有很大的差異,那么就可能引起誤解。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用規(guī)范化的語言表達。
我認為教師言語中也不能有那種不規(guī)范的粗話。摻雜著方言以及個人習慣用語的粗話雖然克服起來有一定困難,但若被學生學去,似乎也有損與教師的想象。比如,教師常用“我們”、“大家”,“請”,諸如此類,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常用“對不對?”“行不行?”這種商量式的疑問用語,會給學生一種自尊心和責任感,也會增強學生的求知。
2.精煉表達語言,常用簡潔用語
《學記》把“善教”與“善歌”并論,提出“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要求教學語言“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其志矣”。即強調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
例如有位小學教師在作文課上指導學生要觀察得細致,作文才能寫的準確、具體。她這樣進行教學:師:小草是什么顏色的?生:綠色的。師:春天、夏天、秋天都一樣綠嗎?生:是的。師:不,同學們,你們只粗略地看了外表。在春天,它的綠要淺一些,叫做淺綠;在夏天,小草綠得深一些,應該叫墨綠;秋天,小草變黃了,叫黃綠。有的學生說:這都是小事。
師:不能這樣看。浩瀚的海洋來自涓涓細流,學習觀察也要從細小處開始才行。只有觀察得細致,作文才能寫得具體。
這段講述語言是那樣清晰,透徹。教師首先抓住一個最普通常見的事物——小草,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顏色的變化來說明細致觀察的重要,最后用“浩瀚的海洋來自涓涓細流“作總結,通達而又概括,明晰而又嚴密,能夠使學生比較深刻地了解細致觀察的重要。
3.追求通俗易懂,把握生動形象
通俗是指口語表達的大眾化。用語通俗,一聽就懂;意義通俗,深入淺出。語言似山間的小溪流水清澈見底,透辟明晰。這種語言風格與佶屈聱牙、橫生枝節(jié)、沉滯阻塞、含糊晦澀是截然不同的。例如霍懋征老師講《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靜啊”時,這樣進行教學:
師:我們看看,漓江的水真靜啊,怎么靜?讀一讀。師:江水是不斷前進的。但是漓江的水使你感覺到怎樣?是滔滔不斷地前進嗎?生:不是,真靜啊!師:靜到什么程度?。可红o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師: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作者是在哪兒呆著呢?生:作者在船上,而船在水上。師:對。船就在水上,但作者卻感覺不到水在動。叫不叫靜啊——生:叫。師:真靜啊!體會一下,真是什么意思?生:真就是非常確切。師:非常確切,確確實實是靜。
這種平易流暢,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深者淺之,難者易之,澀者潤之,虛者實之,以細微淺近之語闡明至美至善之理。既不炫耀賣弄說得深奧莫測,也不過分遷就講得庸俗膚淺,教學語言達到這般境界,實在是爐火純青的功夫。
4.把握幽默風趣,吸引學生眼球
幽默的教學語言,能使學生在笑聲中受到啟迪和教育;能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產生親近感;用它對不良現(xiàn)象進行批評時,是諷而不苛,刺而不毒,學生能在輕松詼諧的氣氛中,使是非曲直涇渭分明。
有人說,教學幽默是浪花,而不是流水,幽默不是教學的目的,它只是教學的手段。幽默應選擇它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最佳時機而出現(xiàn),要恰到火候,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如年齡、知識結構等特點,要考慮能不能在學生身上引起良好的效果。
例如:特級教師林偉彤老師針對學生剛開始學寫議論文,而感到枯燥、難懂,不會寫的情況,作了輔導。他說,議論文并不神秘,我3歲的小孫女也會作議論文。
有一次小孫女說:“我最喜歡爺爺了。(論點)爺爺喜歡我,不罵我,買棒冰給我吃,還帶我到兒童公園去玩(四個論據(jù))所以我喜歡爺爺?!保ńY論,與開頭呼應)整個教室里充滿了笑聲。在笑聲中學生理解了議論文的基本特征消除了寫議論文的畏難情緒。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語文教師運用語言的藝術也無止境。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行,對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地探索,不斷地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努力做到具體、鮮活、生動、形象,讓美的語言在課堂中綻放,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更具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 劉燕,趙牛新.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國科教研究雜志,2015年第12期.
[2] 馬永華,趙海濤.小學語文教學之我見,中國教育學刊,2016第4期.
[3] 王甜甜,齊海巖,劉志成.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課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4] 李志梅,張黎明.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科教文匯,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