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瑞
1.全面加強法治國家建設是推進“四個偉大”的必然要求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四個偉大”,這是對我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發(fā)展的一次精準“把脈”。在“四個偉大”推進過程中,需要通過加強法治國家建設來提升“四個偉大”的總體建設成效。特別是在當前我國面臨眾多考驗,只有加強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才能把堅持黨的領導、發(fā)揚人民民主和依法辦事有機結合起來, 才能從法律制度上根本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落實,才能推進加強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
2.加強法治國家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的基礎
雖然我國法治水平相對于先前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從眾多法律案件來看,很多勞動者的權益并沒有得到全面保障,違法違紀的情況仍舊大量存在,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發(fā)展水平的總體進步,特別是“權力尋租”的情況仍屢見不鮮,很多老百姓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公平待遇。因此,只有通過加強法治國家建設,通過法治手段來將影響社會不公平的“毒瘤”全部鏟除,才能真正讓人們享受到更多的社會發(fā)展給自身帶來的紅利,老百姓的“幸福感”“自豪感”才會更高。
3.全面加強法治國家建設是對我國市場經濟制度進行完善的必然要求
我國所實行的經濟發(fā)展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在市場經濟制度中,只有通過正常的“優(yōu)勝劣汰”,整個市場經濟發(fā)展才是健康的。正常的“優(yōu)勝劣汰”需要以全面依法治國為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將市場這只“無形手”的效能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因此,全面加強法治國家建設是對我國市場經濟制度進行完善的必然要求。
1.部分法律仍舊沒有真正深入到群眾當中,應當發(fā)揮的懲惡揚善的作用沒有真正發(fā)揮
從當前我國群眾了解并應用法律的情況來看,多數群眾對法律的了解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一些基本型的法律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導致其在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第一時間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合法的權益。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很多法律并沒有真正深入到老百姓的心中,特別是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并沒有真正做到惠及廣大老百姓,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百姓生活與工作的幸福感,又影響到法律的實施,給整個法治國家建設也帶來了較大的阻礙。
2.符合我國特色的法治社會體系并沒有真正構建
從當前我國法治國家建設的總體水平來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符合的法治社會體系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個社會內部對矛盾的自我化解能力,社會發(fā)展與獨立運行的功能表現出較強的衰退性,社會監(jiān)督機制與制約機制喪失,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帶來了較為負面的影響,直接降低了我國法治國家建設的總體水平。
3.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律化、制度化總體的進程較為緩慢
雖然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部分國家工作人員尤其是部分領導干部仍舊存在依法辦事能力較弱、觀念不強甚至知法犯法的情況,這些問題的存在給法治國家建設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在我國局部區(qū)域或領域,失控的國家權力與資本結合,資本迅速兼并和擴張,已經成為我國社會腐敗現象嚴重、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急劇加大、“弱勢群體”存在的重要原因。其根源是我們尚未從觀念上、體制上和機制上全方位、深層次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
1.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并強化黨領導的法治化
“黨政軍民學,東南西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痹谖覈ㄖ螄医ㄔO的過程中,黨必須處于堅定的領導位置。也只有黨處于核心領導位置,我國法治國家建設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需全面強化黨領導的法治化水平。所有法治化建設,均應當是在黨的領導之下,嚴格地按照憲法與法律來開展各項工作,確保黨的領導一直處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狀態(tài),強調義務與責任、權利的一致性,從而更好地提升黨領導所有事項的程序化、制度化、實體化,實現嚴格在法律的框架內“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目標必須明確,領導方式不能落后,這對于在新時代下我國法治國家建設總體效果是非常關鍵的。
2.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大力發(fā)展實體經濟是黨中央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又一次精準的立論定向,必須以全面加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性來確保我國實體經濟能夠取得穩(wěn)定、快速的發(fā)展。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加強法治國家建設仍舊是其中關鍵的一項任務,同時相關的市場主體也是重要的收益一方。另外,不論對于私人所有制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國家所有制經濟、混合資本所有制經濟等,均應當做到平等、公平的競爭,提升各個市場主體參與到正常市場競爭中的積極性。特別要強調的是,以按勞分配為核心的分配制度不能變,這樣才能激發(fā)廣大勞動者遵循各項市場經濟法律規(guī)定的主動性。
3.全面加強普法教育,讓各項法律能夠真正惠及廣大老百姓
在我國法治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廣大老百姓是整個建設的主體,而針對老百姓對于很多法律不了解,導致其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證的情況,應當全面加強普法教育。國家宣傳部門及相關的單位均應當通過多方面的渠道,將與人們日常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的法律,以更為直接、更為有效的方式大量向群眾推送。例如,在公交車上,車載廣告應當將法律教育等相關的欄目加入到其中,加大新媒體法律知識方面的推送力度等。要根據當前我國廣大公民所處的法律水平,制定出常態(tài)化、周期性的法律教育制度,教育的方式也應當注重“喜聞樂見”性,讓更多的人民群眾不僅可以了解到法律,并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主動且準確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對于我國法治國家建設水平的提升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全面加強法治國家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當前我國在推進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仍舊是較明顯的,制約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高度,因此,需結合當前我國的實際國情,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給予加強,特別是其中包含的制度性問題,需進行重點解決,不斷提升我國法治國家建設總高度。
[1]伊士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新綱領——論黨的十八大對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貢獻[J].湖北社會科學,2013(5):5-9.
[2]陳金釗,宋保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的意義闡釋——以法治為修辭改變思維方式[J].社會科學研究,2015(5):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