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8歲的潘天壽以策論第一名、總分第二名的成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李叔同成了他的國畫課老師。開學沒多久,李叔同便留意到潘天壽繪畫的天賦,但也發(fā)現(xiàn)他恃才傲物,從不和其他同學交流。
一天,李叔同布置了一項畫楓葉的素描作業(yè)。潘天壽畫慣了國畫,對素描的筆法非常不適應,但他并未虛心求教老師和同學,反而自作主張地描了《芥子園畫譜》中的楓葉。他以為靠自己的繪畫功底,完全可以得到100分。然而等成績公布時,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只有60分。
潘天壽氣憤地跑到李叔同的辦公室,委屈地問:“您為什么給我這么低的一個分數(shù)?”李叔同似乎早就料到潘天壽會找自己“算賬”,于是遞給他一幅打了100分的畫。潘天壽接過一看,這幅作品筆觸潤朗,線條鮮明,確實比自己的畫作好許多。他再看署名,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幅畫竟出自他一向都瞧不起的一名同學之手。李叔同語重心長地說:“想要學到真本事,除了自身勤勉以外,還要明白人外有人的道理,只有向他人多請教,才能補足短板?!弊罱K潘天壽羞愧地低下頭,從此常向同學請教,繪畫水平有了很大的突破,終成一代國畫大師。
素材解讀
潘天壽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恃才自傲,李叔同為了提醒他、教育他,給他的素描作業(yè)只打60分,潘天壽不服氣,向李叔同“討說法”,李叔同借機開導他,讓他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潘天壽在恩師的幫助下,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從那以后,虛心好學,繪畫水平不斷提高,最終成為一代國畫大師。潘天壽的故事告訴我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做人、做學問不能有傲氣。
適用話題
教育有方? 知錯就改? 揚長補短? 謙虛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