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敏
摘 要調研發(fā)現(xiàn),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全面使用以來,教師們對課程的理解和教學實踐存在諸多顧慮和困惑。了解法治教育的“漸進性”“傳承性”兩大課程特征,有助于教師消除“怕學生學得太難”“怕老師教得不適應”的顧慮。把握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教育的“目標制定”“內容處理”“方法選擇”,能幫助教師解決“為什么教”“用什么教”“怎么教”的困惑,提高教學實效。
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課程特征
G41
A
2095-1183(2018)04-00-05
關 鍵 詞中圖分類號文獻編碼文章編號
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面推行以來,我們在教學情況調研中發(fā)現(xiàn),老師們對這一課程的理解存在不少困惑。在此,筆者就老師們普遍反映的問題,嘗試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的特征作一還原性解讀,并對法治教育課堂教學提出一些實踐性建議。
當前,老師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顧慮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在小學低年級進行法治教育會不會太難了?二是用了十多年的老教材突然改成新教材,老師們會不會不適應?這兩種顧慮的產生,來自于我們對課程理解的偏差。
1. 法治教育的漸進性特征
作為法治教育的綱領性文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不僅提出了法治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內容,還就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提出了階段性的目標和內容。其中,義務階段還就小學低段和高段分別提出了明確要求。
《大綱》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內容為“以基礎性的行為規(guī)則和法律常識為主,側重法治意識、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高中階段的內容為“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成長需要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全面拓展法律常識、法律制度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增加重要的法律知識…… ”。高等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內容則是“在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上,針對非法律專業(yè)的學生,根據(jù)高等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的目的,系統(tǒng)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
階段目標和內容的層級設定,照顧了學生的年齡特點,體現(xiàn)了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這一漸進性特征,準確把握目標和內容的階段性區(qū)別,同時,認真落實“以貼近青少年實際、提高教育效果為目的”“堅持落細落小落實”的工作要求,就不會再有“在小學低年級進行法治教育會不會太難了”這樣的顧慮。
2. 法治教育的傳承性特征
比較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者對于法治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具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選列如右表:
仔細研讀比較,我們能在這兩份《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和教學實施的綱領性文件中,發(fā)現(xiàn)更多關于法治教育內容和要求的關聯(lián)點。根據(jù)目前教師任課現(xiàn)狀,各校道德與法治課基本由原來的品德與生活教師擔任。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法治教育內容,對教師而言并不是從未涉及過的全新內容。品德課改15年,老師們總結了大量的開展法治教育的經驗,也積累了豐富的開展法治教育的資源,這些優(yōu)勢基礎是老師們輕裝前行,進一步改進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保障。認識到法治教育的傳承性特征,老師們也就不必再有“教材更替,會不會不適應”的擔憂。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
尊敬國旗、國徽,學唱國歌。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認識國家象征及標志。初步建立國家、國籍、公民概念。
愛護花草樹木和動物;愛護公物和別人的勞動成果,節(jié)約水、電、紙張等資源;為保護周圍的環(huán)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態(tài)意識。 愛護動植物,節(jié)約資源,遵守環(huán)境保護規(guī)則。
認識常見的安全和交通標志,遵守交通規(guī)則,注意安全。 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和公安、消防、衛(wèi)生等安全標志,知曉常用公共服務電話,遵守基本交通和消防安全規(guī)則。
在調研和走訪中,我們發(fā)現(xiàn)老師們的教學困惑,集中在“法治教育的教學目標該怎樣制定”“法治教育的教學內容該怎樣處理”“法治教育的教學方法該怎樣選擇”三個問題上。本質上,就是“為什么教”“用什么教”“怎么教”的問題。
1. “為什么教”——法治教育教學目標制定
制定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是保證法治教育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教育內容,以散點形式相機嵌入生活化的學習材料之中,這就需要教師主動挖掘法治教育內容,并合理制定法治教育目標。同時,低段教材注重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呈現(xiàn)方式,也給法治教育教學目標的合理制定增加了難度。為此,我們需要考慮目標的幾個層級。
(1)大綱目標?!洞缶V》指出,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目標是“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yǎng)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guī)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如果說《大綱》目標是長期的宏觀目標,那么,每篇課文、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就是短期的微觀目標。宏觀目標對微觀目標起統(tǒng)帥引領作用,而短期、微觀目標的一次次達成,保證了長期、宏觀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把握兩種目標的關系,能幫助我們準確找到每次教學的出發(fā)點。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將德育和法治教育進行目標比較。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一年級下冊第7課“可愛的動物”一課,包含“我喜歡的動物”“我和我的動物朋友”“怎樣才是真喜歡”“別讓自己受傷害”四個內容欄目。如果僅考慮德育目標,我們可以將教學目標確定為“愛護身邊的動物,喜歡和動物交朋友;學會和動物相處的方法”。但是,為落實法治教育目標,我們還應該讓學生了解“為了更好的保護動物,防治虐待動物,促進和諧社會的發(fā)展”。我國于201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保護法》。學生對于其中的重要法條,如“如果傷害動物,將視情節(jié)處以不同金額罰款,如果虐待動物致死,將負一定的刑事責任”等應該進行簡單了解;對保護法中“禁止出售、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也應當做適當了解。
(2)年級目標。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沿循了“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編寫特點,同樣的學習內容在不同主題(領域)、不同年級循環(huán)出現(xiàn),但學習要求、難度逐步提高。這一設計特點要求教師在制定法治教育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同一學習內容的不同年級目標梯度。
以一年級上冊第6課“校園的號令”為例,本課要求學生“了解校園生活的一般規(guī)則;熟悉與了解學校各種鈴聲(含升國旗和保健操)的含義和要求,以及相關基本禮儀”。本課教材在“升國旗了”這一欄目下,呈現(xiàn)了國旗、國徽、國歌,而在二年級上冊第3課“歡歡喜喜迎國慶”中,這些國家象征及標志又一次出現(xiàn)。這就需要教師很好地區(qū)分年級要求,精準定位教學目標。
一年級上冊教材的核心教育主題是“適應新生活”,“校園的號令”一課通過幫助學生了解校園生活的規(guī)則回應本冊主題,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在“聽到升國旗的號令,我們應該怎么做”這一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上。因此,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國旗、國徽、國歌這些國家象征,知道我國的國旗、國歌是什么,并嘗試學唱國歌即可。而在二年級上冊“歡歡喜喜迎國慶”一課,則要“了解這些國家象征的意義;了解國慶常識,尊敬國旗、國徽、學唱國歌;了解創(chuàng)造新中國的不易,熱愛革命領袖;感受各行各業(yè)勞動者為建設自己的國家付出的努力,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此外,老師們對于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相對比較熟悉,這里僅簡要提出需要注意之處。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低段教材的每單元都是四篇課文,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并列,有遞進,有總分,也有多種關系共顯。
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四課之間呈并列關系(見圖1)。四課涉及的法治教育內容也是并列的。“開開心心上學去”結合始業(yè)教育,明確小學生需要遵守的一般規(guī)則;“拉拉手,交朋友”需要明確同伴交往的規(guī)則;“我認識您了”涉及與校園成人群體交往的規(guī)則;“上學路上”則強調要遵守常見的交通規(guī)則。四課中的法治教育內容并列呈現(xiàn),在每課中落實,共同完成“我是小學生啦”整一單元的法治教育要求。
而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的四課既有遞進關系,又有并列關系(見圖2)。“我們的校園”一課要求學生知道新校園中的相關設施的使用規(guī)則;“校園里的號令”要求了解學校生活的制度化特征,并能根據(jù)號令做出規(guī)則要求的行為。兩課內容從校園生活的外在環(huán)境到內在的組織規(guī)則,形成遞進關系?!罢n間十分鐘”和“上課了”兩課,是校園空間和制度化環(huán)境中兩種主要的生活形式,二者是并列關系;同時,這兩課和前面兩課又形成遞進關系。只要我們仔細研讀教材,形成整體解讀單元教材的意識,就一定能理解每個單元課文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更好地把握法治教育教學目標。
在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低段教材中,每篇課文基本上都是劃分為兩課時。在界定每課時的教學目標時,我們也要清晰劃分法治教育目標,避免一課時中法治教育目標太滿或不足的現(xiàn)象。如此,才能幫助我們合理安排教學容量,有效調控課堂節(jié)奏。
總之,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建立在每一個主題、每一篇課文、每一課時的教學中,都認真落實法治教育教學目標,仔細發(fā)掘法治教育的教學點的教學意識。如此,才能保證法治教育“落細落小落實”,最終完成為社會培養(yǎng)“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的課程目標。
2.“用什么教”——法治教育教學內容處理
《大綱》提出,對青少年進行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貼近青少年生活實際科學安排教學內容”,要“與法治事件、現(xiàn)實案例、常見法律問題緊密結合,注重內容的鮮活”。仔細領會,《大綱》其實從現(xiàn)實性、時效性、針對性三方面,對法治教育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明確要求。
(1)現(xiàn)實性。道德與法治課程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作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真正實現(xiàn)了課程重心由“學科”向“生活”的轉變。法治教育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重要的學習內容,也應完成生活化的轉變。這種轉變直接體現(xiàn)在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掘、選擇法治教育的內容。教師要樹立鮮明的現(xiàn)實性理念。法治教育的教學內容,現(xiàn)實性越強,教學效果就越好。
(2)時效性。道德與法治教材以學生生活的邏輯為編寫邏輯,將學生生活事件作為教材編寫的素材。在進行法治教育的教學時,教師同樣需要考慮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哪些法治事件、現(xiàn)實案例以及常見的法律問題,這些事件、案例以及問題,就鮮活地發(fā)生在學生當下的生活中,具有極強的時效性,自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參與熱情,增強法治教育的效果。
(3)針對性。《大綱》明確指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這就要求進入課堂教學的法治教育內容,除了要具有現(xiàn)實性和時效性,還要具有針對性,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如果缺乏針對性,哪怕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當下的素材,也不能被學生接受。用這樣的內容進行教學,也是徒勞無功的、無效或低效的。
3.“怎么教”——法治教育教學方法選擇
《大綱》提出,要“更多采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參與、互動、思辨,創(chuàng)新形式,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這為法治教育的教學方法選擇提出了明確方向。但是,走進實際的課堂教學,我們會發(fā)現(xiàn),諸如“提出法條——呈現(xiàn)案例——對照法條討論案例”傳統(tǒng)三段式的法治教育教學模式,還依然主宰著課堂。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法治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并結合案例進行詮釋。
(1)講授法。將講授法作為法治教育的教學方法首先進行介紹,主要是因為在強調活動教學的今天,很多老師將講授法錯誤地等同于被動學習和“滿堂灌”。因而對這種最樸素、最常見的教學方法欲用還羞,這是一種矯枉過正的錯誤理解。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的方法。講授法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教師的講解,深奧、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淺顯易懂,可以使學生用最短的時間盡可能多地掌握準確的知識。[1]而且,講授法能將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得最充分,因此,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yǎng)、情感都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學生。
例如,在“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中,“理解國旗、國徽、國歌等國家象征的意義”是重要的法治教育目標。對于二年級學生而言,這些國家象征的意義是客觀嚴肅的,也是抽象生澀的,這樣的內容需要教師做細致準確的講解。進入高年級以后,法治教育的容量和難度都會加大,法律本身具有的權威性以及法律語言所具有的嚴謹性,對教師教的準確性提出更高要求,講授法在法治教育的教學中應該被更廣泛地選用。
雖然講授法在知識授受方面有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但是,如果教師長期使用單一的講授法,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習慣被動接受知識,很難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因此,講授法一方面在法治教育中最為常用,另一方面也需要老師們謹慎使用。
(2)討論法。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某些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討論,辨明是非真?zhèn)?,以此提高認識或弄清問題的方法。它以啟發(fā)式教學思想為基礎,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單向活動,而是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展開活動,通過互相交流,使師生相互啟迪。[2]借助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不是將法治教育的內容原原本本地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教師提問或學生提問,師生一起討論學習,激發(fā)思維。討論法有助于培養(yǎng)民主的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例如,“快樂過新年”一課涉及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中有關禁放限放煙花爆竹的規(guī)定。課堂上,老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放爆竹是我國重要的民俗現(xiàn)象,但是,爆竹易燃、易爆、易傷人,還影響空氣質量。那么,燃放爆竹的民俗習慣是不是應該禁止呢?通過開放的話題,互動的交流,孩子們相互啟迪,對生活的思考和探究也更加積極深入。
要有效使用討論法,教師需掌握兩個要點:一是把握好討論時間。時間不夠,討論會不夠深入;時間太長,不僅浪費教學時間,課堂節(jié)奏也會松散。二是設計好討論問題。問題過易或過難,都會讓討論變得無意義。
(3)談話法。談話法也稱問答法,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的、任務和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在問與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所學知識的方法。其優(yōu)點是能優(yōu)化學生思維,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問答氛圍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3]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10課“家人的愛”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愛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老師向學生提問“父母忙于工作,甚至外出打工,沒有時刻陪伴我們,是不是就不愛我們了?是不是沒有承擔監(jiān)護人的責任?”在學生產生困惑時,老師用談話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父母辛勤工作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離家在外的父母也在想念著孩子,想念著家人;每一個節(jié)假日父母匆匆歸家的腳步,每一次電話里父母諄諄的叮嚀,都是愛的表達,都是在承擔監(jiān)護責任。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利用談話,幫助學生的思維從片面到全面,從膚淺到深刻,從凌亂到清晰,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4)參觀訪問與社會調查法。參觀訪問與社會調查法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的和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門,接觸實際,了解社會,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的教學方法。[4]參觀訪問與社會調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參加社會實踐等多方面能力。法治教育過程強調小課堂聯(lián)系大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真情,獲得真知,并達到處理問題的真會。因此,參觀訪問與社會調查法在法治教育過程中經常被用到。
例如二年級上冊“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一課,在第一欄“班級生活放大鏡”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孩子調查班級生活中不遵守規(guī)則的現(xiàn)象,然后,在第二欄“大家一起來約定”教學中,引導孩子一起制定班級規(guī)則?!斑@些是大家的”一課教學中,老師可引導孩子通過調查記錄,通過采訪同學和老師,了解學校公物的使用和保護現(xiàn)狀,明確愛護公物的規(guī)則,提出保護公物的辦法。這樣的參觀訪問與社會調查能讓生活成為最好的教材,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參與社會的意識與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法治教育的信服度得到提升。
教師采用參觀訪問與社會調查時要注意:參觀前,要針對教學內容提出明確的參訪目的和要求,指導學生做好準備工作;在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過程中,要對學生做具體的組織和指導,以保證活動安全順利進行;在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后,要引導學生及時整理材料,寫出報告,做好總結。
法治教育的教學方式還有很多,每種方式都各具特點,各有優(yōu)劣。只有緊扣目標,根據(jù)內容合理選擇,才能發(fā)揮每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提高法治教育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2][3][4]劉剛萍.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方法運用探究[D].重慶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作者單位: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
浙江杭州 310003)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