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前段時間,在廣西玉林博白縣城松園路段,一個孩子被三輪車撞倒,躺在馬路中間,掙扎著爬不起來。肇事三輪車主駕車逃走。過路車輛只是避讓,路邊的大人選擇旁觀,反倒有一位7歲的小朋友,彎下腰雙手把受傷的小男孩抱起來,拖到路旁安全的地方,又找來紙巾為他擦拭。
時事鮮評
救與不救,原本不該有爭議。一個受傷小孩兒正在馬路中央掙扎,隨時可能受到過往的車輛的二次傷害,行人只要伸出援手就能挽救他,雖是舉手之勞,大人們卻猶豫著該不該救。
一些旁觀者為自己的冷漠找理由,列舉扶人反被訛的例子為自己開脫,認為好人未必有好報,得不到感謝被反咬一口怎么辦?不如不做。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也在助推著這種心理,可是這樣的理由站得住腳嗎?因為一些個案就打翻一船人,把所有人都當(dāng)成懷疑對象,本身就不客觀。而且,小男孩出事的地段是市區(qū),馬路上有監(jiān)控,簡單的回放就能還原事實真相,不存在被冤枉的可能。哪怕沒有監(jiān)控,還有目擊證人,路人可以作證,附近的店家也能作證。這種風(fēng)險跟救孩子的重要性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如果你有顧慮,那么打電話報警,或者在馬路上設(shè)置障礙標(biāo)志并不難吧?
這是一種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冷漠,因“怕被訛”而理直氣壯地袖手旁觀。熱衷于指責(zé)社會不公,熱衷于指責(zé)人心不古,卻對反思自己的冷漠,反思自身的問題缺乏興趣。沉浸在自己假想的理性之中,他們恰恰忘記了,這個社會有趨利避害的所謂理性,更有將責(zé)任和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真正理性。因見義勇為而被受助者感恩、被社會贊揚的事跡很多,對這些視而不見,卻放大極端個案的影響,這到底是理性之舉,還是為冷漠找借口?
什么叫理性?理性不是算計利益得失。在一條鮮活的生命面前,明白生命的價值,明白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明白輕重緩急,這才叫理性?;趥€人利益的得失計較,只能算是自私。
(摘自《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