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群山中多有宗教名山,它們歷史悠久,飄忽著綠野仙蹤。
天臺山 ? 數(shù)教合一宗源地
天臺山是中國道教南宗的祖庭所在,又是佛教天臺宗的發(fā)源地,曾流傳著“活佛”濟公和“隱僧”寒山、拾得的故事,在中國佛山中享有較高的地位。
天臺山西南連仙霞嶺,東北遙接舟山群島,平均海拔500米,主峰華頂海拔1098米。以華頂為中心,四周的群山像有片片花瓣圍繞,遠遠望去,恰似一朵盛開的青蓮。東晉文學(xué)家孫綽游歷后寫成《游天臺山賦》,盛贊此山神秀,說山中“皆玄圣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
天臺山上有著名的國清寺隱于叢林之間,由隋代高僧智者大師一手擘畫,并創(chuàng)立了有別于印度教的獨特學(xué)說。國清寺內(nèi)有一株隋唐時期的千年紅梅,幾經(jīng)磨難,枯木逢春,至今年年生發(fā)吐蕊,成為傳奇。天臺的赤城山,相傳濟公(降龍羅漢轉(zhuǎn)世的李修元)曾在此參悟。他以一把破蒲扇為武器,“鞋兒破,帽兒破”,佯裝癡癲,鋤強扶弱,恰似中國的“佐羅”。另有山中古柏之下,寒巖幽窟之中,寒山、拾得二人相向而坐,機智辯答,既有佛家的少私寡欲,更顯山中高人的豁達與超脫。
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到“見山還是山”,世人對于山水各有評說。無論是清幽山水讓名僧高道樂行其中,還是道理佛法讓自然山水更具靈性,天臺山都盡顯此意。
普陀山 ? 觀音過此不肯去
普陀山自古享有“海天佛國”和“人間第一清凈地”的美譽,與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并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國內(nèi)最為知名的觀音道場。
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是佛教中智慧和慈悲的化身,因此最得普通民眾信奉。傳說唐咸通四年(863),來華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鍔,在五臺山請到一尊觀音像,欲請回日本。不料當船經(jīng)過舟山群島時,海面伸出許多“鐵蓮花”,狂風惡浪阻擋了歸程,僧人慧鍔被迫將圣像留在島上結(jié)廬供奉。從此,觀世音菩薩與此島結(jié)緣,朝拜的人日漸增多,后將此山更名為普陀山。普陀山上現(xiàn)在還留有一景點,就叫“不肯去觀音”。
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中的一個小島,面積近13平方千米,卻憑借其獨特的山海風光與深邃神秘的佛教文化而成為名山。這里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林深邃見長,登山覽勝,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島漂浮在海面,點點白帆行駛其間。慕觀音之名,歷朝歷代,來普陀山觀光覽勝者絡(luò)繹不絕,宋代陸游、明代董其昌等名士大家,都先后登山游歷?,F(xiàn)在每年來這里朝拜、旅游、觀光、休閑的游客多達600萬人,高峰期,島上最多一天超過7萬人。漫步在千步金沙之上,穿梭于潮音古洞之中,沙石細軟,濤聲律動,海、天、人已然合為一體,一切煩惱蕩然無存。
天童山 ? 梵音悠悠繞太白
天童山又名太白山,是中國禪宗五山之一,位于寧波市鄞州區(qū)東郊的太白山麓,距市區(qū)28千米,以森林、奇石、怪洞、云海、晚霞著稱。主峰太白山,海拔高653米。
天童山麓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彌陀寺三大名寺,其中,天童寺、阿育王寺建筑雄偉,歷史悠久,在佛教界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相傳西晉永康元年(300),僧人義興云游到此,結(jié)茅開山,建造精舍,日夜誦經(jīng),天長日久,感動了玉帝,玉帝命太白金星來到凡間,化身童子,供奉義興,故稱此山為太白山,寺名為天童。
天童寺坐落在層巒疊嶂的太白山下,掩映于茂林翠竹之間,群山環(huán)抱,東面、西面、北面有6座山峰簇擁,背靠巍巍主峰太白峰。唯獨在南面,天闊山遠,一條古樸蒼勁的萬松大道,恭迎四方游客朝山進香。寺廟整個建筑群體布局嚴謹,結(jié)構(gòu)精致,一殿高于一殿逐級高升,氣勢磅礴,所有殿堂樓閣均以長廊連接,只要一進入寺門,晴天不曬、雨天不淋,便可到達寺內(nèi)任何一處,可見建造者的獨具匠心。云霧山間繞,深山藏古寺。正如王安石游天童山所寫,“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佛寺建筑的巧奪天工,正好烘托出天童山水的幽深和神秘。
在天童寺周圍就是天童山國家森林公園,作為天童寺堅實的綠色屏障,擁有保存完好的典型亞熱帶林區(qū)特色和森林景觀。穿梭在茂密的叢林里,聽小溪歡快的流淌聲,真是讓人心曠神怡。一次沐浴心靈的禪學(xué)之旅,會讓人感受到心與山相通的美妙;若是登上太白峰頂,更是一派“天童千重秀,叢林十里深”的壯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