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得華 相 華 徐效濤
(山東省水文局 濟南 250002 濟南市水文局 濟南 250014 濰坊市水文局 濰坊 261000)
在水文系統(tǒng)中,水文時間序列變化常常具有趨勢特征。受自然條件及人類活動影響,流域水文特征時間序列的演變特征將發(fā)生變化。徑流的變化直接關(guān)系著水資源的變化,分析徑流的變化趨勢對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基于實測徑流量資料,以山東省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黃河流域徑流主要河流為研究對象,對1950~2009年三個流域主要河流變化特征進行研究。此研究對指導山東省水資源的規(guī)劃和利用起到一定作用。對于水資源匱乏省份的水資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可為區(qū)域水資源管理提供理論依據(jù)。
山東省河流均為季風區(qū)雨源型河流,分屬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境內(nèi)主要河道除黃河橫貫東西、京杭運河縱穿南北外,其他中小河流密布全省。干流長度大于10km的河流共計1552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km2的河流有46條,300~1000km2的河流有107條,河網(wǎng)密度為0.24km/km2。全省河流按地形條件可分為山溪性河流和平原坡水河流兩大類。
山溪性河流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山區(qū)和膠東半島地區(qū)。較大河流有沂河、沭河、濰河、彌河、白浪河、小清河、大汶河、泗河、大沽夾河、大沽河、五龍河、母豬河、乳山河、南膠萊河、北膠萊河等。
平原坡水河流主要分布在魯北平原區(qū)及魯西平原區(qū),較大河流主要有漳衛(wèi)新河、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洙趙新河、萬福河和東魚河等。
新中國成立前,山東省只有?。ǘ┬退畮靸勺?。1958年在山丘地區(qū)掀起了修建水庫、塘壩等蓄水工程的高潮,到1963年全省建成大型水庫31座,中型水庫84座,數(shù)千座小型水庫和數(shù)萬座塘壩。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又修建一批新水庫。至2000年底,全省共建成大型水庫32座,中型水庫152座,防洪總庫容達67.39億m3。
(1)漳衛(wèi)河:1949年前只能防御400m3/s的洪水,1957~1958年經(jīng)治理臨清和四女寺站的保證流量分別提高到1820m3/s、1520m3/s;1971~1974年臨清站安全行洪流量提高到3500m3/s。
(2)徒駭、馬頰河:1949年前徒駭河在葦河入口處只能通過30m3/s,馬頰河大道王安全行洪流量50m3/s。經(jīng)過治理馬頰河大道王可達1004m3/s。為了根治徒駭、馬頰河的洪澇災害,1968~1969年在兩河之間新開德惠新河,可增加排澇流量259m3/s。
(3)沂河、沭河:沂河安全行洪能力由1949年的4500m3/s提高到現(xiàn)在的15400m3/s;沭河安全行洪能力由2000m3/s提高到現(xiàn)在的5170m3/s;1998年又實施了分沂入沭工程,沂河、沭河防洪能力達到了20年一遇洪水標準。
(4)小清河:1977~1978年,河道行洪能力由過去不足100m3/s增加到303m3/s;1996年按除澇標準5年一遇,防洪標準濟南市區(qū)段按50年一遇,其他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進行了全河綜合治理。
(5)濰河:經(jīng)過治理現(xiàn)在行洪能力達到了5000m3/s。
(6)大沽河:新中國成立前,大沽河行洪能力不到2000m3/s,現(xiàn)在南村站安全行洪流量達到3800m3/s。
圖1 海河流域漳衛(wèi)河不同年份徑流量均值圖
山東省河流分屬海河、黃河、淮河流域,各流域主要河流徑流量采用分布于各主要河流上的水文站1960~2009年的流量觀測資料。海河流域選擇漳衛(wèi)新河、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黃河流域選擇大汶河;淮河流域選擇小清河、彌河、濰河、大沽河、大沽夾河、東五龍河、沂河、沭河、泗河、洙趙新河、東魚河。各時間序列變化趨勢的顯著性采用Mann-Kendall方法檢驗(M-K檢驗)。
海河流域臨清站具有1950年以來的長系列資料,四女寺閘站具有1962年以來的資料,其他站的資料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臨清站上游建有岳城水庫,1960年攔洪,1961年蓄水,1970年全部建成。1950~1959年臨清站平均徑流量為41.73億m3,比系列平均徑流量20.29億m3偏大106%,比1960~2009年平均徑流量16.01億m3偏大161%。另外系列中1960~1969年平均徑流量較大,為37.38億m3,因為海河流域1961年、1964年發(fā)生歷史性暴雨洪水,導致系列均值明顯偏大(見圖1)。
從1950~1959年和1960~1969年的資料系列來看,水利工程對河道的徑流影響明顯。從70年代以后,臨清站徑流量逐漸減少,但其下游四女寺閘站、慶云閘站變化趨勢與臨清站并不同步,且下游站的徑流量較上游站歷史同期逐漸減少,原因是魯北河流徑流除受降雨影響外,另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河道攔河閘攔蓄利用。由于河道引水以及引黃因素的增加,導致了徑流量的變化趨勢比較復雜,但總的趨勢是同時期從上游到下游變大。
黃河流域大汶河代表站中北望、大汶口、戴村壩站具有1956年以來的水文資料,其他站大部分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汶河支流上建有2座大型水庫,即雪野水庫和光明水庫,分別于1959年及1958年開工建設。從萊蕪、北望、大汶口、戴村壩等河道站資料來看,大汶河建大型水庫前即1950~1959年平均徑流量偏大,1960~1969年平均徑流量也偏大,因為大汶河1957年和1964年分別發(fā)生歷史性暴雨洪水;1980~1989年平均徑流量較多年平均值明顯偏小,其中萊蕪、北望、大汶口、戴村壩站分別偏小41%、50%、56%、63%,即相對于各站本身而言從上游到下游徑流量逐漸減少,從側(cè)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對河道來水的攔蓄影響;其他年代的平均徑流量與系列的多年平均值比較變化幅度不是很大,在16%以內(nèi)(見圖2)。
圖2 黃河流域大汶河不同年份徑流量圖
從萊蕪、北望、大汶口、戴村壩等河道站資料來看,大汶河建大型水庫前即1950~1959年平均徑流量偏大,1960~1969年平均徑流量也偏大,因為大汶河1957年和1964年分別發(fā)生歷史性暴雨洪水;1980~1989年平均徑流量較多年平均值明顯偏小,其中萊蕪、北望、大汶口、戴村壩站分別偏小41%、50%、56%、63%,即相對于各站本身而言從上游到下游徑流量逐漸減少,從側(cè)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對河道來水的攔蓄影響。
淮河流域可劃分為沂沭河水系、南四湖水系及山東半島水系,由于下墊面的差異,導致各河同時段的徑流量相比變化并不一致。
(1)沂沭河水系
沂沭河水系上共建有大型水庫9座,其中沂河5座,沭河4座,均集中在1958~1960年建設完成。該水系歷史上發(fā)生較大洪水的年份為1957年、1964年、1974年、2003年,其中以1957年最大。該水系徑流量變化總體規(guī)律是從20世紀60年代逐漸減少,到80年代達到最低值,以后又逐漸增加(見圖3、圖4)。
沭河上沒有能基本反映自然條件下的測站,沂河的二級支流溫涼河上有王家邵莊站,基本能反映自然條件下的水流情況,該站為小河站,上游水利工程很少。王家邵莊站2000~2009年平均徑流量比1970~1979年值偏大13%,比1980~1989年值偏大160%,比1990~1999年值偏大46%,而臨沂站同等條件下分別偏小1%,偏大154%、15%,反映出水利工程對河道的攔蓄作用明顯。
(2)洙趙新河水系
東魚河、洙趙新河屬于湖西平原河流,河道上建立了很多攔河閘,極大地改變了河道的天然狀況,從而徑流量的變化規(guī)律很難尋求。以洙趙新河為例,上游魏樓閘站2000~2009年平均徑流量比1980~1989年值偏大6%,比1990~1999年值偏大19%,而下游梁山閘站同等條件下分別偏小57%和38%,從而反映出攔河閘對河道的攔蓄利用作用明顯(見圖5)。
(3)山東半島水系
山東半島水系以大沽河為例,上游建有2座大型水庫,即產(chǎn)芝水庫和尹府水庫。歷史上較大洪水年份為1955年,從而1950~1959年平均徑流量較大,另外1970~1979年值也較大,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徑流量逐漸增大,但均在系列均值以下(見圖6)。
(4)濰河水系
濰河上建有4座大型水庫,分別為墻夼水庫、峽山水庫、高崖水庫、牟山水庫,均于1960年竣工。1974年發(fā)生歷史性暴雨洪水,從而導致1970~1979年平均徑流量偏大。只有郭家屯站為河道站,由于大型水庫的多年調(diào)節(jié)作用,極大地改變了河道的天然狀態(tài),導致各控制站變化方向不一致,如郭家屯2000~2009年平均徑流量比1990~1999年值偏小15%,而峽山水庫站同等條件下偏大52%(見圖7)。
(5)彌河水系
彌河建有冶源水庫,為大型水利工程,于1958年5月開工,1959年9月竣工。上游黃山站以上水利工程較少,基本上能反應自然條件下的徑流情況,2000~2009年平均徑流量較1980~1989年值偏大85%,而譚家坊站同等情況下偏大354%,冶源水庫能夠?qū)嵭卸嗄暾{(diào)節(jié),從側(cè)面反映出水利工程的攔蓄作用明顯(見圖8)。
圖3 淮河流域沂河不同年份徑流量圖
圖4 淮河流域沭河王家邵莊與臨沂站徑流量對比圖
圖5 淮河流域洙趙新河不同年份徑流量圖
圖6 淮河流域大沽河不同年份徑流量圖
圖7 淮河流域濰河不同年份徑流量圖
圖8 淮河流域彌河不同年份徑流量圖
本文利用水文測站實測流量資料,分析了1950~2009年山東省海河流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主要河流徑流變化特征,得到了如下結(jié)論:
(1)山東省主要河流在1950~1969年徑流量充沛,1970~1979年徑流量逐漸減少,1980~1989年徑流量達到最低點,1990~2009年徑流量緩慢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
(2)1950~1989年主要河流為天然河道,受水利工程影響較小,徑流量呈現(xiàn)有規(guī)律遞減。1990~2009年因于受水利工程攔蓄影響,河道徑流量變化規(guī)律比較復雜。水利工程的開發(fā)建設,極大地改變了河道的天然徑流情況,在攔蓄利用水資源的同時,應注意對河道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不能僅注重眼前利益,更要立足于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