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胡
和日料最別樣的接觸,是幾年前應本地一家日料店老板之邀,去店里品嘗新品。具體吃了什么菜式不記得了,總歸是有“一汁三菜”并具“三德六味”的料理。精巧的盤盤碗碗擺了許多,每一道菜式也都養(yǎng)眼。賓主脫了鞋,坐在日式榻榻米上,本有的一點點拘束感,也被這種圍爐就餐的方式給暖化了,大家相談甚歡。店老板是一位大叔,中分的發(fā)式,謙和的態(tài)度,悠悠地講解每道菜式。穿上和服,換個發(fā)型,活脫兒是“深夜食堂”的老板模樣?,F(xiàn)在想來,當時吃了什么卻不大記得,只覺得很有形式感。
日式料理,別管是宴客有面兒的定食料理,還是居酒屋和民宿的私房菜,不論吃食,還是茶飲,都是形式高于內(nèi)容,將日式生活美學中的“形”與“道”精神發(fā)揮到極致。
其實這種獨特的美學,和我們老祖宗的生活美學有絲絲縷縷的聯(lián)系。
從根上說,我們得感謝我國歷史上一位知名且文藝的吃貨——蘇東坡,他最早用禪寺的簡單吃食,也就是懷石料理,招待好友佛印。眾所周知,現(xiàn)在的日本料理是由傳統(tǒng)的懷石料理發(fā)展而成,而懷石料理又是宋元時到中國學習的日本禪僧從中國禪寺帶入霓虹國的。一撥又一撥的禪僧造訪中國,他們一待就是十年、二十年,不但學習了禪宗經(jīng)典,也深得中國人的生活要義。像禪宗這樣感性的佛教宗派,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僧只讀佛經(jīng)無法修得禪宗精髓,只得連當時先進而時尚的中國人的生活形態(tài)一起學走。懷石料理的精髓是“簡樸”,即簡樸的料理。
另外要感謝的,是宋朝人發(fā)明的茶道。當初隨著日本禪僧一起漂洋過海到霓虹國的不僅有懷石料理,還有茶道。禪僧們不但學會了吃茶,更學會了宋人特有的休閑游戲斗茶,并使之在日本流行開來,還在吃茶時配上茶點——這也是日本和菓子的由來,形成了日本重要的茶之湯文化。而懷石料理加上茶之湯,就是日本料理之魂。
就具體的食物而言,也有許多文化的連接點。如果你在一家日料店的菜單上看到“鮨”這個漢字,千萬別暈,它其實是最典型的日式食物壽司的最正宗名字,意思是魚內(nèi)臟的腌漬物。更早之前,人們用“鲊”來指壽司。據(jù)說我國的百科全書《齊民要術》中有一卷“作魚鲊”,與早期的日式料理中的壽司制作方法相同。另一個日式料理代表食物關東煮,是由豆腐料理變身而成,而豆腐是漢朝生活家劉安的一大發(fā)明。日式和菓子的代表之一羊羹,也是通過禪僧傳入日本。至于餃子、粽子什么的就更不必說了。
下一次去日式料理店別再露怯了。日料與中國古代美食,形與道,殊途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