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蘭
劉伯堅是我黨我軍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一生信念堅定、愛黨愛國、家國情深、人格高尚,政治工作突出,被毛澤東譽為“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第一人”。
劉伯堅自幼聰明好學,才華出眾,很早就聞名于川北高原,保寧府尹一度要他當秘書,并任命他為蒼溪縣縣長,但他志不在此,婉言謝絕說:“不謀高官厚祿,志在求知報國?!?/p>
1920年,劉伯堅赴歐洲勤工儉學。其間他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如《資本論》《共產黨宣言》以及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等,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并與周恩來、趙世炎等發(fā)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后加入中國共產黨。
把舊式軍閥部隊改造成革命軍隊
1923年,劉伯堅赴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大學學習,因工作認真負責、成熟穩(wěn)重、待人誠懇,深受中國學生喜愛,不久便被推選為中共旅莫黨支部和旅莫共青團負責人,被稱作“黨內駐蘇大使”。在擔任黨支部書記3年期間,劉伯堅不但管理中國黨員學生的組織活動,負責重要工作的分配,還到華工和留學生聚居的地方發(fā)表演說,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思想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6年春,馮玉祥率領的西北軍失敗,前往蘇聯(lián)探求出路和尋求支援,劉伯堅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委派負責接待馮玉祥。馮玉祥在考察期間,對劉伯堅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干頗為贊許和認可,便想拉攏“收為己用”。共產國際也想爭取馮玉祥,就安排了劉伯堅等一批人到西北軍協(xié)助工作。1926年9月,劉伯堅隨馮玉祥回國后,擔任國民軍總政治部副部長。為了振奮渙散的軍心,劉伯堅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親自擬寫了《五原誓師詞》,并在各個軍建立了政治工作機構,舉辦各種訓練班,部隊很快發(fā)展到20余萬人,在轉戰(zhàn)甘、寧,挺進陜西中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而中共中央派遣的劉志丹等200多名干部也都在劉伯堅的統(tǒng)一安排下分配到各部隊,擔任政治工作干部,取得了良好成績。劉伯堅改造西北軍表現出的豪邁氣概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得馮玉祥等非常欽佩,他與許多西北軍上層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統(tǒng)戰(zhàn)關系。更為重要的是,他突破常規(guī),大膽創(chuàng)新,把舊式軍閥部隊改造成革命軍隊,為共產黨改造舊軍隊,尤其是政治工作方面,創(chuàng)造了成功經驗。
1931年底,劉伯堅參與領導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毛澤東曾對寧都起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zhàn)無不勝的!”起義成功后,完整的國民黨一路軍1.7萬余人加入紅軍,紅一方面軍由4萬余人增加到6萬人,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劉伯堅任軍團政治部主任。他以出色的政治工作,把紅五軍團建成一支嶄新的無產階級革命軍隊,這是我黨在國民黨軍隊中開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與兵運工作的一個壯舉。經過整編后,紅五軍團成為我工農武裝的一支雄師鐵軍。在紅軍隊伍中曾流傳著:“紅一軍團打先鋒,攻無不克;紅五軍團殿后,守無不固。”
“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后,劉伯堅被組織安排留任贛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多重“圍剿”,他積極組織留守部隊頑強抵抗,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人民。在贛南仁鳳地區(qū)率部突圍時,劉伯堅不幸中彈被俘,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毫不畏懼敵人的嚴刑拷打,也絲毫不為高官厚祿誘惑所動。
粵軍的一個團長勸他要順應“潮流”“識時務者為俊杰”,許諾只要他暫時辦個脫黨手續(xù),就可獲得“自由”和“重用”,不必為共產主義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作“無謂的犧牲”。劉伯堅鏗鏘有力說:“我干革命就是順應歷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犯危險,沒有危險就沒有革命,沒有犧牲就沒有工農大眾的解放……”這個粵軍團長無言以對,嘆服說:“劉伯堅這個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產黨員!”
劉伯堅在獄中寫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移獄》《獄中月夜》《帶鐐行》等詩篇,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的誓言。在獄中,劉伯堅寫下了充滿家國情懷的3封家書。在致兄嫂的信中說:“我為中國革命沒有一文錢的私產,三個幼兒的養(yǎng)育都要累著諸兄嫂……為著中國民族就為不了家和個人,諸兄嫂明達當能了解,不致說弟這一生窮苦,是沒用處?!薄暗軠蕚錉奚?,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一切聽之而已。弟在塘村被俘時,就決定一死以殉(共產)主義,并為中國民族解放流血。弟為中國革命犧牲毫無遺恨,不久的將來,中國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鮮血不是空流了的?!蓖瑫r還囑咐家人不要去找馮玉祥來營救自己,信中說道:“我是為救中國而犯危險遭損害,自己甘心忍受,絕不會喪失革命者的人格。”
劉伯堅留給妻子王淑振的絕命書中寫道:“你不要傷心,望你無論如何要為中國革命努力,不要脫離革命戰(zhàn)線,并要用盡一切的力量,教養(yǎng)虎、豹、熊三幼兒成人,繼續(xù)我的光榮革命的事業(yè)。最重要的,諸兒要繼承我的志向,為中國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繼續(xù)我未完成的光榮事業(yè)。”
1935年3月21日,劉伯堅高唱《國際歌》,從容就義,英年早逝。
劉伯堅“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的豪邁、“無需營救”的決絕以及對3個孩子的期望,表現了對祖國、對革命事業(yè)的無比忠貞和熱愛,體現了一個革命者無私無畏的英雄氣概,彰顯了對信仰的堅守和飽含大愛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