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蘭,薛衛(wèi)東,魏 娜,常 麗
(如皋市林業(yè)技術指導站,江蘇 如皋 226500)
黃楊絹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屬鱗翅目螟蛾科昆蟲,主要危害黃楊科植物,以瓜子黃楊和雀舌黃楊受害最重[1]。瓜子黃楊作為園林綠化苗木大宗品種,在如皋市苗圃、花園、花壇及行道綠化帶都有栽植,但隨著瓜子黃楊的大面積栽植,黃楊絹野螟發(fā)生危害亦日益猖獗,成片的瓜子黃楊被吃光葉片而導致整株枯死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如2014年如皋市高新區(qū)萬壽路、大司馬路行道2側幾百米的綠化帶瓜子黃楊因黃楊絹野螟危害而死亡;2015年如皋市東陳鎮(zhèn)南東陳村花園所有叢栽瓜子黃楊因黃楊絹野螟嚴重危害而全部死亡;2015年8月,如皋市白蒲鎮(zhèn)人民公園160 a的瓜子黃楊古樹3/4的葉片被黃楊絹野螟食光,幸虧及時采取措施,避免了較大的損失。黃楊絹野螟的發(fā)生及危害使如皋市綠化工作蒙受重大損失,城市環(huán)境受到污染,為此,筆者對如皋市的黃楊絹野螟開展了生活史調查,并對黃楊絹野螟低齡幼蟲進行了防治試驗,以期為生產實踐提供參考。
3—10月間,在如皋市海陽南路行道綠化帶叢栽瓜子黃楊段,采用林間調查幼蟲消長和測報燈監(jiān)測成蟲消長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生活史調查。選擇3塊地作為標準地,每塊標準地面積30 m2以上,在黃楊絹野螟幼蟲的特征發(fā)生期進行調查,每次在每塊標準地采用5點取樣法調查,調查總蟲量40頭以上[2-3],蟲量按蟲齡[4]蟲態(tài)分別記錄折算百分比。在路側林間安裝佳多蟲情測報燈,4—10月開燈,誘集黃楊絹野螟成蟲[5],記載逐日誘集數(shù)量。
1.2.1 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為以下4種:1.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河北威遠生化農藥有限公司生產),1%苦參堿可溶液劑(赤峰中農大生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開封市浪潮化工有限公司生產),90%敵百蟲晶體(南通江山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種藥劑均為市售。
1.2.2 試驗方法 選擇各藥劑防治鱗翅目害蟲的常規(guī)配比度,采用林間常規(guī)噴霧的方法,于黃楊絹野螟低齡幼蟲高峰期進行藥劑防治試驗。試驗設置1.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2 000 倍液、1%苦參堿可溶液劑1 000 倍液、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90%敵百蟲晶體1 000 倍液[6-7]及清水為對照等5個處理,3次重復,共計15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3—5 m2,四周用防蟲網與周圍隔離,蟲量均高于30頭。
1.2.3 防效調查與藥效計算 調查分防治前、防治后1 d、防治后3 d、防治后5 d共4次進行,分別記錄各試驗小區(qū)內黃楊絹野螟活蟲數(shù)量。藥效計算公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噴藥前活蟲數(shù)-噴藥后活蟲數(shù))/噴藥前活蟲數(shù)]×100
防效(%)=[(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
2017年黃楊絹野螟幼蟲、成蟲年度消長分別見表1、圖1。
表1 2017年行道綠化帶黃楊絹野螟幼蟲年度消長統(tǒng)計
圖1 2017年黃楊絹野螟成蟲羽化情況
越冬代黃楊絹野螟3月上旬開始出蟄,蟲口密度相對較低,出蟄早遲相差較大,出蟄后食葉緩慢,因此一般不形成明顯的食葉危害高峰,直至4月中下旬高齡幼蟲期食葉量增大后,才出現(xiàn)明顯的集中危害狀,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成蟲5月7日開始羽化,5月下旬前期為羽化高峰,羽化期明顯。
1代黃楊絹野螟5月底至6月上旬為低齡幼蟲期,6月上旬后期即能將成片的瓜子黃楊嫩葉吃花,綠化帶呈現(xiàn)塊狀危害。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季節(jié),降雨較多,對黃楊絹野螟幼蟲發(fā)育不利,因此一般情況下,1代黃楊絹野螟不會造成較大的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第1代蛹期,成蟲6月底開始羽化,明顯羽化期有2個,第1個羽化期為7月上旬,第2個羽化期為7月下旬。
2代黃楊絹野螟7月中下旬為低齡幼蟲高峰期,與1代幼蟲開始世代重疊,幼蟲發(fā)育相差較大, 8月上中旬能將大面積的瓜子黃楊葉片全部食光,甚至造成成片的瓜子黃楊枯萎死亡,是危害最大的1代,8月中旬見蛹,蛹期一直持續(xù)到10月上旬。8月以后,黃楊絹野螟成蟲連續(xù)羽化,沒有明顯的集中羽化期,至9月底出現(xiàn)1個羽化小高峰, 10月中旬羽化結束。
3代黃楊絹野螟8月下旬幼蟲開始孵化,9月上中旬為低齡幼蟲高峰期,大部分幼蟲取食發(fā)育,完成1齡或2齡的食葉期,即不再取食,將2—3片葉片吐絲疊起,在內結薄繭形成蟲苞越冬,9月中旬即見越冬蟲苞,10月10日蟲苞率81%,10月20日蟲苞率95%,進入越冬期。
藥劑試驗時間為2017年6月3日至6月8日,6月3日噴藥,此間天氣情況見表2。試驗期間溫度在16.5—31.5 ℃,平均氣溫22.2 ℃,有少量降雨。黃楊絹野螟處于低齡幼蟲高峰期,1齡占18%,2齡占35%,3齡占30%,4齡占17%。
表2 試驗期間天氣情況
4種藥劑對黃楊絹野螟低齡幼蟲的防效試驗結果見表3。防治試驗結果表明,1.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2 000 倍液藥后3 d的防效在90%以上,藥后5 d達到96.5%;1%苦參堿可溶液劑1 000 倍液藥后5 d防效僅41.2%;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藥后5 d防效達96.9%;90%敵百蟲晶體1 000 倍液藥后1 d即達93.4%,藥后5 d達100%。除苦參堿的防治效果較低以外,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氟氯氰菊酯、敵百蟲晶體等3種藥劑對黃楊絹野螟低齡幼蟲的防治效果均較為理想。
表3 4種藥劑對黃楊絹野螟防效試驗
(1)黃楊絹野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在如皋市1 a發(fā)生3代,以第3代的1齡或2齡幼蟲將2—3片瓜子黃楊葉片吐絲疊成蟲苞在內結薄繭越冬,翌年3月上旬開始出蟄危害[8],1代低齡幼蟲高峰期為5月底至6月上旬,2代低齡幼蟲高峰期為7月中下旬,3代低齡幼蟲高峰期為9月上中旬, 10月中下旬進入越冬期[9-10]。越冬代成蟲5月上旬羽化,越冬代和第1代羽化期明顯,第2代幼蟲個體發(fā)育相差大,成蟲羽化期長,羽化高峰不明顯,10月中旬羽化結束[11]。
(2)4種農藥對黃楊絹野螟的防治結果表明,藥后5 d,1.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2 000 倍、2.5%高效氟氯氰菊酯2 000 倍、90%敵百蟲晶體1 000 倍防效均在95%以上[12-13],而1%苦參堿水劑1 000 倍防效較差,僅41.2%。生產中,在低齡幼蟲高峰期,可以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氟氯氰菊酯、敵百蟲晶體進行交替防治黃楊絹野螟,為減輕環(huán)境污染,可優(yōu)先使用生物農藥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
(3)瓜子黃楊在城市行道、花園、公園栽植較多,化學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市生活環(huán)境,因此提倡應用綜合防治技術[14],如冬季修剪,剪除越冬蟲苞;高齡幼蟲期人工捕殺;成蟲盛期殺蟲燈誘殺等。
參考文獻:
[1] 權家榮. 黃楊絹野螟嚴重危害黃楊類綠籬[J]. 植物保護,2002,28(3):59.
[2] 陳學英,張 忠,張云霞. 黃楊絹野螟空間分布型、生物學及防治的研究[J]. 林業(yè)科學,1993,29(1):77-80.
[3] 黃秋嫻,卜志國,侯曉杰,等. 黃楊絹野螟發(fā)生特點及幼蟲空間分布型研究[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16):7531-7532,7678.
[4] 周 瑋,夏彩云,孫興全,等. 黃楊絹野螟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yè)科學版),2005,23(1):52-56.
[5] 佘德松,馮福娟. 黃楊絹野螟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J]. 浙江林業(yè)科技,2006,26(6):47-50,59.
[6] 方連英,孫 君,陸 輝,等. 瓜子黃楊害蟲黃楊絹野螟生活習性及防治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2011,11(4):99-100.
[7] 奚月明,趙 濤,陳月鳳,等. 黃楊絹野螟的防治技術試驗[J]. 江蘇林業(yè)科技,2009,36(4):41-42.
[8] 唐旻昱. 黃楊絹野螟生物學特性、發(fā)育起點和有效積溫測定及在防治上應用[J]. 昆蟲知識,1993,30(6):350-353.
[9] 陳漢林,高樟貴,周健敏,等. 黃楊絹野螟的生物學研究[J]. 江西植保,2005,28(1):1-4.
[10] 趙鳳枝,張 娟,段 鈺,等. 黃楊絹野螟研究初報[J]. 林業(yè)科技開發(fā),1999(6):35-36.
[11] LEUTHARDT FLG,BILLEN W,BAUR B. Spread of the box-tree pyralidDiaphaniaperspectalis(Lepidoptera:Pyralidae) in the region of Basel-a pest species new for Switzerland[J]. Entomo Helvetica,2010,3:51-57.
[12] 張振剛. 幾種無公害藥劑對黃楊絹野螟防治試驗[J]. 中國森林病蟲,2005,24(6):44-45.
[13] 汪 霞,費偉英,陳玉琴,等. 幾種綠色環(huán)保型農藥對黃楊絹野螟防效研究[J]. 中國園藝文摘,2014(8):49-50,104.
[14] 彭以坤,林 蔭,田志茹,等. 城市黃楊絹野螟的生物學及綜合治理研究[J]. 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4,16(5):44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