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波
[摘要]郭沫若,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者,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應用到考古、歷史、文學等學科領域,尤其在史學方面更為突出,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重點研究了中國古代社會狀況,以“人民本位”思想為重要出發(fā)點,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體現(xiàn),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運用和發(fā)展。
[關鍵詞]郭沫若;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民本位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4- 0075- 03
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主張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郭沫若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和秦以后的歷史人物研究中,以人民本位為標準,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體現(xiàn)和升華,還表明了人民在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
一、中國古代社會之“人”的身分的變化
郭沫若依據(jù)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思想內(nèi)容,結合卜辭、《周書》等古代書籍,對人民身分的變遷更綜合地敘述了一遍。人民本是生產(chǎn)奴隸是郭沫若在古代社會中所發(fā)現(xiàn)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在他看來,這其實已經(jīng)是一種進步,因為在這個歷史階段之前,人民連做奴隸的身分都沒有。
依據(jù)馬克思對社會形態(tài)的分類,認為在原始社會是沒有奴隸存在的。郭沫若通過研究認為,人類的原始時代是純粹的家族集團或宗族,那時是無所謂奴隸的,這和馬克思的觀點是一致的。奴隸來自異族。起初征服或戰(zhàn)勝異族,俘獲的人要全部屠殺,然后把這種人作為犧牲來祭本族的祖宗神祗。就是在卜辭里面以人為犧牲的記錄也多有記載。用人牲之例多言“伐”,伐若干人即殺若干人??梢娨笕藢τ谌朔虿⒉辉趺磹巯?。但人是有使用價值的,起初擇其辯黠柔順者以備驅(qū)遣,那便是臣,便是妾,即所謂家內(nèi)奴隸。進而發(fā)展到眾、民。并且卉‘人對待奴隸十分殘暴。
郭沫若在卜辭中未發(fā)現(xiàn)民字,在其看來,并不是殷代沒有民字,而是沒有機會用到而已?!侗P庚》等文中都已出現(xiàn)民字,尤其《高宗肜日》中的“王司敬民,罔非天胤”一句,可以說是思想上的一大進步,把人民都平等地看成為天的兒子了。在其看來,這無疑是經(jīng)過后代儒家所潤色的。
周初的幾篇《周書》都有民字。在彝器方面,成王時代的《班簋》敘毛伯伐東國,三年告厥成功,有“惟民氓拙哉,彝昧天命,故亡”的話,當然指斥的是殷之頑民??低醵甑摹洞笥鄱Α分兄v到的關于民的言論都和《周書》的觀念接近,表示民與土地是天所授予于王室的財產(chǎn)。這些都很明顯是殷代傳下來的觀念,表現(xiàn)出疆土和人民是不可分的。
民在周初又稱為人鬲?!洞笥鄱Α芳o康王錫盂的物品說道:“錫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所謂“邦司”就是管家娃子,所謂“夷司王臣”也就是專管夷仆的王家娃子。這兩項是分開記載的,同一人鬲也是分開記載的。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想到“邦司”所管的人鬲是舊有的奴隸,“夷司王臣”所管的人鬲是征服殷室后裔新歸附的夷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人鬲的內(nèi)涵,前項的六百五十九人中分明包含著“白馭至于庶人”。庶人在人鬲中居于最下位。馭當即十等人中的輿,可見人鬲是把下等的家內(nèi)奴隸也包含著的,這是把庶人身分表示的絕好的材料。
人鬲又省稱為鬲。成王時的《作冊矢令簋》中認為臣與鬲相對。在這時期,臣雖然還是有管家娃子,但他已經(jīng)有家室;但鬲以人言,可見還是單身漢的普通娃子。這鬲也就是《逸周書·世浮篇》“馘磨億有七萬七千七百七十又九人”的磨,在郭沫若看來,恐怕也就是黎民的黎。
臣民本是王家所授予,和“田土不鬻”一樣,也不宜私相授受,或有所損失。故周初的人時常諄諄告誡,要“懷保小民”。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享有逐漸化為私有,于是臣下之間也同樣把自己的娃子或土地分予人了。這種情形是周穆王以后才頻繁起來的。
人民不僅可以授予,還可以買賣。根據(jù)《秋官·朝士》中記載,人民與牛馬六畜同科,可以在市上交易,并且價格低廉。但奴隸的價格并不是長久都是這樣低廉,人后漸漸貴了起來。奴隸之所以漲價,是因為日后社會變革,為其提供了契機。
除此以外,在奴隸制時代,人民是沒有受教育機會的。直到春秋、戰(zhàn)國以后,隨著人民的價值和身分的提高,不再與六畜同科。
二、中國古代社會之“人”的概念的形成
馬克思在其唯物史觀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人學觀點。正是這些關于“人”的觀點,令郭沫若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時,開辟出一個全新的角度。
郭沫若通過對中國古代社會的“人”的身分變遷的敘述,認為隨著人民身分提高,人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和作為人的獨立性的存在,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人”的概念的形成。
郭沫若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發(fā)現(xiàn),在奴隸制昌盛時期,人是失掉了他的獨立而存在的,凡是宇宙內(nèi)的事情都由天帝作主,凡是社會上的事情都由人王作主,一切的人是人王的兒子,是天帝兒子的兒子。人完全是附屬物。根據(jù)《魯頌·閟官》中的記載,農(nóng)夫就是附屬于土田的附屬物。同時,人又完全是物品?!洞笱拧ふ把觥分袑懙溃骸叭擞型撂?,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奪之。”這句話突出地表明了民人和土田一樣,既是人的所有物,又是支配階級的所有物。
郭沫若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宗教思想的動搖,奴隸制逐漸走向衰落,此時人的存在不再是先前失去獨立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已逐漸抬起頭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被否定的人,否定自己的被否定。《小雅·何草不黃》中說道:“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人是沒有作老虎和野牛的自由的。但人實在是如同牛馬一樣在曠野里被人驅(qū)散。
第二,從消極一面不歸罪于天.而歸罪于人?!缎⊙拧な轮弧分姓f道:“下民之孽,匪降白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毕旅袼斓哪?,不能歸罪于天,都是人自身造成的。
第三,人的獨立性的發(fā)現(xiàn)。根據(jù)《秦風·黃鳥》一篇中的記載,秦穆公死的時候讓子車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殉葬,秦罔的人皆呼天哭泣哀悼這三良,甚至要以一百人來調(diào)換他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雖然殉葬的習俗各國均有,以人殉葬也是奴隸制的特征。但是正是從秦穆公開始和人的獨立性的發(fā)現(xiàn),殉葬才成為了問題。
第四,凸顯人的價值?!稌?jīng)》最后一篇《秦誓》的重心都在“人”上。差不多每一句話都提到人的問題。沒有一點涉及到上帝、神道設教等內(nèi)容。而他所理想的人是大概是有點自由公正的精神。這句話也被儒家的《大學》引用了,它所代表的是另一個新的精神時代。在郭沫若看來,《秦誓》里把人的價值提到了最高點。
總之,郭沫若認為,《秦誓》和《黃鳥》都凸顯了人的價值,也正是人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我們把握新時代的主要脈搏。
三、中國古代社會之爭取人民斗爭
階級斗爭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作用,這是馬克思的一個重要思想。隨著中國占代社會“人”的獨立性的覺醒和自身價值的凸顯,覺醒的人必然會反對壓迫,這樣就會發(fā)生斗爭,而斗爭就會要爭取人民。
郭沫若在研究時認為,奴隸制的下限在春秋和戰(zhàn)國之交,在論證的過程中,郭沫若從齊、晉這兩個大國的情形為切入點,春秋末年的公室和私室斗爭,主要的關鍵是在爭取人民;人民實際是斗爭中的主力,也就能獲得解放的機會。齊國由陳氏代替姜氏和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室的結果,都是因為私家得到人民的支持。這一變革,是革命的變革,是使社會起了質(zhì)變的社會革命。
郭沫若在對前期的法家批判中,在論述吳起的一節(jié)時,講到吳起的態(tài)度,是扶助楚國的公室和私門斗爭,而主要的策略是在爭取人民?!傲钯F人往實廣虛之地”,自然是強迫貴人們和他們的所屬去墾荒,而貴人們所遺留下的土地,大概是收歸國有了。“以撫養(yǎng)戰(zhàn)之士”,“以奉選練之士”,自然就是收回國有了的土地的用途,而這些“戰(zhàn)斗之士”或“選練之士”應該就是由人民選拔出來的。就這樣使人民得到解放和富裕的機會,借此以和私門爭取不足的人民,并誘致鄰國的人民。
郭沫若在研究《侈靡篇》中的政法文教等主張時認為,對于人民,作者的主張是爭取的。他明確地意識到:人民是最高統(tǒng)治階層的基礎?;A如不鞏固,統(tǒng)治者的政權當然也就無法鞏固。最特色的主張,所謂“侈靡”,事實上就是想消耗地主階級而使人民有所得,所以在程序上應該先民而后士,假使要先士而后民,那就是自己毀滅自己。作者基本上是重視人民的,主張采取尊重人民的風俗習慣的政策,隨時酌量情形,予以轉(zhuǎn)移,總要使得他們安居樂業(yè),享受應有的愉樂。郭沫若在論述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時,由于時代久遠,史料喪失,各國變革的詳細情況不大明了。但有一點值得重視的是由于私田的大量開墾,公室與私門之間展開了爭奪人民的斗爭。
四、中國古代社會之以人民本位為研究標準
郭沫若是在人民本位的標準下,對秦前后的歷史人物從事研究和創(chuàng)作的。
郭沫若在研究屈原的思想時,認為屈原是注重民生的。在《離騷》和《抽思》的字里行間,都能體現(xiàn)出其不忘民生的思想,這和他不忘君國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之所以要不忘君國,就是想讓民生既能減少艱苦,又能免掉離散。特別是《抽思》中的表述,表明了他的愛民心切??梢哉f,他是位民本思想者。
郭沫若在研究孔子時,認為孔子的主張反映了奴隸解放在意識上的要求。他雖然繼承了前時代貴族所獨占的文化遺產(chǎn),但他把它推廣到庶民階層來了。他認識了教育的力量,注重啟發(fā)民智。為了能讓百姓知,孔子的態(tài)度是在某種范圍內(nèi)要使大家能夠知,不僅“舉善而教不能”,又要“庶之,富之,教之”的次第,堅持“形須上大夫,禮須下庶人”。同時孔子注重實際、主張人文主義,他提倡凡事要腳踏實地去做。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提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總之,孔、孟之徒也是以人民為本位的。
總之,郭沫若的“人民本位”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郭沫若更多的是強調(diào)人民的獨立性和彰顯出其自身的價值。通過研究郭沫若的“人民本位”思想,有助于深入貫徹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同時,郭沫若的“人民本位”思想對當今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社會的發(fā)展才會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袁貴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