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坤 鄭之峻 羅 開 王 敏 江 嵬
(1 黔東南民族職院技術學院口腔系,凱里 556000; 2 貴陽市口腔醫(yī)院,貴陽 550002)
“三庭五眼”的概念源自明代王繹《寫像秘訣》中的論述,“三庭”是指發(fā)際至頦下點的垂直距離被眉間點及鼻下點分為近似相等的三等分,而“五眼”是指面部寬度在眼水平線上可被近似分為五個眼裂寬度[1],是常用的容貌美學的比例關系之一?!敖嵌葌让踩ァ?又稱側面“三庭”,為了避免與側面的長度“三庭”混淆,故稱“角度側貌三庭”,這一美學概念在現(xiàn)代醫(yī)學美學論著、教科書[2-10]中才出現(xiàn),已無法考證其最早出處,在目前查閱的資料中,最早見于1994年孫少宣主編的《口腔醫(yī)學美學》中。具體測量方法為,以耳屏中心點為軸心,分別向發(fā)緣點、眉間點、鼻尖點、頦前點連線所形成的3個夾角分別為α角、β角和γ角;所獲得的正常值,男性α角27°~32°、β角25°~30°、γ角22°~25°,女性α角23°~27°、β角32°~35°、γ角31°~35°;并提出最大角與最小角的差值以不超過10°為美[2],但獲得這些數(shù)據(jù)的樣本量和年齡、性別、民族構成等也不清楚,為了驗證這一美學比例在美學診斷中的科學性,特進行了如下研究。
美貌人群:通過620名學生投票、5名口腔專業(yè)教師評選,從我校1690名學生(男生537,女生1153人)中選取在學生投票中得票超過70%,教師評選得票100%的20男生及24名女生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7~25歲之間,平均年齡20.0±3.3歲。所有研究對象均未做過牙齒矯正或頜面部整形。在面相資料采集前均得到本人的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及照片使用知情同意書。
下面高過長組:由5位教師研究者目測選取正畸矯治前的側貌照片下面高明顯過長者16人(男性8人,女性8人),年齡13~22歲之間,平均年齡18.8±5.8歲。
下面高過短組:由5位教師研究者目測選取正畸矯治前側貌照片下面高明顯過短者17人(男性5人,女性12人),年齡12~23歲之間,平均年齡18.4±7.6歲。
所有被研究者在正畸治療前均已簽署面相資料采集使用知情同意書。
所用的軟組織標志點及定義如下[7,11-18]:
法蘭克福平面(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FH):外耳門上緣點和眶下點連線,又稱眶耳平面。以下各定點方法均建立在法蘭克福平面與地面平行的基礎上。發(fā)際點(trichion,Tr):側貌上位于前額頭發(fā)與額部皮膚的交界點。眉間點(glabella,G):側貌時眉頭中點。鼻尖點(pronasale,Prn):側貌時與垂線相切的鼻尖最向前突出點。鼻下點(subnasale,Sn):側貌上鼻小柱下緣與上唇皮膚部所組成的角的頂點。頦前點(pogonion of soft tissue,Pos):側貌上與垂線相切的頦部最突出點。頦下點(menton of soft tissue,Mes):側貌上頦部下緣與水平線相切的最低點,肥胖者無法找到軟組織切點時以下頜骨下緣切點為準。頦頂點(gnathion of soft tissue,Gs):側面像上,頦前點相切垂線及與頦下點相切水平線所構成的直角的角平分線與頦部邊緣相交的點??粝曼c(眶下緣點)(orbitale,Or):眶下緣最低的一點,用觸診方式確定,并標記,平時未做標記時以下瞼溝最低點定點。外耳道上緣點(porion,Po):外耳道前方耳屏軟骨上緣起始部與耳輪腳基部的皮膚移行處。耳屏中心(tragus center,Tc):耳屏最突點向耳屏前切跡作一垂線的中點。長度側貌三庭以發(fā)際點(Tr)、眉間點(G)、鼻下點(Sn)、頦下點(Mes)作為定點方式,在FH平面與地面平行的前提下,將Tr至Mes間的垂直距離(Tr-Mes)作為面高,上庭(uppe third)比值為Tr到G的距離(Tr-G)與1/3Tr-Mes的比值,中庭(middle third)比值為G到Sn的距離(G-Sn)與1/3Tr-Mes的比值,下庭(lower third)比值為Sn到Mes的距離(Sn-Mes)與1/3Tr-Mes的比值。角度側貌三庭的測量方法按照孫少宣主編的《口腔醫(yī)學美學》中的測量方法測量[2]。
側貌照片的要求:下頜處于休息位,雙目平視前方,法蘭克福平面與地面近似平行,頭無偏斜,能看到同側眉頭,看不到對側眉毛或可看到對側眉頭處的眉毛尖2~3mm以內(nèi),發(fā)際線清楚。
由同一研究者在一段連續(xù)的時間內(nèi),用同一臺電腦(ASUS系列,Intel (R) core (TM) i5-4570CPU@3.20GHz,RAM8.00),同一款軟件(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Adobe Photoshop CS6 13.0×64版,Autodesk,Inc.I.108.0.0,AutoCAD 2014 SP1)完成所有圖片的處理、定點及測量。具體方法為:用Adobe Photoshop CS軟件確定面部標志點,先連接眶點及外耳門上緣點,以水平參考線為參照,如果法蘭克福平面與水平參考線不平行則稍旋轉照片使法蘭克福平面與水平參考線一致,適當剪裁;在頦部作1條垂直線與頦前最突點相切,切點即頦前點;作1條水平線與頦下點相切,切點即頦下點;作1條垂直線與鼻尖最突點相切,切點即鼻尖點。用AutoCAD 2014軟件制作1張包含兩個圖層測量模板,測量精度保留到小數(shù)點后兩位數(shù)。以參照方式將照片放置到模板的1個圖層中,在另一圖層中連接發(fā)緣點、眉間點、鼻尖點及頦頂點到耳屏中點,用角度測量標注工具測量并標注測量的角度,同時測量發(fā)緣點、眉間點、鼻下點及頦下點之間的距離,以PDF格式輸出保存測量結果,每張照片測量3次,以平均值作為最終計算的數(shù)據(jù)。
同時,以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下頜形態(tài)位置異常為例,用圖形重疊的方式分析當下頜形態(tài)位置變化時角度側貌三庭的γ角的變化規(guī)律。
由兩位研究者分別將測量數(shù)據(jù)輸入到Excel 2003預制的表格中,通過行列合計值比較校對兩組輸入數(shù)據(jù)。角度側貌三庭直接用測量角度進行比較分析,長度側貌三庭用比值進行分析計算。3組比值的均值間比較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兩均數(shù)比較采用完全隨機設計兩均數(shù)比較的t檢驗,以P=0.05為檢驗水準。根據(jù)所用的分析方法進行建模,輸入SPSS 13.0中進行分析計算。
每位被研究者通過測量后均得到一張測量圖(圖2)。
美貌人群的長度側貌三庭各段比值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下面高過長、過短組三庭各段比值之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美貌人群的上庭及下庭與下面高過長、過短組同名段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三組的中庭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美貌人群的中庭與下面高過長、過短組中庭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下面高過長、過短組的同名段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美貌人群中男性α角、β角及女性γ角均值與以往報道的結果相一致,男性γ角均值大于最高報道值(25°),女性α角均值大于最高報道值(27°)、β角均值小于最低報道值(32°)。下面高過長組男性α角、β角及女性α角均值與以往美貌人群報道值相一致,男性γ角均值大于最高報道值(25°),女性β角均值小于最低報道值(32°)、γ角均值小于最低報道值(31°)。下面高過短組男性α角、β角及女性γ角均值與以往美貌人群報道值相一致,男性γ角均值大于最高報道值(25°),女性α角均值大于最高報道值(27°)、β角均值小于最低報道值(32°)。美貌人群與下面高過長組間同性別、同角度比較除了男性β角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其他角度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美貌人群組與下面高過短組同性別、同角度間比較,各角度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下面高過短組與下面高過長組同性別、同角度間比較僅女性α角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
表1 三組長度側貌三庭(比值)間的比較分析結果Tab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atio of the facial height with three parts between three groups
△△P<0.01vsbeauty group with same part;**P<0.01vslonger lower third group with same part;#P<0.05vsmiddle part of same group;▲▲P<0.01vslower pare of same group
表2 三組角度側貌三庭間比較分析結果Tab 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acial profile with three parts among three groups
△P<0.05,△△<0.01vsbeauty group with same gender;**P<0.01vslonger lower third group in female
三組各角度差值除了下面高過長組及下面高過短組各有1例β-γ超過10°外,其余均小于10°。3組之間同性別、同角度差值均值比較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3)。
表3 三組角度側貌三庭各角度差值統(tǒng)計分析結果Tab 3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angle difference of the facial profile with three parts in three groups
以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下頜形態(tài)位置異常為例,分析當下頜形態(tài)位置變化時角度側貌三庭的γ角的變化規(guī)律時發(fā)現(xiàn):從圖3A中可以看出頦前點(Pos)沿著特定斜率的耳屏-頦前點連線(Tc-Pos)向前下或后上移動時,γ角的角度不會改變;而當γ角的角度發(fā)生改變時,可能單純由頦前點(Pos)在垂直向上移動或矢狀向上移動所致,也可能由頦前點(Pos)同時在垂直向及矢狀向移動的結果(圖3B)。
“三庭五眼”的面部美學比例關系在國內(nèi)外文獻中都有報道[1-20]。雖然既往報道的都是正面長度三庭,但張華坤等研究證實側貌長度三庭與正面三庭結果一致,適用于面部美學評價[21]。從本測量結果(表1)顯示美貌人群組的長度側貌三庭各段比值間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接近1∶1∶1的比例關系,而下面高過長及下面高過短組的長度側貌三庭各段比值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之間各同名段比較上庭及下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下面高過長及下面高過短組與美貌人群組同名段間的比較,中庭無差異,上、下庭有差異,說明下面高過長及下面高過短組與美貌人群組比較的確存在垂直向高度差異。但是角度側貌三庭統(tǒng)計結果顯示,美貌人群與下面高過短組之間的各角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下面高過短與下面高過長組之間的各角度除女性α角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外其他角度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下面高過長及下面高過短組角度側貌三庭只有少數(shù)超過既往文獻所列的正常值[2],美貌人群的部分角度側貌三庭也與報道值不符,角度側貌三庭并不能反映面部垂直向高度異常的變化。下面高過長及下面高過短組中僅有個別被研究者的角度側貌三庭各角之間的差值超過10°,三組各角度差值的均值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10°差值也未能反映垂直向高度異常。
圖1 面部常用的軟組織標志點。1:發(fā)際點;2:眉間點;3:外耳道上緣點;4:眶下點;5:法蘭克福平面;6:耳屏中點;7:鼻尖點;8:鼻下點;9:頦前點;10:頦頂點;11:頦下點.
圖2 三類被研究者測量輸出圖。A:下面高過短者;B:美貌人群;C:下面高過長者.
圖3 頦前點位置改變與γ角變化關系。A:頦前點沿耳屏-頦前點連線移動;B:頦前點在垂直向上或矢狀向上移。Tr:發(fā)際中緣點;G:眉間點;Prn:鼻尖點;Pos:頦前點;Pos′:為Pos的變化點.
Fig 1 Commonly used soft tissue landmarks in the face.1:Trichion; 2:Glabella; 3:Porion; 4:Orbitale; 5: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 6:Tragus center; 7:Pronasale; 8:Subnasale; 9:Pogonion of soft tissue; 10:Pnathion of soft tissue; 11:Menton of soft tissue.
Fig 2 Three types of researchers measured output legend.A:Lower third of the face was shorter; B:The beauty people; C:Lower third of the face was longer.
Fig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ition change of the pogonion of soft tissue and the change of γ angle.A: The pogonion of soft tissue along the tragus center - the pogonion of soft tissue of connection moves; B: The pogonion of soft tissue moved vertical or sagittal.Tr:Trichion; G:Glabella; Prn:Pronasale; Pos:Pogonion of soft tissue; Pos′:Point for the change of Pos.
眾所周知,坐標系上1條通過軸心的斜線的斜率是由縱橫坐標的比值決定的,斜線的斜率發(fā)生變化反映的是縱橫坐標的比值改變而不是某一坐標值的改變。由于下頜骨是頜面部唯一可活動的骨,而且易出現(xiàn)發(fā)育及位置異常,耳屏-頦前點連線(Tc-Pos)即相當于一條以耳屏點(Tc)為軸心,FH及人體垂線為縱橫坐標,γ角為斜率的斜線,γ角反映的是頦前點(Pos)在FH平面及人體垂線上的位置的比值變化而不僅僅是頦前點(Pos)在矢狀向或垂直向的位置改變,故不能判斷下頜骨的垂直向或矢狀向的發(fā)育及位置異常,也不能評價面下1/3的變化。
由此可見,角度側貌三庭不能準確反映面部垂直向及矢狀向的變化,在診斷面部異常上存在盲區(qū),其值及差值大小作為美學評價及診斷指標值得商榷。
參 考 文 獻
[1] 戴曉鐘,張湖德.中國科學美容大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15-16.
[2] 孫少宣.口腔醫(yī)學美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55.
[3] 孫少宣,王光護.口腔審美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77.
[4] 王向義.美容局部解剖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2-23.
[5] 曹志明,秦志華,孫穎莎,等.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外科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20,145-146.
[6] 韓英紅.醫(yī)學美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63-64.
[7] 何倫,王向義等.美容醫(yī)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293,308-309.
[8] 葉文忠.口腔醫(yī)學美學[M].第2版.南京:江蘇鳳凰科技出版社,2014:65-69.
[9] 于海洋,胡榮黨.口腔醫(yī)學美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35-36.
[10] 王美青.口腔解剖生理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215.
[11] 余健民.面頸部美容外科手術彩色圖譜[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27.
[12] 徐飛,應志國.美容應用解剖學[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4-7,309.
[13] 艾玉峰,柳大烈.面部輪廓整形美容外科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72,90.
[14] 徐國成,王志軍,韓秋生,等.美容醫(yī)學圖譜[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2,14-16.
[15]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技術操作規(guī)范美容醫(yī)學分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16-18.
[16] 李秋明,鄭廣英.眼科應用解剖學[M].第2版.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0:217-220.
[17] 席煥久,陳昭.人體測量方法[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6-9.
[18] 柳大烈,薛瑞,查元坤.現(xiàn)代美容外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4:326-327.
[19] Graber L W,Robert L,Vanarsdall J,et al.Orthodontics:current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M].5th ed.St Louis:Mosby,2012:72-73.
[20] Proffit W R,Fields H W J,Sarver D M.Contemporary orthodontics[M].5th ed.St Louis:Mosby,2012:162-163.
[21] 張華坤,王敏,羅開,等.三庭五眼的最佳定點探索[J].醫(yī)學與哲學,2017,38(10):64-69.
(編輯: 熊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