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摘要】在中越邊境地區(qū)生活著的壯、岱、儂民族是同源民族,文化上雖有差異,但大體相同。同源文化下產(chǎn)生了一些寓意美好、象征吉祥的習(xí)俗。這些習(xí)俗反映了當?shù)孛褡宓纳?、生產(chǎn)方式,反映了人們熱愛生活、團結(jié)勞作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體現(xiàn)了生存與發(fā)展的理念。
【關(guān)鍵詞】中越;邊境;習(xí)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一、中越邊境民族的同根溯源
中國和越南邊境,指從中國的云南河口至廣西憑祥一帶以及越南的廣寧、諒山、高平、河江、老街、太原等省。在劃分中越邊界以前,這里就已經(jīng)有壯族先民居住了,南宋以后,由于人口增長,這里又遷入苗、瑤等族,少量已進入越南。進入越南后的壯族先民分為不同的族稱:岱族、儂族。據(jù)統(tǒng)計,中國與越南毗鄰的縣以壯族人口最多,而越南與中國廣西、云南毗鄰的諒山、高平、老街等省,岱、儂族的人口比率最大。
壯族、岱族和儂族長期毗鄰而居,往來關(guān)系密切。這三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文化之間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地方。壯族受漢族的影響比較多,而岱族、儂族則受京族文化的影響較大。
壯族、岱族和儂族是同根民族,文化上雖有差異,但大體相同或相近。因而,同源文化下他們必然會有一些寓意美好、象征吉祥的習(xí)俗。這些習(xí)俗反映了當?shù)孛褡宓纳睢⑸a(chǎn)方式,反映了人們熱愛生活、團結(jié)勞作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體現(xiàn)生存與發(fā)展的理念。
二、傳統(tǒng)美食的象征意義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任何一個地區(qū)的飲食習(xí)慣都與該地區(qū)的生活傳統(tǒng)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不同于北方的濃烈,中越邊境地區(qū)的飲食口感普遍以清淡為主。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生產(chǎn)勞動方式使他們擁有國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美食。這些傳統(tǒng)美食包含著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義。
(一)傳統(tǒng)小吃的感恩情懷
由于氣候特點和地理環(huán)境的原因,中越邊境種植水稻,生產(chǎn)大米作為每天的主食,因而也常常使用大米制作各類小吃,其中就有常見的糍粑和粽子。這兩種小吃均以糯米為主要材料,加入豬肉和綠豆或花生等材料作為餡料。糍粑不裹葉子,呈圓形;粽子裹芭蕉葉,呈方形——寓意著“天圓地方”。按照當?shù)厝说恼f法,之所以給粽子裹上芭蕉葉,是因為芭蕉樹是當?shù)刈畛R姷闹参?,有芭蕉的地方就有人居住,芭蕉葉代表著一種生息和繁衍;之所以使用糯米和豬肉制作粽子,是因為糯米和豬肉是當?shù)厝说闹魇常瑑烧咴⒁飧兄x上天恩賜糧食,養(yǎng)活世世代代;之所以包裹成方形,是因為在舊說法里,“方”代表著廣闊的大地,與圓形的糍粑一起,表示天圓地方,寓意著對天地萬物的感恩。因而,粽子和糍粑成為了當?shù)刈罹叽硇缘膫鹘y(tǒng)小吃之一。
(二)五色糯米飯的五色象征
在云南、廣西的壯族以及在越南北部的岱族、儂族和傣族(與云南傣族是同根源民族),保持著吃五色糯米飯的習(xí)慣。在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祭祀和隆重的節(jié)日里,人們一定要做五色糯米飯。用于制作五色糯米飯的主要原料是一種圓顆粒狀的香軟糯米。五色糯米飯有綠、紅、紫(或者是黑)、黃、白五種顏色,寓意吉祥如意、五谷豐登。
為了使糯米飯?zhí)砩线@五種顏色,婦女們使用一些特殊的植物來染色。其中紅色、綠色和紫色分別是使用紅米草、綠米草和紫米草制作汁水來浸染,黃色用黃姜汁,白色是糯米原本的顏色。清晨時分,人們將這些植物采制回來,洗干凈,搗爛再煮,就會煮出各種顏色的汁水。將糯米分別浸泡在這些不同顏色的汁水中,過夜,瀝干水后再將浸染成色的糯米放到蒸籠上蒸熟。蒸糯米飯過程中火要均勻,不冒煙。三十分鐘后糯米飯蒸熟。壯鄉(xiāng)的糯米飯顆粒飽滿、軟糯可口,不管冷熱的狀態(tài)用手去抓也不會粘手。熟糯米飯用紫荊花瓣形狀的碟子壓制成五瓣花的形狀,相當好看。
五色糯米飯用于節(jié)日祭祖或招待賓客。根據(jù)越南傣族的習(xí)慣,五色糯米飯常常被制作成紫荊花的形狀。這是由于這是越南北部地區(qū)的代表之花,五個顏色象征著陰陽五行。這一做法特別的糯米飯,是傣族人民表達自己對忠貞愛情、濃濃親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的一種方式。
越南藝術(shù)家雕氏香這么說道:這五色糯米飯中的紅色象征著熱烈的渴望,紫色象征著富足的土地,黃色象征著溫飽和充足,綠色象征著西北大地的四季常青,白色象征著純潔、忠貞的愛情。五色糯米飯體現(xiàn)了壯、岱、儂等民族對圓滿、溫飽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三、祭祀中的供品和儀式
(一)五果盤
從古至今,每逢春節(jié),邊境地帶的越南人民就會在祭祀供桌上供五果盆。五果盆一般有五種水果:番荔枝mang cau、無花果sung、椰子dua、木瓜du du和芒果xoai。這些水果名稱可根據(jù)越南語諧音合成五個字:求cau、充sung、剛vua、夠du、花xai,組合起來就是“求充足剛好夠花”的意思,反映出越南西北邊境居民對于充足生活水平的追求。后又因新培植出一種名為“余du”的黃色水果——黃金果,人們又添加了新的想法:求新的一年里不僅能“夠花”,而且還能“有剩余”。于是,在他們的“五果盆”上就多了黃金果這道水果。這樣一來,這五果盆的含義就變成:“求富足而有余”,寓意著人們對幸福吉祥的新年的一種美好寄托。如果有哪種果實外形分成五瓣,顏色金黃,則更是祭祀供桌的上等供品。
(二)賀壽禮
按照岱族和傣族的風(fēng)俗,當父母年至七十歲以上,子女就會為他們做賀壽禮(也稱為添糧禮),以此表達對父母的孝順和敬重,同時祝愿他們能健康長壽,能長久陪伴子孫。
賀壽禮一般是從壽日前一天開始舉辦,直到壽日當天中午結(jié)束,在這期間會進行多個儀式。為了準備賀壽禮,家人在祭祀神臺下準備三大桌子的供菜,其中一桌是素食,兩桌是葷菜。除了供菜,賀壽禮上還不能缺少一個“福鍋”(也稱為“添糧”鍋)——象征著過壽的人的糧食倉庫。鍋里面其實就是一些粉紅色紙張粘貼著的棱形木塊、一架用硬紙板剪成的小梯子(稱為“命梯”)——如果是男子過壽,則梯子有七級階梯;如果是女子過壽,則梯子有九級階梯、一棵芭蕉樹的樹根(稱為“命樹”)和一把摭陽擋雨用的傘。
主人家需要提前制作好彩色米餅,用來做祭祀或者招待賓客。這是一種岱族傳統(tǒng)餅干,由彩色糯米或者由一些植物汁水浸染紅色的糯米制作而成。此外,主人家還需準備一套賀壽服,也稱為納福衣,是子孫們贈給老人的一份禮物,也是給神婆拿來做祈福用的一件祭祀物品。女婿要親手趕一頭豬前來給岳父母做壽禮。賀壽禮儀式結(jié)束后,女婿還要把芭蕉樹拿根到家中園子里種下。從此照料這棵芭蕉則是大兒子的事情了。這么做的意義在于:女兒女婿只是來看望父母,而兒子才是照顧、奉著父母的最直接的人。
來參加賀壽禮的親朋好友和遠近鄉(xiāng)鄰們都要攜帶一小袋米過來,在行禮過后把米倒進一個木桶里。這桶米上面鋪上一塊黑布——象征著凡間到天庭之間的一個連接。在這塊黑布的上面放一些筷子和錢幣——象征著橋和路費。儀式結(jié)束后,人們暢快吃喝,女婿就扯下那塊黑布,象征著信使從天庭下來接收供奉。
賀壽禮是岱族和傣的傳統(tǒng)文化習(xí)俗之一,體現(xiàn)了子孫們對父母、老人的孝敬之情。這一美好習(xí)俗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得到當?shù)厝嗣竦囊恢眰鞒小?/p>
四、節(jié)日習(xí)俗中的一些細節(jié)
(一)插桃枝
受漢族和京族文化的影響,壯族、岱族和儂族相當重視春節(jié),把它視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為了迎接新春,每年的除夕,人們都要備足年貨,其中桃枝是必不可少的。在當?shù)厝说挠^念里,桃花能給人們帶來好運,是一種象征吉祥、能除厄辟邪的物品,新年里家家戶戶必定要在屋中插上桃花枝。一般會選用枝叉繁茂、帶有新芽和花苞較多的花枝。它又能作為裝飾品,可以在農(nóng)歷新年的較長時間里開花,一片粉色燦爛,十分好看。
(二)砍柴和采綠
每逢除夕,廣西與越南邊境的壯族家家戶戶都隆重過節(jié)。就在新年的鞭炮聲響起的一刻,家里必定派一個人上山砍幾根柴或樹樹枝然后背回家。在壯語里,“柴”與“財”都發(fā)音為sai,人們通過諧音手法將柴與財聯(lián)系起來,帶柴火回家,就是帶財回家的意思。
在越南北部地區(qū)的除夕,人們也同樣有一個通過諧音手法祈求幸福吉祥的風(fēng)俗:采綠。綠,象征著春天的存在,象征著美好和希望。綠,也正是春天里草木生長,樹枝發(fā)芽的樣子。因而,人們把“綠”代稱新芽。在辭舊歲、迎新年的時刻,人們出門采一枝帶有嫩芽的樹枝——不管是什么樹,只要有新芽就行,將樹枝帶回家里插放,這就是所謂的“采綠”。而在越南語中,“綠”和“祿”是同音,采綠也正是求祿的意思,體現(xiàn)了人們對新年里能有福得祿的渴望。
不管是用柴象征“財”,還是以綠指代“祿”,都體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五、邊境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傳承
隨著我國“興邊富民行動”政策的實施,中越邊境的經(jīng)濟快速增長,貧困人口大大減少,邊民的生活質(zhì)量得到了明顯提高,教育水平也得到提高,民族團結(jié)和睦鄰友好的意識逐步增強?!芭d邊富民行動”既促進了經(jīng)濟開發(fā),又保護了本土文化。中越邊境的美好文化仍然會得到熱愛生活的邊境各民族的共同傳承。
參考文獻:
[1]李富強.中國壯學(xué)(第四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范宏貴.同根生的民族——壯傣各族淵源與文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
[3]范宏貴,劉志強.中越跨境民族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