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胡
春天必是要賞花的。
我居住的城市有兩個時段最能感受穿越,一個是冬雪皚皚之時,一個是春花爛漫之時。每到這兩個時段,一城的人都會生出“西安成了長安”的感嘆。大概是受太多的詠春唐詩影響,在春天,我們總要找些方法去感受感受古人的春日意趣,青龍寺賞櫻便是其一。
對,就是電影《妖貓傳》中,年輕的小沙彌空海修習(xí)佛法尋求秘經(jīng)的青龍寺。因這里的櫻花樹較多,且都自日本引進(jìn),來“花見”的日本游客甚多,除了賞花,他們還要拜謁心目中的圣寺和高僧空海。每到春天,青龍寺便人頭攢動,全沒了寺廟的清靜。那一年春天,我拉著小朋友,和小朋友的同學(xué)及同學(xué)媽媽在一叢叢櫻花樹和人堆里輾轉(zhuǎn)穿行,拍照賞花。一路走馬觀花,忽地一轉(zhuǎn)彎,眼前呈現(xiàn)一幅不一樣的景致:兩棵大大的櫻花樹下,有一群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圓圈,每人都捧著一個便當(dāng)盒邊吃邊談笑,好像一點也沒有感覺到周圍的嘈雜,野餐墊上擺著些水瓶和飲料,偶爾有粉白花瓣雪落般飄在他們身上……可見賞花這件事兒,美的不在花,而在人與花的天然合一。
其二,便是河邊踏青。
之前供職的雜志社組織過一場灞河邊的春日雅集。參與者以家庭為主,內(nèi)容主要是觀灞柳、賞漢服、品春點、講春日詩、抄誦春詩,基本上是古代文化人的賞春踏青現(xiàn)代版。春天的灞河在和暖的陽光里閃閃發(fā)亮,一座石孔橋跨河而立,岸邊釣者靜坐,蘆葦搖動。河邊餐廳的露臺上,年輕的父母帶著小孩子們在古色古香的箋譜上一筆一劃地抄寫著詠春的古詩,即使毛筆字寫得歪歪扭扭,卻也很可愛。抄完了詩,孩子用稚嫩的聲音朗誦“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可見生活自有詩意。踏青這件春天里的平常小事,也可以很不俗。
深挖起來,賞花踏青等春游活動至少有兩千年歷史了。起初,老祖宗也只是單純從天人合一、敬畏自然這個角度出發(fā)祭祀一下上天,以莊重的禮儀迎接一年之始。后來就演變成春天里全民的狂歡。
唐代的迎春禮是一個全民參與的盛大節(jié)日,上至皇親貴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在這一天盛裝出游,品佳肴、飲美酒、聽音樂、看舞蹈。而最會享受生活的宋代人,擅長傷春悲秋曲水流觴的士大夫等精英階層不用說了,普通士庶商民也不遠(yuǎn)千里去洛陽賞牡丹,到皇家園林玩耍,或是約上三五好友,帶著新酒、炊餅、果子、小吃、玩物,出城游玩。也許因為春景太美,也許因為春天本就是一個讓人想要愉快玩耍的季節(jié)。
人需要這樣的小事,貌似無用,只是悠閑,只是消磨時間,卻撥動了內(nèi)心關(guān)于美的那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