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燕
驚蟄一過,萬物啟芳華,競相斗艷的花季來了。
如果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季,那在《紅樓夢》中,寶黛釵們的年紀(jì)可謂正值生命的春天,整部作品即一所“青春的大觀園”。本期雜志以《紅樓夢》中的植物為引子,通過大觀園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的自然屬性,看曹雪芹如何以植物來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diǎn)。
白先勇認(rèn)為,《紅樓夢》是一部奇書,有解說不盡的玄機(jī),有探索不完的秘密。就算是大觀園中那些不太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是信手寫上的。林黛玉住的瀟湘館,為什么種斑竹?在海棠詩社起社時(shí),探春提到了其中的緣由。她說,當(dāng)日娥皇女英灑淚在竹上成斑,所以斑竹又名“湘妃竹”;而林黛玉住的瀟湘館有很多竹子,她又愛哭,所以探春給她起了個(gè)“瀟湘妃子”的雅號。
一如瀟湘館,大觀園各個(gè)院子中都種有各類不同代表性的植物,不少是春天愛開的那些,大觀園儼然被曹雪芹裝點(diǎn)成了一座人間的“太虛幻境”。在這里,花開滿樹,是生命的歡樂,繁花映射著陽光,一切都顯得熠熠生輝,暗合著院子里少男少女們會發(fā)光的青春。然而,開到荼蘼花事了,極致的美也會帶來一種悵然若失的傷感。殘花漸落后,“便是紅顏老死時(shí)”,人世間的起起落落似乎也跟著青春的花期流轉(zhuǎn),象征著大家族的繁華落盡、大廈轟傾。
好在自然界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花開花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隨著文化的變遷,當(dāng)代人更中意的是花開時(shí)的姿態(tài),假若天朗氣清,即可呼朋引伴,去郊外觀賞花朵具象的美;花落后,也不會有誰再作“悵然”狀吟詩唱詞,更不會學(xué)黛玉去葬花。
何況在春意闌珊之后,以立夏為起點(diǎn)的盛大的夏季便將來臨。春夏更替,其實(shí)只是造物主將大自然的主色調(diào)由“怡紅快綠”變成“綠肥紅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