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生根、發(fā)芽、成長,在最初生根之際,如何產生一個碩大飽滿的“胚芽”是作曲家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思考和創(chuàng)作最緊要的就是靈感頃刻的“乍現(xiàn)”,有可能一首好的音樂作品由此誕生;也有可能一首音樂作品卻遲遲未見創(chuàng)作…本篇文章,筆者以音樂靈感的產生為主,討論音樂靈感是如何作為“火花”給作品附“睛”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音樂靈感;音樂創(chuàng)作;作曲家
一、 聞觸均不見的靈感
靈感是作曲家在作曲想象過程中的一個自發(fā)的、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何其芳先生曾經說過:“其實靈感就是詩人在想象中捕捉了動人且不落常套的構思”。靈感是“人”的所見、所聞、所感等各方面與想象有機結合的一個效果。靈感是作曲家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冥想之中獲得的一種“純粹”的創(chuàng)造性的心理上的頓悟。
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可能是冥思苦想的過程,也可能是隨心所欲的過程,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期待的就是靈感的“光顧”,這樣才會使得曲目有靈魂,充滿活力。通俗地講,靈感的本質就是建立在藝術實踐的基礎之上,在任何充滿想象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帶有自發(fā)性”的心靈上的“頓悟”。那么靈感也是作曲家們想象活動后的意外的“成果”,突發(fā)性、潛意識性、再創(chuàng)性是靈感的三大特點。
二、 產生靈感的充要條件
創(chuàng)作靈感的光顧也與作曲家本身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靈感實際上不是一種“天啟”,而是作曲家本身在日積月累的、艱苦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所得的意外的收獲。著名作曲家貝多芬曾經說:“您問我的樂思從哪里來的嗎?我不能確切告訴您,它們不請自來,好像間接地、又像直接地出現(xiàn),我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在林中漫步,在田野的寂靜中捕捉它們,清早起來,心情振奮,這種心情不同行業(yè)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所表達,而在我這里就轉化為聲音,發(fā)出響聲,喧鬧著,狂吼著,直到他們以樂譜的形式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這也充分地告訴我們,靈感是一種與自我意識相對的無意識的心理行為。
激情、專注、逆向思維是靈感產生必不可少的充要條件。在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靈感的出現(xiàn)常常是帶有突發(fā)的、飛躍的特性,出現(xiàn)在出其不意的瞬間,或是因為受到外部刺激而突然閃現(xiàn)出,很難用語言來解釋清楚。但事實上我們做一個尋根究底的話,這個問題很快就可以被模糊化的解釋出來:任何一個作曲家都應該保持自己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熱愛,只有熱愛這份勞動,老天爺才會看到你的努力。正如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靈感是一位遠方的客人,但是它從不會去拜訪懶惰的人,它只會出現(xiàn)在勤勞且想念它的人面前”“自己創(chuàng)作的奧秘在于每天按時工作,在作曲這方面用鋼鐵般的意志控制著自己,但如果沒有工作熱情與激情時,那么就強制自己去克服,全神貫注地去創(chuàng)作。”可見偉大的作曲家們是多么期待這位遠方“客人”的拜訪,而且是多么認真、努力地給這位客人的出現(xiàn)鋪路。
三、 正視靈感
靈感產生的音樂是作曲家創(chuàng)作中最神奇的一筆。迄今為止,對待音樂靈感一直都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把靈感進行神秘化,認為靈感是上天賜給少數(shù)人的特殊的才能。那些所謂的“人才”并不是自己在創(chuàng)作,而且有神靈附體,從而表達神靈的思想感情。古典主義時期著名作曲家海頓曾經回想,并講述他的作品《創(chuàng)世紀》,他聲稱《創(chuàng)世紀》中的一部分就是來自上天的,不是他所創(chuàng)作的。另一種是直接否定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認為靈感只不過是虛幻出來的東西,并不是客觀事物,是一種謬說。無可否認,靈感確實是一種主觀的、心理上的活動,但是如果沒有靈感的光顧,僅有高明的作曲技法,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其靈魂也許不夠獨特生動。但很顯然這兩種說法都是欠妥的,作為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完全可以否定以上兩種看法。作曲實踐時如果沒有生活的積累、作曲的技法與靈感的結合那又如何給這部作品灌注靈魂……毋庸置疑的是靈感是存在的!創(chuàng)新是對作曲家激發(fā)靈感的一個重要的手段,但絕不可不擇手段——逆向思維是創(chuàng)新的法寶;靈感基于作曲家長期艱苦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才有可能出現(xiàn),雖然顯得極其神秘,但是卻有深刻的現(xiàn)實基礎。藝術家一定要有深厚的修養(yǎng);有豐富的生活體驗;有嫻熟的作曲技法,這樣才能使得他的作品富有靈動性和藝術性。
四、 技法與靈感孰輕孰重?
西方音樂史上有不少優(yōu)秀的作曲家,如:貝多芬、德彪西、亨德爾、巴赫等等,他們?yōu)楹螘懗鲞@么多的經典作品?很簡單,他們有著驚人的想象力、豐富的閱歷以及積極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果給西方音樂史上的音樂偉人排名,音樂之父巴赫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在他的鋼琴作品中,指法的運用,作了歷史性的改變。他解放了手指,彈鋼琴由三指變?yōu)槲逯?;?chuàng)作出《平均律鋼琴曲集》,還有諸多載入史冊的音樂作品。我想,如果巴赫沒有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沒有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那么今天的鋼琴演奏方式簡直不敢想象。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早年在創(chuàng)作《魔王》的時候有一個小故事,他的朋友這樣描述:有一天,馬洛費爾與我一起去拜訪摯友舒伯特,當我們走到他家門口時,看到他精神煥發(fā)的正在高聲地朗讀《魔王》的詩句,手里端著書來回踱步又像在思考,但他突然坐下,在最短的時間內,我們親眼目睹了他寫好這首光輝的敘事曲的全過程。這個故事也充分地說明了靈感的產生并不是要創(chuàng)作的時候,提起筆靈感就隨之而來。傳言“柏遼茲落水成曲,舒伯特推磨成調”充分說明了靈感在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中是多么的重要。
音樂當中的靈感既為作曲家的“靈”,也為作曲家的“感”,只有“靈”與“感”同步,且出現(xiàn)得恰到好處,才能讓一部好的音樂作品在作曲家心里應運而生,更加沁人心脾。
參考文獻:
[1]何其芳.詩歌欣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瑪克斯·格拉夫.從貝多芬到肖斯塔科維奇——論作曲過程.
作者簡介:
陳昊,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