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自身多年高校英語專業(yè)教育經(jīng)驗和英語語言學教育特點,本文從語音學(phonetics)、音位學(phonology)、形態(tài)學(morphology)、句法學(syntax)、語義學(semantics)、語用學(pragmatics)等六個方面介紹了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重點,并結合不同分支特點提出自身的教學心得,旨在為當代高校英語語言學教育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大學英語;語言學;教育
【作者簡介】吳一帆(1983.7- ),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mào)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語言學(Linguisitics)是對人們使用的各類交流語言的科學研究。隨著我國開放性不斷增強以及“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英語將在我國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必須注重當代大學生的英語語言學教學。英語語言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包括語音學(phonetics)、音位學(phonology)、形態(tài)學(morphology)、句法學(syntax)、語義學(semantics)、語用學(pragmatics)等等。這些都是大學英語專業(yè)教育中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也是要求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必須對英語語言學應有的基本了解。
嚴格定義上來講,可將英語語音學分為發(fā)音語音學、聽覺語音學和聲學語音學。對于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語言學教學主要關注的是發(fā)音語音學,即教會學生會讀英語,并同時能以聽者的身份聽懂英語。語音學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各類輔音、元音的發(fā)聲方式,對音標能夠發(fā)音準確,這是掌握英語這門語言的基礎。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語音學的教育起源于學生的義務教育階段,因此在大學英語專業(yè)英語語言學教育中,語音學教學方面不再過多關注。
對比音位學和語音學的英文名稱可知,“phonology”和“phonetics”都包含共同的詞根“phono-”,該詞根的中文意思為“語音”,因此音位學也是對英語語言學語音的研究。部分文獻中也稱音位學為音系學。在英語教學中,針對學生音位學的教學主要包括對英語單詞的切分,也就是讀英語時多強調(diào)的重音、聲調(diào)、語調(diào)、連音等。重音包括對單個英語單詞的重音和讀某一語句過程中的語句重音。聲調(diào)指的是英語語言中的音調(diào)變化,類似于我們母語漢語中的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英語語言中有四種基本的語調(diào),分別是降調(diào)、升調(diào)、降升調(diào)和升降調(diào),在大學英語所能接觸到的各類單詞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前三種。語調(diào)的不同代表講話者不同的語言含義,如降調(diào)代表確定的預期,升調(diào)更多的代表發(fā)言者的疑問,降升調(diào)則代表著暗示的含義。這需要高校學生在平時聽力練習中仔細揣摩,以對英語語言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連音在大學生專業(yè)英語教學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高中時英語教師很少注重對學生連音的教學,僅要求發(fā)音的準確,在上下文語境不清楚時,出現(xiàn)連音就會對高校學生的聽力帶來了不小的障礙,如:I scream /ai + skri:m/ 與ice cream /ais + kri:m/。連音的教學需要在平時的課堂中不斷實踐,不斷讓學生聽、讀,不斷培養(yǎng)英語語感。
英語語言學教育中的形態(tài)學即研究英語單詞的構詞規(guī)則,類似于漢字的結構組成,英語單詞的構成也不是隨意搭配的,而是遵循特定的規(guī)則。對高校學生形態(tài)學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在遇到陌生單詞時能及時調(diào)動形態(tài)學相關的知識,對該單詞所屬類有大致了解。為了更好地了解英語語言學中的形態(tài)學,讓我們先看幾個英語單詞的構成:helper(help+er)、unable(un+able)、roommate(room+mate)、dislike(dis+like)、lighten(light+en)、symphony( sym+phony)等。上述單詞中的help、able、room、mate、like、light、phony具有其本身含義,是一個單詞,在形態(tài)學中我們將他們稱之為“自由語素”。而-er、un-、dis-、-en、sym-不具備獨立的含義,不能獨立存在,必須和其他單詞一起使用,稱之為“粘著語素”。自由語素大都為簡單單詞,對于高校大學生,粘著語素是教學重點之一。粘著語素可分為詞根和詞綴兩部分。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求高校學生對常見詞根重點掌握,從而應對閱讀理解中的偏僻詞匯,如-man/hand/:manual(手冊)、manufactured(人造的)、manage(完成);thermo-/heat/: thermometer(溫度計)、thermostatic(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的)、thermonuclear(高熱原子核反應的);-aud/listening/:audio(聽覺的)、audience(觀眾)、audition(聽力)。類似的構詞在英語語言中是十分常見的,本文不再一一列舉。
英語中的句子由不同單詞、詞組、短語之間按照一定規(guī)則排列而成,句法學研究的便是這種排列關系。一般句法規(guī)則包含連接關系(conjoining)、嵌入關系(embedding)和遞歸關系(recursiveness)。
連接關系:I stopped and then run away.
嵌入關系:This is the house where my grandfather lived when he was alive.
遞歸關系:You never known that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man who is falling love with the girl whose parents are all from America which is a palace…
句法學教學目的為幫助高校學生更好地了解句子結構,避免結構歧義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英語語言學教育中的歧義包含詞匯歧義和結構歧義兩種,詞匯歧義指不能準確理解某一單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成分,結構歧義則是不能正確劃分句子結構造成。如:
1. They are cooking apples.這句話產(chǎn)生歧義的根源來自于cooking這個詞,它既可在句子中充當謂語動詞的一部分:Those people are preparing food by heating apples;又可認為表語的一部分,在句子中當做apple的定語:Those are apples for cooking。
2. Mary is dying to please.這句話在理解時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語義。歧義主要是對Mary和to please的邏輯關系不明。Mary既可以當作to please的邏輯主語,理解為Mary is dying to please others;又可理解為to please的邏輯賓語,理解為Mary is dying to be pleased.
英語語言中的語義學是為了研究語言的具體含義,其涉及語言學、邏輯學、認知學等眾多學科,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在大學英語語言學教育中,我們可將語義學劃分為詞匯語義學(lexical semantics)和句子語義學(sentence semantics or sentential semantics)。詞匯語義學和句子語義學是大學英語教學專業(yè)中的重點。
語義學中存在語義場(semantic field)的概念,語義場是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結構主義流派發(fā)展而來,和數(shù)學中集合的概念類似。如vegetable: tomato, cabbage, pepper, onion, etc;get: acquire, receive, obtain, gain, etc. 根據(jù)語義場理論,某一單詞的具體意義不是由其本身決定,而決定于與其同一語義場中的其他單詞之間的關系。如“red”,本身含義為“紅色”,在下述中文短語中應根據(jù)語義場進行有選擇的使用:1.紅蛋(red eggs):eggs dyed red to celebrate the birth of a child, and distributed among friends and relatives;2.紅白喜事(red and white affairs):weddings and funerals;3.開門紅(get off to a flying start);4.紅人(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 fair-haired boy)。
大學英語語言學教育中的語用學旨在教會高校學生如何學會使用英語實現(xiàn)成功交際,這也是大學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前面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都是為語用學服務的。對英語來說,單獨某一句子的含義是抽象的,也是比較難把握的,但話語的意義是十分具體的,受語境制約。除了對語境的正確判斷,高校學生還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應用英語。例如,在社交中,中西方對部門禮貌的使用習慣截然不同。出于禮貌原則,在面對贊美時中國人大多表現(xiàn)為十分謙虛,而外國人面對贊美時則為接受并表示感謝。在使用英語交流時,如果不能遵循西方社交用語規(guī)則,則會造成尷尬場面的產(chǎn)生。如:
Foreigner:You know, your English is really good.
Chinese:No, no. My English is quite poor.
而且中西方說話方式存在差異,在英語交流中切勿以漢語慣性思維進行思考,簡單把想說的話翻譯為英語也是與外國人交流中的一大忌。如:
Foreign English teacher: 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Chinese student: Yes,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在漢語使用規(guī)則中,上述學生的回答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在英語語言教育語用學的觀點來看,這句話違反了經(jīng)濟適用性原則。在與外教對話中,中國高校學生的這種回答方式透露出不耐煩的情緒,這句話的很容易給人帶來“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的感覺。
為此,在高校大學英語語言學教育過程中,除了基本的語義、語法教學,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表達方式的不同等等都是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秦杰,趙曉云.從外語核心期刊看國內(nèi)英語教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和《外語界》為例[J].外國語文,2017,33(05):129-136.
[2]尹麗.基于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09):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