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統(tǒng)治階級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為樂舞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充分條件。同時,民間俗樂舞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為此而設的樂府搜集秦聲、楚聲、巴渝等各地的舞蹈編排新的樂舞,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樂舞形式,留下了大量關于樂舞的畫像石和陶俑,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俗樂舞;漢樂舞;百戲;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國古典舞蹈中,“樂舞”占有重要的地位,歷朝歷代的人們對“樂舞”做出不斷的改進,以適應當時的時代。作為“樂舞”的基礎和其民間表現(xiàn)形式,俗樂舞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呈現(xiàn)和流傳下來,現(xiàn)今流傳下來的俗樂舞大多是畫像石和樂舞陶俑。俗樂舞對動作、妝容、服飾、發(fā)型有嚴格要求,為表達剛烈、輕柔的不同情緒,所畫妝容、衣飾有極大區(qū)別,以舞腰、舞袖為重要特色的舞蹈技巧也極具參考意義。
一、兩系合流、包羅萬象
漢代的舞蹈,一方面保留了秦前正統(tǒng)樂舞的唯美,嚴謹?shù)奈璧革L格;同時又吸收了各地俗樂舞質樸、簡約的舞蹈特點,漸漸成為了漢代的主要舞蹈形式,形成多種多樣的俗樂舞。
漢俗樂舞由于我國長江黃河流域俗樂舞文化的融合,北方舞蹈的莊重嚴謹碰撞上南方舞蹈的自由浪漫,迸發(fā)出極具特色的時代風格。因此,漢代俗樂舞雜揉南方的舞蹈特有的曼妙、輕松、俏麗,還有著北方舞蹈的堅實、厚重、嚴謹;同時吸收西域各地的風格特點,漢代舞蹈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極具包容性,成為其重要特點,為后世舞蹈的藝術風格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剛柔并濟、靜少動多
漢代之時俗樂舞形式種類多種多樣,不光有女舞伎的柔美,更有男舞伎的雄健,俗樂舞中《鞞舞》《鐸舞》《建鼓舞》《槃鼓舞》等極富剛烈之氣,氣勢恢宏。
俗樂舞“剛”的部分主要表現(xiàn)在男舞伎的舞蹈,其中幾大鼓舞最能體現(xiàn),如《建鼓舞》《八面鼓舞》等,舞姿極其奔放、極富野性之美,充分展現(xiàn)了俗樂舞“剛”的部分;而“柔”的部分主要是女舞伎來表現(xiàn),漢俗樂舞中《長袖舞》《巾舞》《蝶袖舞》等充分體現(xiàn)了女性的柔美、曼妙身形,主要借助長袖、長巾等道具的舞動將舞蹈輕柔表現(xiàn)而出,整個畫面靈動如飛虹,將俗樂舞“柔”的一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舞技結合、以舞為重
漢俗樂舞對舞蹈最大的貢獻是將舞蹈和技藝完美融合。漢俗樂舞技巧性豐富,其集中表現(xiàn)在《長袖舞》及《槃鼓舞》之中?!堕L袖舞》對腰部和手的技巧要求極高,其繼承了楚細腰欲折的特點,要求舞者有極好的腰部技巧,舞蹈時以腰為軸,曲折翻轉,左傾右折,加上舞者上身前傾,雙臂揮動衣袖,袖子在空中翻飛,盡顯舞者高超技巧?!稑劰奈琛穭t對足部技巧要求苛刻,舞蹈之時將槃與鼓置于地面,舞者穿特別的舞鞋于鼓面之上擊踏而舞,擊踏之時打擊出節(jié)奏,又要伴之而舞,可想其難度之大,要求舞者聚精會神,不能有絲毫差池,才能將舞蹈完整演繹。不僅是這些,其中技巧性最突出的當屬百戲中的各門類,體技、力技,只不過其更偏向于雜技一類,對后面的舞蹈影響甚小,可以放之不論。
除了相比前代技巧性更佳之外,漢俗樂舞也很講究“以舞為重”的特點。既為樂舞,定是舞蹈之時有樂為伴,但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只是欣賞舞蹈而忽略音樂,舞蹈大多廣而流傳,也被歷代承繼下來,而所伴音樂多半不知所蹤。不僅如此,西域所傳雜技、舞藝傳入中土后,被漢代舞蹈吸收兼并形成新的俗樂舞,使?jié)h舞蹈層次更豐富,表演角抵百戲之時,也以舞為主導,其他為輔,充分體現(xiàn)漢以舞為重的特色。
四、直白簡單、粗拙之美
可以感知到,漢代俗樂舞源之于百姓,沒有束縛感,亦沒有消極情緒,有的只是舒展奔放的動作和充滿活力的朝氣。漢代俗樂舞傳遞的東西簡單直白,用舞蹈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得到刺激,這也是為什么 “四大舞”“百戲”等俗樂舞經久不衰的原因。舞者始終激情四溢,表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正是這種態(tài)度一改雅樂的頹勢,使俗樂舞取而代之。
漢俗樂舞始終透出一種粗拙之美,不像雅樂舞那樣受到思想束縛,每個動作要求苛刻,俗樂舞反映的是民眾最本真的情感,是人們感情的自然流露,舞蹈動作皆是由內而發(fā),雖顯拙樸但尤為生動,毫不做作,大巧若拙便是漢俗樂舞獨特氣質。
參考文獻
[1]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 [J].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8).
[2]孫穎.中國漢代舞蹈概論 [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0.
[3]袁禾.舞蹈與傳統(tǒng)文化 [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
[4]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M].文物出版社,2010.1.
[5]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6.
[6]李澤厚.美的歷程[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陳浩(1979—),漢,男,北京人,碩士,講師,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