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們對未來的智能城市和生活有著無限的憧憬,但也不要過快地、盲目地陷入唯技術論的陷阱之中。
每當在技術或工具上取得進步時,人們總對未來充滿了樂觀的希冀,希望借助技術的進步,改變現(xiàn)實中糟糕的部分,比如人類生活的城市。
最近幾年,隨著諸如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等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用科技力量改造或重新建設人類生活的城市,便成為新的潮流。比如,谷歌的姐妹公司Sidewalk Labs,在加拿大政府的支持下,正在為多倫多打造一座智慧城市,通過借助谷歌的科技研究成果,解決城市的運營、交通、住房和能源等問題。在這里,谷歌為人類描繪了嶄新的城市面貌和新的生活方式。
毫無疑問,我們對科技公司運用其科技研究成果來解決現(xiàn)實中城市面臨的諸多問題,應該予以肯定。但也需對此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審慎的態(tài)度。
因為,即便這些技術認為是“智能”的,但充其量也只是人類建設城市的工具箱中的另一套工具而已,不要指望它可以解決現(xiàn)在所面臨的所有問題。
人類生活的城市,本身就是人類社會文化的聚集地,城市的建設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種集中反映。換句話說,它并不只是各類建筑或物體的機械拼湊,而是特殊地理環(huán)境下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表達。因此,在人類漫長的歷史和眾多的城市當中,我們才能見到風格各異、洋溢著不同文化氣息的城市。
因此,即使人類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來改變或打造人類生活的城市,對于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下的文化的理解,是一個更為重要的事情。否則,只是通過數(shù)據化的程序打造出來的城市,必然只是一堆重復簡單建筑的拼湊,既失去不同文化特色,也毫無生命力可言。
在這個意義上,程序員或工程師手中的代碼,必然不可能替代人類規(guī)劃師對人類生活、文化和城市觀察過程中所積累下來的獨特視角。
此外,新的技術在帶來進步的同時,必然也伴隨著新的問題的產生。比如,數(shù)據的隱私性與安全性,計算機程序中所必然存在的漏洞,智能城市建設的主導權等等。在這背后反映的是,人類怎樣處理人類自身與新技術的關系。究竟是唯技術論,還是從以人為本出發(fā),讓機器、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久前,在一篇名為《經過30年的努力,我們的城市終于被建設得充滿危險》的文章中,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就詳細地列舉了當前我國30年的城市建設當中存在的許多建設問題和建設盲區(qū)、誤區(qū)。工業(yè)化時代的快速城市化過程當中,人們有時過于注重結果、過于注重形式,而忽視更為重要的城市建設質量與人文關懷,忽略生活于其中的人,結果事與愿違,反而產生負面的效果。越是強大的力量,對城市建設帶來的破壞性也就更強,我們越需要審慎對待。
因此,盡管我們對未來的智能城市和生活有著無限的憧憬,但也不要過快地、盲目地陷入唯技術論的陷阱之中?;蛟S我們可以先坐下來,仔細思考如何讓機器、科技服務于人類,在建設一個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過程,我們究竟需要秉承哪些原則,才能避免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