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年72歲的雷國平,原中鐵一局陜西三原建安公司一名退休干部。2002年他和老伴、三原縣鄉(xiāng)鎮(zhèn)企公司退休工人范秀蓮一同告別了休閑舒適的城市生活,回到了故鄉(xiāng)——咸陽市三原縣魯橋鎮(zhèn)東里村簡家莊定居?;氐郊亦l(xiāng)后,他們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農(nóng)村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但同時也深為當?shù)剞r(nóng)村留守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狀況擔憂。
有一天,雷國平聽說村里有個叫王亮的留守兒童,剛上初一就準備外出打工。他同老伴范秀蓮急忙趕到他家進行勸說。沒想到王亮這孩子躺在被窩里愛答不理,把他們老倆口的話當耳旁風,根本不理他們的茬。隨后,他們又找到孩子的母親和姥爺做工作。在廚房里,他們一邊幫孩子的母親燒火做飯,一邊拉家常。從國家的免費義務教育,談到讀書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但無論他們怎么苦口婆心地勸說,王亮母子堅持認為,上學對他們家作用不大,還是早點打工賺錢比較實在。就這樣,這個年僅15歲的少年,幾天后背上行囊外出打工去了。這件事深深刺痛了雷國平范秀蓮夫婦的心,也讓他們老倆口從思想上認識到:關(guān)心、正確引導農(nóng)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不僅事關(guān)重大,而且任重而道遠。于是他們夫婦倆商定,要扎根農(nóng)村,立足基層,把關(guān)心和呵護留守兒童作為他們晚年生活的新起點,新定位,新目標。并下定決心,力爭讓昔日“文革”公社化時期、家鄉(xiāng)一個生產(chǎn)隊會計還要由外面聘任的村子,在新時期多出幾個大學生。
一、樹榜樣,激勵留守兒童刻苦讀書
運用英模事跡,激勵留守兒童刻苦讀書,是雷國平范秀蓮夫婦退休返鄉(xiāng)十六年來采用的基本做法之一。
22年前的1996年5月16日,雷國平范秀蓮夫婦從《陜西日報》上看到有關(guān)“無臂大學生姚偉《身無雙飛翼,心有凌云志》”新聞事跡報道后深受感動。姚偉六歲時因意外觸電失去了雙臂,但他身殘志堅,學會了用腳寫字、吃飯、打電腦,并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了西安統(tǒng)計學院,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大學夢。聯(lián)想到當時讀高二、但十分迷戀電子游戲機的他們小兒子雷震,他們夫婦頓時萌生了帶小兒子去拜訪姚偉的想法,目的是看姚偉的感人事跡能否觸動貪玩的他。和小兒子商量后,第三天他們夫婦倆便陪小兒子雷震去了趟西安。小兒子親眼看到姚偉的無臂生活,聽到他艱難曲折的人生經(jīng)歷,內(nèi)心被深深觸動了?;丶乙院螅娴叵褡兞藗€人似的,再沒有碰過游戲機,學習也不用他們老倆口督促了,第二年便考進了西安外國語大學。此后,很順利地完成了??粕究茖W習,并考上了碩士研究生。目前他們的小兒子雷震在部屬陜西師范大學擔任講師,2013年被提拔為教研室副主任,2014年又被公派留美深造。
說來也巧,7年前的2011年正月初六,女兒雷艷一家三口在給他們老倆口拜年時提到了他們的兒子、雷國平范秀蓮夫婦的外孫宋斌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成績踏步不前情況,并甚感焦慮。他們二老提議帶著外孫一塊到西安去見見姚偉,讓他接受接受教育。用雷國平當時的話講,“還是希望通過姚偉,來激勵正在讀高二的外孫宋斌勤奮學習”。雖然之前記者已不是第一次聽到無臂大學生姚偉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刻苦學習的事跡了,但真實面對著這樣一個臉上洋溢著自信而謙和的微笑、時不時回過頭來向大家侃侃而談、用腳趾在鍵盤上熟練地打字重度殘疾人時,記者的心靈又一次被震撼了。當年3月,雷國平范秀蓮夫婦45歲的女婿考入了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在職法律碩士研究生,刷新了該校在職研究生年齡最大的記錄;次年(即2012年)7月雷國平范秀蓮夫婦的外孫宋斌也如愿以償?shù)乜忌狭宋靼埠娇諏W院,2015年7月又專科升本科,考入咸陽師范學院。2017年7月,他又作為該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經(jīng)過層層考核選拔,參加了國家大學生西部援疆援藏計劃工作。目前已成為新疆和田當?shù)匾秽l(xiāng)鎮(zhèn)主要新生力量、業(yè)務骨干,成為基層黨組織重點培育對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姚偉既然能夠成為激勵我兒子、女婿和外孫的內(nèi)在學習動力,我們相信他也一定能成為激勵其他孩子學習的榜樣。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假若宣傳引導得當,則極有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命運”。當記者采訪雷國平范秀蓮夫婦、問到他們當初的想法時,他們?nèi)缡钦f。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雷國平范秀蓮夫婦將珍藏多年的攜子訪姚偉的圖文資料拍成照片,制成《無臂大學生-姚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等系列展板,騎上人力三輪車,連續(xù)十余年在本村及周邊村鎮(zhèn)、學校、魯橋鎮(zhèn)政府大院和三原縣人民廣場進行巡回展出,從而也成為當?shù)匾坏懒聋惖娘L景線。每當節(jié)假日,許多家長紛紛帶著孩子慕名來到雷國平范秀蓮夫婦家參觀交流,拍照留念。
為了幫助農(nóng)村孩子開闊視野、增長見識,2009年4月25日,利用星期天,雷國平范秀蓮夫婦帶領(lǐng)村上51名留守兒童和中學生,租車到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和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參觀學習。最令人難以忘懷感動的事是,參觀團臨行前,雷國平當時尚健在、已85歲高齡的老母親親自為51個娃每人煮了一個熟雞蛋?!氨M管她老人家撒手人寰離開我們已經(jīng)七年了,但她贈送雞蛋的初衷無疑是對我們倆口動議最大的支持,寄托著老一輩對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的殷切希望和眷眷情懷”。雷國平講到往事動情處潸然淚下。
2015年7月22日,暑假期間雷國平范秀蓮夫婦再次帶領(lǐng)10名留守兒童前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學習。2016年7月12-14日,他們又帶領(lǐng)三原縣正誼中學10名品學兼優(yōu)的留守兒童到北京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儀式;瞻仰毛主席遺容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參觀學習。
面對社會上一些人的質(zhì)疑聲,雷國平范秀蓮夫婦耐心解釋說:“這樣做,我們老倆口一不圖名,二不圖利,旨在讓農(nóng)村的孩子到大都市的高等學府走走看看,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大學校園的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大學夢;到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參觀,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儀式和到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毛澤東主席遺容,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駐足,旨在讓孩子們親身觸摸曾經(jīng)的過往,感受中華文明的恢弘氣勢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偉大導師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教育孩子們,緬懷歷史和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做到‘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從思想到行動上培育和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樹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努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終生”。
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雷國平范秀蓮夫婦結(jié)合“學姚偉”,“學汶川抗震小英雄”,以及“四校一館”參觀實際,因勢利導開展“一學、二比、三對照、四行動”活動,組織了四次作文競賽。每次競賽后,他們都會以村委會的名義向表現(xiàn)突出的孩子發(fā)放獎品和獎狀,從而有效地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立志成才的信心。
如今,讓人們刮目相看、嘖嘖稱贊的是,在雷國平范秀蓮夫婦所在的三原縣魯橋鎮(zhèn)東里村簡家莊這樣一個僅有62戶268人的自然村里,從2002年至今16年,就涌出博士生1人,公派留學生2人,碩士研究生6人,大專以上的大學生42人,改寫了該村解放后53年沒有大學生的歷史,實現(xiàn)了在“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公派留學生”等方面多項“零”的突破,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和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
二、辦書館,讓留守兒童在家門口有書看
為了讓家鄉(xiāng)的孩子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樣在家門口有書看,早日解決農(nóng)村孩子看書難和沒有活動場地問題,針對村上“農(nóng)家書屋”建設因房屋、管理等諸多至今一直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在征得當?shù)卣夂?,雷國平范秀蓮夫婦拿出他們退休工資6萬余元,購買了桌椅板凳等基礎設施,并騰出自家三間60平方米的住房,利用老屋地理位置適中、院子寬敞明亮的有利條件,捐出個人藏書1000余冊,又動員兒女及家族成員捐書1000余冊,于2008年12月26日,辦起了公益性的東里西村青少年圖書室(后被縣上更名為“三原縣圖書館東里分館”),免費義務為本村和周邊村組的青少年和干部群眾提供閱覽和借讀服務。
建館之初,為了吸引讀者、擴大影響,他們曾多次蹬上人力三輪車,拉上書籍到附近學校、村莊進行流動展出。每到周末和節(jié)假日,周邊村組和附近中小學的學生們,便會三五成群不約而同地來到他們家尋找自己喜歡的讀物,坐在屋內(nèi)或院里樹蔭下靜靜地閱讀。學習中,孩子們遇到困難時,雷國平范秀蓮夫婦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解疑答惑。遇到連他們自己也不懂的問題時,就借助于網(wǎng)上沖浪學習和電話咨詢兒女,最后再教給孩子們。正是由于他們兩位老人的循循善誘、精心指導,書中的點點滴滴、滿滿的正能量知識才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里的孩子們。
家庭圖書館創(chuàng)辦10年來,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婦聯(lián)、關(guān)工委、宣傳部等組織和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2011年以來,雷國平曾工作過的老單位中鐵一局建安公司領(lǐng)導,先后四次專程由西安送來圖書1000余冊及乒乓球臺桌等文體活動器材;2014年3月18日咸陽興平市愛心人士徐先生一次捐贈書籍10000冊。目前,雷國平范秀蓮夫婦辦的家庭圖書館藏書達4.2萬余冊,涵蓋了政治、軍事、經(jīng)濟、歷史、農(nóng)業(yè)科技、音樂繪畫、少兒書法等多種知識。另外,館藏電腦5臺、報刊雜志13種。實踐證明,它已成為廣大青少年和當?shù)馗刹咳罕娮x書看報、獲取知識的校外課堂和文化休閑的又一好場所。
三、感恩惜福,回報社會
雷國平是1965年在部隊就光榮加入黨組織的一名老黨員,在黨的關(guān)懷和培育下已經(jīng)走過了53個春秋。雖然他和老伴年事已高,并且在西安也有他們自己的獨立住房,但其總給子女們說,他們想回到農(nóng)村,覺得農(nóng)村更適合他們自己的晚年生活。并一再說家鄉(xiāng)的孩子也需要他們,這么多年朝夕相處他們自己也離不開他們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恩社會,珍惜幸福,回報家鄉(xiāng)父老的養(yǎng)育之恩是我和你媽多年來堅守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雷國平經(jīng)常這樣對子女說。
辦展覽、弘揚社會正能量。一個家庭最大的成功莫過于對子女教育的成功;最大的失敗莫過于對子女教育的失敗。然而,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賴于正能量的不斷積累和熏陶。這些年,雷國平范秀蓮夫婦在突出宣傳“陜西省殘疾人十強”姚偉事跡的同時還結(jié)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聯(lián)系村鎮(zhèn)的實際情況,先后自己動手制作“十八大在我心中”、“好婆婆、好媳婦”、“東里西村走出去的第一個女博士-王男”、“全國首屆文明家庭--陜西八戶事跡展”等系列宣傳展板,累計達120塊。為了便于外出展覽,他們夫婦專門購置了三輪車,先后在村內(nèi)村外巡回辦展百余場次。
扶危困,回報社會。2013年12月11日晚,三原電視臺播出一則消息;城關(guān)鎮(zhèn)大李村農(nóng)民孫某的一雙兒女不幸同時患上尿毒癥,女兒又在就醫(yī)的路上遭遇車禍,肇事車輛逃逸。雷國平范秀蓮夫婦看到這后,同情之心油然而生,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就趕到三原縣紅十字會向其捐贈款1000元。早在10年前四川汶川“5.12”8.0級大地震發(fā)生后的第三天,身患系統(tǒng)紅斑狼瘡還躺在床上打點滴的范秀蓮,在丈夫雷國平的攙扶下,他們主動向災區(qū)捐款1000元。同時,他們老倆口還打電話,動員住在外地的兒女及家族成員37人,以雷氏家族的名義,第一時間趕到三原縣民政局向汶川地震災區(qū)捐款3625元,成為全國民間捐款第一人而受到了三原縣政府的通報表彰。
勤學習,筆耕不輟。從2003年5月起,雷國平范秀蓮夫婦自辦《家音》月刊,先后撰寫了《共植參天樹,培育棟梁才》、《東里西村走出的第一個女博士-王男》、《娃娃經(jīng)》等探索關(guān)心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長方面的文章30余篇,并自費打印后向周圍的青少年、群眾散發(fā)600余份。從1970年至今48年間,雷國平撰寫的《學習與思考》和讀書筆記摞起來有一米多高?!白鳛樗麄兊呐?,在我的印象中,我和愛人結(jié)婚至今26年來,無論岳父雷國平是在工作崗位上還是退休后回到家里,總是手不釋卷,筆不離手。閑暇時間,陪伴著身體虛弱的岳母范秀蓮讀書看報,看央視《新聞聯(lián)播》、《今日說法》、《陜西新聞聯(lián)播》、《咸陽新聞》、《三原新聞》,并將學習中思考的問題與子女們展開討論,達成共識。他常對我們做子女的講,家里逢年過節(jié)聚會,不能光是吃吃喝喝,要說正事,談大事,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在家族中形成風正氣清、比學趕幫超、禮儀仁智信良好的家風”。雷國平范秀蓮夫婦的女婿在記者采訪時深有感觸地說。
雷國平范秀蓮夫婦經(jīng)常語重心長對子女們說:“人的一生有不同的生活階段和奮斗目標,退休只是人生角色的一次轉(zhuǎn)換。你們叫我們老倆口啥都不干,呆在家會閑出病的”。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雷國平范秀蓮夫婦退休返鄉(xiāng)16年來,沒有沉迷于麻將桌前消磨時光,也沒有在游山賞景的閑情逸致中虛度年華,而是選擇扎根農(nóng)村,立足基層,以關(guān)心留守兒童,呵護下一代健康成長作為己任,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彰顯了一名老共產(chǎn)黨員關(guān)愛下一代健康成長的情懷和高尚情操。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近年來,雷國平范秀蓮夫婦先后被三原縣、咸陽市授予“道德模范”;被全國婦聯(lián)授予“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被中宣部、全國婦聯(lián)聯(lián)合授予“全國教子有方最美家庭”等多項榮譽稱號。2016年12月12日,作為全國300戶第一屆文明家庭的代表之一,雷國平進京參加了表彰大會,會后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習近平等的親切接見。
“成績的取得,是各級黨委、政府關(guān)懷支持的結(jié)果,與社會各界的幫助密不可分。今后,我們夫婦要帶領(lǐng)家族和周圍鄉(xiāng)親朋友繼續(xù)努力學習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在記者臨近采訪結(jié)束時,雷國平范秀蓮夫婦這樣說。
“我們的辛勤付出迎來的是孩子們燦爛的笑容、鄉(xiāng)親們的贊譽和組織的肯定,同時也為我們的晚年收獲了充實和快樂!我們會將這有益下一代健康成長的事情,繼續(xù)做下去的!”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今年4月下旬至今,雷國平范秀蓮夫婦在家翻修了舊房,又新蓋了一層建筑面積114平米磚混結(jié)構(gòu)的圖書館。目前主體部分已完工,正進入室內(nèi)裝飾階段。此舉用他們的話講,決不辜負各級領(lǐng)導和社會各界的關(guān)心支持和幫助,要給社會和子孫后代們留下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
宋興礦,中共黨員,中國法學會會員,陜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主任記者副高級新聞職稱,在職法律碩士研究生,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文學院專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