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晨曦
湖水靜謐,粉墻黛瓦的古老建筑掩映在濃密的樹蔭里,即使隔了數(shù)百年的時光,來到這里,依然可以感受到書卷氣。這里,就是遂昌縣長濂村的鞍山書院。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如岳麓書院一般,鞍山書院因位于長濂村南部的馬鞍山緩坡處而得名。書院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與岳麓書院相比,鞍山書院的年代沒有那么久遠,也并未聲名遠播。但是它的寧靜,秉承了天下書院的品性。除了風吹樹葉沙沙,林間鳥鳴啾啾,再無紅塵的嘈雜之音,讓人心境恬淡而平和。書院吸引讀書人的地方,除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目標和清風朗朗的理想,恐怕還有它的清幽寂靜。400多年了,鞍山書院安臥在群山環(huán)繞的曠野里,任憑風吹雨打,如同一方沉默的盆景,風貌依舊。
車沿著山路向上開,隱約可以看見半山腰蓄水池中清晰的馬鞍山倒影。車子駛進種植著喬木的停車場,映入眼中的是入口那一排高一丈有余的棕櫚樹,扇形的葉子在山風徐來中搖曳不息,像站在桌案前的書童,默默地注視著進進出出的游子。這些樹,應該有些年歲了。歷經(jīng)百年的風雨飄搖仍然能蓬勃生長,令人對它們的頑強充滿敬意。
車至山前,兩條方向迥異的道路在面前延伸:右面是用水泥和瀝青鋪就的一條大道,通往充滿煙火氣息的“狀元樓”飯館和一座座頗有古風意味的民宿;左面是一條由石子鋪設而成的小徑,彎彎曲曲,小花小草和低矮灌木肆意點綴,擋不住的自然之氣撲面而來。凹凸不平、狹窄彎曲的小道顯出別有一番誘人風姿,吸引著游人前進。
沿蜿蜒小徑往里走到深處,掩映在一片古樸綠意中的白墻黛瓦,在視線里便漸漸清晰起來。再近點,便能看見“鞍山書院”額匾。順著有些微青苔的石砌臺階,從書院正門沿級而下,這個木結構建筑的風貌便乍然盡現(xiàn),給人一種落落大方的質樸之感。作為代表封建社會特有教育形式的書院,它銘刻了多少求學之子的求知之心,那些回蕩在歷史窗扉的悠揚書聲凝落在每一個石階、每一片青瓦上,隨著山林風拂霧潤,化為氤氳的書院氣質,在歲月沉積下散發(fā)出迷人的芳華。
歲月流轉間,這古樸典雅的院落一直沉寂,直到21世紀初,遂昌人民在整理歷史名人文化時發(fā)現(xiàn)了已變成農宅的鞍山書院。好在居住的農家對古老的書院別有一番愛憐之情,整個書院才得以保存完好。眼前的鞍山書院,在幾代泥瓦老匠的細心修繕之下,古樸而幽靜雅致的樣貌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
書院為中國宅院典型的三進三間搭廂穿斗結構院落式建筑,屋頂呈曲面,四個檐角向上挑起,軒下梁為月梁狀,柱子采用中國古建筑中的卷殺形式,柱基為元代始有的鼓形素面。正門前方,用高大的塊石臺基烘托,一共有四級條石臺階,符合中國傳統(tǒng)建筑尺度和視覺習慣。
首進為兩邊搭廂格局,抬頭就能看見梁上懸著“名教樂地”四個大字的牌匾,兩邊板壁上掛著水墨畫,下方的木椅排列整齊。首進與二進之間有天井,建造者用一塊塊大小形狀相當?shù)氖瘔K鋪出一個花壇,四周擺放著一盆盆月季花,中央栽種著一棵干禿的梅樹,在它灰暗的外表下,隱藏著的嫩芽呼之欲出?;▔闹苡檬瘔K裝飾,簡單而不失雅致,使人不禁感嘆古人造景手法之精妙。左右兩側的廂房中,都有前人置辦的桌椅,至今保存完好。
二進為大堂,是三間兩搭廂房格局,梁上懸掛著“鵬程魚躍”長匾。這里是教師授課、學子讀書的場所。兩側的板壁上,張貼有院規(guī)10條。歷經(jīng)風雨滄桑,字跡已模糊不清,仔細辨認,還有些斷句可讀:“不許越次爭先”“暑月不許袒襟”……這些訓誡正體現(xiàn)了儒家“克己復禮”的思想。一片靜謐之中,仿佛能聽見那些學童踢踢踏踏地在堂內走動,一不小心,和人撞個滿懷。
穿過小門與走廊,來到三進明間。明間上建有閣樓,是用來供奉孔子牌位的,到了這里,讀書人該整冠束帶,頂禮膜拜“至圣先師”了。兩側的廂房是老師的住所。右前側是一個水流不動的小池塘,直徑不超過幾尺。用池水澆灌的周圍不知名的花草樹木,也算得上“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定睛看去,塘中還有幾尾小黑魚,古時學童在這里嬉水賞魚,真是好不快活。從邊門出去,是一個狹長的小花園,園內花草遍植,中間點綴著幾盆山茶,“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地上古老的小方形青磚上,綠綠的青苔似乎也在回憶著經(jīng)歷的悠悠歲月。
書院分為三個獨立的部分,但又緊密連在一起。書院三面環(huán)山,山上竹翠樹濃。山谷開口向西,書院順著山谷開口的方向而坐南朝北,這似乎有違常理??蛇@里卻走出了狀元。萬歷廿九年(1601),青年楊守勤遠游至此,眼見鞍山景色旖旎,聽聞書院書聲朗朗,便決心在此一邊講學一邊備考。靜心苦讀兩年后,楊守勤高中狀元。這一段佳話更是讓長濂村有了“狀元之鄉(xiāng)”的美譽。
書院雖坐南朝北,但后面的山并不高陡,陽光能輕易透過清晨薄霧,穿過樹葉間隙,一縷縷灑滿書院。能工巧匠在書院正門口修了一條小徑,小徑兩旁遍植草木,看上去宛然一方小花園。狀元楊守勤的塑像被低矮的灌木叢包圍著,一手執(zhí)書卷,一手背身后,與書院相對而立,讀書講學之狀栩栩如生。塑像旁怪石林立,因園內喬木皆是中等高度,顯得小花園開朗空闊。站在書院大門前望向遠處,天空澄碧,纖云不染,遠山含黛,溪水如鏡似練,錦繡江山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書院左側依山生長著一棵香樟樹,其枝葉茂盛,濃蔭如傘,為書院遮擋著風雨;右側為一棵皂莢樹,相傳楊守勤所住的右側廂房夏無蚊蠅,想來正是因為這棵皂莢樹。50米開外并排聳立著兩棵筆直的大楓香樹,樹干十分粗壯,想來該是與書院同齡。兩棵楓香樹的枝葉相互交纏在一起,人們將其戲稱為“鴛鴦樹”。楓香樹后高低錯落地種了一叢叢一人高左右的喬木,卻越發(fā)襯托楓香的挺拔身姿,好似突然拔地而起,直沖云霄。
與書院相隔大約十幾米的地方,有一座名為“月洞家風”的庭院,月洞是人名。其人原名王茲,字介翁,月洞是其號。月洞先生是遂昌湖山人,曾授金溪(今屬江西撫州市)縣尉。宋祥興年間因不滿官場腐敗遂棄官歸隱,結社賦詩幫扶貧民以遣日,時任遂昌縣令的湯顯祖曾為其題詞“林下一人”。月洞家風為三進三開間,面積不大但精致。磚砌正門上有“月洞家風”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盡顯主人風骨。首進置有一處清池,池中有錦鯉游動,主人希望以此來警醒自己時時照鏡洗心。首進和二進梁上的雕刻,精美典雅,烘托出濃濃的書香之氣。三進的兩廂擺放琴棋書畫,側面有寓意“花好月圓”的月門。月洞家風原本坐落在遂昌縣城內,后來遷移到此與鞍山書院為伴,如此看來也算是“文人匯聚”了。
書院與家風相伴無聲,深藏林間,卻真正是塊福地。楊守勤在此讀書執(zhí)教,后高中狀元,可見讀書做學問往往還是幽居山中,平心靜氣,有待一日,更能靈光一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