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把耳語,也就是交頭接耳,叫“咬耳朵”,或者說是“小嘀咕”。
耳語,就是怕別人聽見,對著對方的耳朵小聲說話,有時怕聲兒傳出去,還要用手擋著嘴。
如果就是兩個人,說話用耳語,倒也沒什么。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還是文雅之舉。如果是兩個以上的人在場,您說話時用耳語,那就犯忌了。
按北京的老規(guī)矩,在長輩面前,或者在外人面前,絕對不許“咬耳朵”,犯“小嘀咕”。所謂“外人面前”,一般是指在客人面前,或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換句話說,就是在眾人面前不能耳語。
北京人為什么要立這規(guī)矩呢?
一是在大庭廣眾“咬耳朵”,竊竊私語,形象不雅。北京人比較直爽、率真。說話辦事,講究落落大方,坦坦蕩蕩,開誠布公。當著眾人的面兒,你“咬耳朵”,顯得行為猥瑣。在北京人看來,只有見不得人的事,才怕別人聽見,當眾“咬耳朵”被視為小人之舉。
二是容易讓人起疑,產(chǎn)生誤會。在公眾場合,尤其是在別人說話的時候,你“咬耳朵”,會讓人心里猜疑:是不是對我有什么想法?我哪句話說錯了?我怎么得罪他了?他是不是在說我的壞話?假如你跟別人“咬耳朵”的時候,眼睛再看著其他人,那就更容易讓人起這種疑心了。
三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跟人“咬耳朵”,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在公眾場合,要舉止大方,規(guī)規(guī)矩矩,注意力要集中在活動的主題上。如果別人都在圍繞活動的主題談話,你卻私下犯“小嘀咕”,是不是對其他人的不禮貌?
當然,北京人有這老規(guī)矩,跟北京是皇城有很大關系。朝廷上下是絕對禁止“咬耳朵”的動作的。你想,文武官員在上朝的時候,當著皇上的面“咬耳朵”,等于是犯欺君之罪,那不等著腦袋搬家嗎?不光是在皇上面前,在官面上,都不能“咬耳朵”、竊竊私語。這個規(guī)矩自然要影響民間。
(劉一達/文,摘自《北京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