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
“出人頭地”“慢條斯理”考源
楊 琳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一般認為“出人頭地”源自北宋歐陽修給梅圣俞的書信。本文指出:“出人頭地”是宋代流行的俗語,歐陽修不過是這一俗語的一個使用者而已,說“出人頭地”源自歐陽修并不符合語言事實?!俺鲆活^地”原義是讓出一頭之地,而非“讓其高出眾人”?!奥龡l斯理”形容動作緩慢、做事漫不經(jīng)心,但“條斯理”等字看不出與緩慢義有何干系,辭書中未見有對其理據(jù)加以闡發(fā)者。個別學者曾提出“條”義為整理,“慢條斯理”言慢慢地整理絲縷。這種解釋難以成立。本文認為“條”是“悠”的古音的遺存,“慢條”即“慢悠悠”?!皬P”在近代漢語中有詞頭或襯音助詞的用法,“廝禮”義為從容緩慢?!坝啤钡挠崎e義來自“攸”,“攸”“優(yōu)”當屬同源。
出人頭地;慢條斯理;詞源
“出人頭地”本作“出一頭地”,一般認為源自北宋歐陽修給梅圣俞的書信。如《漢語大詞典》:“出一頭地,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讀軾(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謂當避開此人讓其高出眾人一頭之地。后以‘出一頭地’喻高人一著?!眲嵭蕖稘h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開明出版社2009:196):“出人頭地,語本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書簡·六·與梅圣俞四十六首(其三一)》?!薄掇o海》第6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312):“出一頭地,《宋史·蘇軾傳》:‘[軾]后以書見修(歐陽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當讓此人高出一頭。后以‘出人頭地’比喻高人一等,本此?!睔W陽修原文見《歐陽文忠公集》卷六《與梅圣俞》:“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其實宋代文獻中“出一頭地”及類似說法用例多見。如:
1) 句下三要三玄,何人親得的旨?面門無位真人,放渠出一頭地。(宋·紹隆等《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二十《道洙首座請贊》)
2) 僧云:“會中有賢于長者,持標插于指處,云:建梵剎已竟。此意如何?”師云:“神駿不勞鞭影?!鄙疲骸岸~如和尚崇建千僧堂,還與賢于相去多少?”師云:“高出他一頭地?!保ㄋ巍っ钤础短撎煤蜕姓Z錄》卷九)
3) 學佛者云:“智與師齊,減師半德;智過于師,方堪傳授?!庇柚^士之學道者亦然,道德識見,以至于文章語言,須向古人中出一頭地,方始立得腳住。(宋·沈作喆《寓簡》卷七)
4) 余自四十以后,便不出應(yīng)舉,人笑其無能為也,是則然矣,然而早能知退,又有人之所不能為焉。以己之無能為而能為人之所不能為,此非其所長矣乎?蓋四十而不惑,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夫子嘗有是言也。幼誦夫子之言,力行夫子之訓,既而不惑,抑又無聞,宜乎退縮一頭地而莫之為也。(宋·俞成《螢雪叢說序》)
蘇軾也說過“放出一頭”的話(見例7))??梢姟俺鲆活^地”是宋代流行的俗語,歐陽修不過是這一俗語的一個使用者而已,說“出一頭地”和“出人頭地”源自歐陽修,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說法,并不符合語言事實。
歐陽修那幾句話是對蘇軾文章的贊美之辭。辭書中解釋說“出一頭地”意為“當避開此人讓其高出眾人一頭之地”,并不確切。歐陽修的意思是說如果他和蘇軾一起行走,他要給蘇軾避讓出一頭之地,讓蘇軾走在他的前面,借此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文章不如蘇軾、不敢與蘇軾平行并列的謙遜態(tài)度,并沒有“讓其高出眾人”的含義?!胺拧笔亲岄_的意思,所以也可說成“讓”。宋陳仁子《牧萊脞語》卷二十《小田堡緫管曹公美政碑》:“公俘寇不懾,近乎勇;愛民不擾,近乎仁;英聲氣?,使當大敵,輕裘緩帶,談笑掃空之,雖頗、牧亦當讓出一頭地?!彼侮惼稹督〖肪砦迨弧额}戴石屏詩卷后》:“晚唐諸子當讓一頭。”“讓出”之“出”是結(jié)果補語,跟“請出”“拿出”之“出”相同,表示結(jié)果的出現(xiàn),而單用的“出”表示超出,含義有別。試比較:
5) 初學須是自處于無能,遵稟他前輩說話,漸見實處。今一看未見意趣,便爭手奪腳,近前爭說一分。以某觀之,今之作文者但口不敢說耳,其意直是謂圣賢說有未至,他要說,出圣賢一頭地,曾不知于自己本無所益。(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二十)
6) 東萊先生呂伯恭嘗教學者作文之法,先看《精騎》,次看《春秋權(quán)衡》,自然筆力雄樸,格致老成,每每出人一頭地。(宋·俞成《螢雪叢說》卷下《東萊教學者作文之法》)
如果表示讓出不多,則說“半頭地”。宋方岳《秋崖集》卷十五《次韻劉簿寄示》:“放余許出半頭地,未敢以信而以怍。”若表示不確定的間距,則說“些頭地”“幾頭地”。宋梅應(yīng)發(fā)《(開慶)四明續(xù)志》卷十一《滿江紅》:“斫凡柯,放巖桂出些頭地。從此去,引風披露,暢條昌蘂?!彼畏皆馈肚镅录肪矶痘剞沙稹罚骸澳硨W不足以窺朝瑞之藩,援引非據(jù),簡而有法,出詩幾頭地,愽達如朝瑞當自知之?!辈贿^這幾種說法并不多見,應(yīng)該是在“一頭地”基礎(chǔ)上衍生出來的。
“一頭地”即一顆人頭所占的空間,只說“放出一頭”,空間概念已隱含在里面,所以“地”也可不說。例如:
7) 尚欲放子出一頭,酒醒夢斷四十秋。(蘇軾《送晁美叔發(fā)運右司年兄赴闕》)
8) 文忠公尤為畏避,放出一頭,閭里相傳,風流未遠。(宋·晁公遡《嵩山集》卷二十七《鹿鳴宴》)
9) 舟中長韻,句語渾成,意近世后村、南塘復(fù)作,當放出一頭。(宋·何希之《雞肋集·書樂安教諭黃從吾吟編》)
10) 徒知尚賢之為利,不知其為后世害也,惟外乎賢者知之。必超出一頭也,然后能識破也。(宋·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卷八十《徐無鬼第六》)
11) 惟昌壽凈慧師則不然。師少游錫異方,潛心佛隴,志識學問出人一頭。(宋·王十朋《梅溪前集》卷十七《舫齋記》)
“出人頭地”是“出人一頭地”的省略?!稘h語大詞典》最早引清李漁《憐香伴》中用例,實則早見于元代。元佚名《氏族大全》卷三十《出人頭地》:“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嘉佑中歐公考試,見公文,語梅圣俞曰:‘老夫當避此人一頭地?!薄队罉反蟮洹肪硪蝗f八千七百六十四《十九敬命》引《郭璞數(shù)》:“君有前程,一呼百諾,出人頭地,離祖基地?!泵鞒踟朵浌聿纠m(xù)編》:“楊景賢……善琵琶,好戲謔,樂府出人頭地?!薄秹袅中狻肪硎摹秹粽肌抑屑罚骸罢荚唬簾o底曰囊,夢之須每事小心,商賈得之,出路宜防否人,財利須防失脫;士人夢之,奮志寒牕,終有出人頭地、頭角崢嶸之象?!薄秹袅中狻放f題北宋邵雍纂輯,然傳本為明何棟如重輯之本,從宋代文獻不見“出人頭地”之語可知,傳本當為元明人之語。
今天有“高人一頭”的說法,與“出人一頭”、“出人頭地”等說法一脈相承。
成語“慢條斯理”形容動作緩慢,做事漫不經(jīng)心。其中的“斯”也寫作“廝、絲”,“理”也寫作“禮、縷、留”等字。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督鹌棵吩~話》第十二回:“那春梅只顧不進房來,叫了半日,才慢條廝禮推開房門進來?!庇值谌兀骸耙粋€風火事,還像尋常慢條斯禮兒的?!背烧Z中能與緩慢義直接對應(yīng)的只有“慢”,“條斯理”等字則看不出與緩慢義有何干系,其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也不明晰。收錄該成語的辭書不少,但未見有對其理據(jù)加以闡發(fā)者。個別學者曾提出過一種解釋。姚靈犀《金瓶小札》(1940:143):“慢條絲禮,或作慢條斯理,言有條理不著急,今俗作遲緩解,如理亂絲須慢為之?!痹迹?009:159)認為原本應(yīng)為“慢條絲縷”,“‘條’是動詞,為條理、整理義,言慢慢地整理絲縷?!边@種解釋恐難成立,因為俗語詞中還有“慢條條”“慢廝條兒”等說法。例如:
12) 落后又使了玳安請了一遍,那三個才慢條條出來。(《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三回)
13) 促擁擁三人馬到長街上,慢條條舉目留神左右觀。(清車王府藏子弟書《荷花記》第十五回)
14) 我慢條條地接過電話,傳來了一個女人的聲音。(伍灼培《鄉(xiāng)晨》,珠海出版社2008:152)
15) 船家躲在后艄,直等官員去得遠了,慢廝條兒走來。(清·呂熊《女仙外史》第八十八回)
今天的方言中也有相關(guān)詞語。許寶華、宮田一郎(1999:1293):“他條,粵語。廣東廣州。j指工作清閑、生活舒適、環(huán)境好等。k穩(wěn)重;沉著?!庇郑?295):“他他條條,從容不迫地。粵語。廣東廣州?!薄奥龡l條”“慢廝條兒”“他條”之“條”與“慢條斯理”之“條”應(yīng)該是同一成分,這些“條”顯然不能理解為整理義。
古來有“慢悠悠”一詞。元蔣易《皇元風雅》卷十八《赤壁圖》:“機會不來形勝在,狂歌吊古慢悠悠?!泵魃颦Z《義俠記》第十七出:“遠迢迢他鄉(xiāng)傳信,慢悠悠英雄自哂?!贝蠹s到了唐代,上古的余母演變成了半元音[j],但一些方言在“慢悠悠”等詞中仍然殘留了“悠”的古音,所以寫成了“慢條條”“慢條廝禮”。這種古音的殘存現(xiàn)象可以用詞匯擴散理論加以解釋。語音的變化是通過詞匯上的漸變實現(xiàn)的,即首先在部分詞匯中發(fā)生變化,然后慢慢類推擴散到其他同性質(zhì)的詞匯身上。由于漸變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會存在已變和未變的共存現(xiàn)象。如果演變過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演變就會中斷,造成個別音變的脫軌?!坝啤弊x作“條”就是音變擴散沒有波及的殘余現(xiàn)象。
合肥話中有“慢韜韜”(緩慢)的說法,武漢話中有“慢慢𤘸𤘸”(慢慢吞吞)的說法,貴州大方話中有“慢搖搖”(行動緩慢的樣子)的說法,山西忻州話中稱慢吞吞的樣子為“慢丟細掖”(許寶華、宮田一郎1999:6917、6918),“韜、𤘸、搖、丟”的本字都是“悠”。
廣州話“他條”“他他條條”之“他”本字當為“拖”。“拖”有延緩義?!吨熳诱Z類》卷七十:“不知目前雖遮掩拖延得過,后面憂吝卻多?!痹侮拧缎×褐荨ご簯选非骸奥浠o數(shù)滿汀洲,轉(zhuǎn)眼春休,綠陰枝上杜鵑愁??胀隙海琢松倌觐^?!薄八麠l”同義連文。
“廝”在近代漢語中有詞頭或襯音助詞的用法,主要作用是構(gòu)成雙音節(jié)拍。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六:“這事體休聲揚,著人看不好,怕你個冤家是廝落?!薄皬P落”謂奚落。元佚名《七國春秋平話》下卷:“今孫子遭圍,廝勾死也。”“廝勾”謂將要。元鄭庭玉《楚昭公》第二折:“我的分毫不與人,人的我會白廝賴?!薄皬P賴”謂賴為已有。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得聲音廝熟,便艙里叫道:‘船上好漢是誰?救宋江則個?!薄皬P熟”謂熟悉。明金鑾《節(jié)節(jié)高·別怨》曲:“秋來意更深,漫思尋,音書欲寫還廝噤?!薄皬P噤”謂閉口不言。《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專一聽籬察壁,尋些頭腦廝鬧。”“廝鬧”謂吵鬧。“廝禮”之廝就是這種性質(zhì)的成分,這樣“慢廝條兒”的說法也就很好理解了。
由此看來,“廝禮”就是“禮”?!岸Y”有文雅、斯文義。江西宜春、新余等地有“斯立八氣”的說法(許寶華、宮田一郎1999:5906),義為斯文,“斯立”即“廝禮”,“八氣”當為“傻了吧唧”之“吧唧”,因斯文是一種氣質(zhì),故寫作“氣”。文雅則從容不迫,與緩慢義相近。成都話中有“禮禮信信”的說法(許寶華、宮田一郎1999:1435),既有禮貌義,又有悠閑緩慢義。后者的用例如:“等了很久,她才從屋頭禮禮信信地出來。”所以,“慢條”與“廝禮”是并列關(guān)系,意思差不多。
與“慢條廝禮”類似的說法是“慢條斯文”:
16) 他聽了仍是滿不在乎,慢條斯文地說:“黃先生叫唱的,有什么關(guān)系?”(中共涇縣縣委會宣傳部編《群山怒火》,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160)
17) 沈向東也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端起茶杯慢條斯文地喝了一口。(韓少友《野柳》,群眾出版社1998:308)
18) 吃龍蝦也是中規(guī)中矩的,筷子夾著慢條斯文地嚼,連一個龍蝦的爪子都不放過。(巴陵《食全酒美》,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129)
“斯文”是個典故詞,源自《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薄八刮摹敝付Y樂教化,引申為文雅義。元關(guān)漢卿《五侯宴》第三折:“一生村魯,不尚斯文。”由文雅又引申為從容緩慢義。許寶華、宮田一郎(1999:5906):“斯文,慢;慢條斯理。晉語。陜西北部?!薄奥龡l斯文”中的“斯文”就是從容緩慢義。雖然“斯文”(“斯”原是指示代詞)“廝禮”來源不同,結(jié)構(gòu)有別,但詞義引申軌跡相同,可以比較互證。
至于寫成“絲”“縷”“理”等字,那是順著“條”字想來的;寫作“留”大約是逗留與遲緩相關(guān)的緣故。
討論至此似乎可以打住了,然而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悠”的本義是憂愁、憂思?!稄V雅·釋詁下》:“悠,慯也。”王念孫疏證:“《說文》:‘悠,憂也?!缎⊙拧な轮黄罚骸朴莆依??!珎髟疲骸朴?,憂也?!瘧n與慯義相近,傷與慯通?!睉n愁義與悠閑義好像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所以“悠”雖然在文獻中常用于悠閑義,但它應(yīng)該不是悠閑義真正的本字。
緩慢則所需時間長,由此引申為時間之長久及空間之遙遠。《爾雅·釋詁上》:“悠,遐也?!?/p>
此外,攸當與憂(影母幽部)同源。憂愁之憂本字為𢝊。《說文》:“𢝊,愁也。從心從頁?!睉n本義為和緩?!墩f文》:“憂,和之行也。從夊𢝊聲?!对姟吩唬翰颊n憂。”《說文》:“夊,行遲曳夊夊,象人兩脛有所躧也?!避h義為拖曳緩行。唐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八十九《高僧傳》第六卷:“革躧,《蒼頡篇》云:‘躧亦曳履徐行也?!睉n后世借作𢝊,其本義則寫作優(yōu)(優(yōu))。《詩經(jīng)·大雅·卷阿》:“優(yōu)游爾休矣?!敝祆洹对娂瘋鳌罚骸皟?yōu)游,閑暇之意?!薄豆茏印ば】铩罚骸叭司▋?yōu)與不敏為不可。優(yōu)則亡眾,不敏不及事?!币伦ⅲ骸皟?yōu),謂逶隨不斷?!贝酥^優(yōu)柔遲疑。憂(優(yōu))、攸音近義通,當有同源關(guān)系。
季旭昇 2014 《說文新證》修訂本,藝文印書館。
劉釗 2005 《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
許寶華、[日]宮田一郎主編 1999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許少峰 2008 《近代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
姚靈犀 1940 《瓶外卮言》,天津書局。
曾良 2009 《明清通俗小說語匯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①《可洪音義》第十一冊第二帙第二十卷“倡𠆸”即“倡伎”。元楊桓《六書統(tǒng)》卷五:“𠆸,網(wǎng)甫切。籀文侮字,從人從攴,戲擊人也?!?/p>
Tracing to the Etymology of(出人頭地) and(慢條斯理)
YANG Lin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This thesis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etymology of the two idioms,(出人頭地) and(慢條斯理).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出人頭地) is to go beyond the space of one head and the original character of(條) is(攸) that means leisurely.
(出人頭地),(慢條斯理), Etymology
H134
A
1000-1263(2018)01-0087-05
楊琳,男,1961 年生,甘肅臨夏人,教授,主要從事詞匯文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