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美美
摘 要: 《四庫全書總目》和《四庫全書薈要》是清修四庫全書工程的兩部重要作品,通過對《四庫全書薈要》和《四庫全書總目》整體框架和史部分類對比分析,尤其是對其史部分類異同的原因探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四庫全書薈要》在四庫纂修過程中的價值。
關(guān)鍵詞: 《四庫全書薈要》; 《四庫全書總目》; 史部; 分類
中圖分類號: G25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1-2153(2018)01-0067-05
《四庫全書薈要》和《四庫全書總目》是清修《四庫全書》工程的重要衍生品。《四庫全書薈要》是于敏中、王際華等根據(jù)清高宗諭旨,精選《四庫全書》的部分圖書編纂而成,該書選菁萃華,移錄存真,因其御覽性質(zhì),卷帙精約,所選版本珍貴,裝訂講究,可以說是《四庫全書》的精選本?!端膸烊珪偰俊肥怯杉o昀、陸錫熊、孫士毅等人在主持、纂修《四庫全書》過程中,對庫本提要進行精簡、提煉、匯總而成的一部大型官修目錄著作,是《四庫全書》的解題目錄,代表了我國古代目錄著作的最高水平。通過《四庫全書總目》和《四庫全書薈要》史部分類對比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四庫全書》纂修實際,由點到面地了解兩部目錄學(xué)著作的不同,從而加深對這兩部典籍的認識。
《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總目》,前者取其精,后者取其博。根據(jù)江慶柏先生研究統(tǒng)計,《四庫全書薈要》共著錄書籍四百六十四種,其中經(jīng)部一百七十三種,史部七十種,子部八十一種,集部一百四十種。[1]32《四庫全書總目》全書200卷,其中《四庫全書》中“著錄”書3461種,79309卷,“存目”書6793部,93551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國重要的古籍(特別是元代以前的書籍更完備)。[2]3
《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總目》的體例框架基本相同?!端膸烊珪C要》卷首六冊為《四庫全書薈要總目》,內(nèi)容包括上諭、聯(lián)句、職名、凡例及總目等內(nèi)容?!端膸烊珪C要》沿襲傳統(tǒng)四部分類法,“依歷代史志著錄之例,依經(jīng)史子集為部,部各有類”[1]98,一些類目下面又分為子目,共分為四十二類,三十三個子目。每一部類有敘言,闡述每部的記載內(nèi)容及源流,著錄書前有提要,“標敘撰人姓氏、爵里、仕履及著作大旨,列于簡端”[1]98。但“是書編輯,于《四庫全書》中取其尤醇者,務(wù)在簡而能賅,寧嚴勿濫”[1]98,所以所收書籍?dāng)?shù)量較少,“門類不必皆備,每門不必多種”[1]98。
《四庫全書總目》是中國古代目錄書中現(xiàn)存篇帙最大的一部?!端膸烊珪偰俊肪硎滓来问鞘ブI、表文、職名、凡例。正文按照四部分類法分經(jīng)、史、子、集四大類,每一大類下又分為小類,其中一些比較復(fù)雜的小類下又分子目,共分為四十四類,六十六個子目。每一部類前有總敘,每一小類前均有小序,簡要說明這一類書籍的源流及劃分類目的根據(jù)。每一小類的后面,還附有本類“存目”,“存目”一般是被四庫館臣認為價值不高,不符合收書標準而不予著錄《四庫全書》的書籍。子目的后面多有案語,每書之前撰有提要,提要“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論世知人,次考本書之得失,權(quán)眾說之異同,以及文字增刪,篇帙分合,皆詳為定辨,巨細不遺。而人品學(xué)術(shù)之醇疵,國紀朝章之法戒,亦未嘗不各昭彰癉,用著勸戒。其體例悉承圣斷,亦古來之所未有也?!盵3]
因此,《四庫全書總目》吸取了中國古代目錄書的優(yōu)點,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四部分類法,以三級類目通屬,分類明晰且更趨完備,達到了目錄學(xué)的一個新的高峰,相較于《四庫全書薈要》體例更為嚴謹。
(一)兩書史部之分類
《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分類差異較大?!端膸烊珪C要》史部分為十二類,依次是正史類、編年類、時令類、地理類、詔令類、法制類、別史類、故事類、史評類、目錄類、器用類、譜錄類?!端膸烊珪偰俊肥凡俊翱偫ㄈ簳质孱?。首曰正史,大綱也。次曰編年,曰別史,曰雜史,曰詔令奏議,曰傳記,曰史鈔,曰載記,皆參考紀傳者也。曰時令,曰地理,曰職官,曰政書,曰目錄,皆參考諸志者也。曰史評,參考論贊者也”[2]397。以上所云,總計十四類,根據(jù)《四庫全書總目》分類之門目,在“編年”與“別史”之間,還有“紀事本末”類。史部分類大多是按照著錄書籍的體裁來劃分的。
兩書史部分類除了序次有差別外,《四庫全書總目》中的紀事本末、雜史、傳記、史鈔、載記、職官與政書等類,并不見于《四庫全書薈要》類目,而以法制、故事、器用、譜錄等類代替。此外,《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有二十六個子目:詔令奏議類分為詔令、奏議二屬;傳記類分為圣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五屬;地理類分為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紀九屬(1);職官類分為官職、官箴兩屬;目錄類分為經(jīng)籍、金石二屬。《四庫全書薈要》史部收書較少,類目之下只有別史類,下分為專論一朝政事之屬,紀事本末之屬、通史之屬等三個子屬。
(二)兩書史部書目類屬之不同
《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分類和子目的劃分區(qū)別,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兩書部分著錄書目的類屬不同。通過《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總目》的對比,可以得出兩書史部類屬的具體相異書目情況,詳見表1。
《四庫全書薈要》史部共著錄書籍七十種,與《四庫全書總目》類屬不同者共有三十二種,約占總數(shù)的一半,其中《欽定西域同文志》歸入經(jīng)部,《山海經(jīng)》《春明夢余錄》《圣祖仁皇帝庭訓(xùn)格言》《圣諭廣訓(xùn)》《西清古鑒》《錢錄》《帝王經(jīng)世圖譜》等書歸入子部。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四庫全書薈要》史部著錄書籍與《四庫全書總目》相較,不僅書目相異數(shù)量較多,而且一些書目歸屬差別較大。
(一)兩書主持編纂者不同
《四庫全書薈要》是于敏中、王際華等人主持編纂的,而《四庫全書總目》則是由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等人主持、纂修的。兩書主持編纂者不同,可能導(dǎo)致分類理念會有些差異。例如史部詔令奏議類,《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夫渙號明堂,義無虛發(fā),治亂得失,于是可稽,此政事之樞機,非僅文章類也”[2]492,因此詔令遵從《新唐書·藝文志》入史部;奏議從《漢書·藝文志》例亦入史部,《四庫全書薈要》則將此類分為詔令及奏議兩類,詔令類入史部,奏議類依據(jù)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等入集部;《四庫全書薈要》法制類是參考《直齋書錄解題》(作法令類)、《述古堂書目》(作政刑)、《菉竹堂書目》(作刑書)設(shè)立的,《四庫全書總目》則將它歸入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及典禮之屬;《四庫全書薈要》又將紀事本末、通史入別史類;而故事類所收之書,則為《四庫全書總目》政書類通制所屬,是《四庫全書薈要》斟酌《七錄》、《隋書·經(jīng)籍志》、《古今書錄》舊事類及《遂初堂書目》、《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宋書·藝文志》故事類所設(shè)立的;至于器用類,《四庫全書總目》入子部譜錄類,而《四庫全書薈要》譜錄類則收《四庫全書總目》類書類之書。(2)
(二)著錄書籍記載內(nèi)容雜蕪
由于某些書籍記載范圍涉及較廣,其記載內(nèi)容很難劃清類目。《四庫全書總目》為保證史部分類的嚴謹性,故劃為其他類目。例如,《山海經(jīng)》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具有百科全書性質(zhì)的典籍,《山海經(jīng)》記載的內(nèi)容:“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qū)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至,內(nèi)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4]可見其內(nèi)容之雜,涉獵之廣。正因為其記載內(nèi)容雜蕪,許多目錄書編撰過程中,其歸類問題多有分歧?!稘h書·藝文志》將它列為《數(shù)術(shù)略·形法家》之首,《隋書·經(jīng)籍志》則將它歸入《史部·地理類》,《宋史·藝文志》又將它歸為《子部·五行類》。《四部全書薈要》將其納于《史部·地理類》,然而,《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山海經(jīng)》、《十洲記》之屬,體雜小說,則各從其本類,茲不錄焉?!盵2]594“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玄部競字號中。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jù),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并以為地理書之冠,亦為未允。核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明確表示《山海經(jīng)》應(yīng)該“從其本類”歸入“子部小說類”。[2]1205
再如,《春明夢余錄》在《四庫全書薈要》中屬于《史部·地理類》,此書在編制上“首以京師建置、形勝、城池、畿甸,次以城防、宮殿、壇廟,次以官署,終以名跡、寺廟、石刻、巖麓、川渠、陵園?!盵2]1055然而“似乎地志,而敘沿革者甚略。分列官署,似乎職制。每門多錄明代章疏,連篇累牘,又似乎故事。體例頗為龐雜。”[2]1055此書內(nèi)容雜蕪,體例雜亂,但是“然於明代舊聞,采摭頗悉,一朝掌故,實多賴是書以存,且多取自實錄、邸報,與稗官野史據(jù)傳聞而著書者究為不同。故考勝國之軼事者,多取資於是編焉?!盵2]1056四庫館臣忽略此書記載的地理內(nèi)容,只考慮書中大量有價值的史料,故將此書移入子部雜家類。
(三)統(tǒng)治階級重視程度不同
中國古代目錄書擅長利用類目編排順序來反映書籍的地位,統(tǒng)治階級意識的轉(zhuǎn)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書籍的類目變化。如《圣祖仁皇帝庭訓(xùn)格言》由雍正皇帝親自編寫而成,收錄了康熙皇帝晚年教導(dǎo)訓(xùn)誡諸皇子的言語,記載的具體內(nèi)容在雍正皇帝《庭訓(xùn)格言》中,其《序》稱:“提名諄詳,巨細悉舉。其大者如對越天祖之精誠,侍養(yǎng)兩宮之純孝,主敬存成之奧義,任人敷政之宏猷,慎行重谷之深仁,行師治河之上略,圖書經(jīng)史禮樂文章之淵博,天象地輿歷律步算之精深,以及治內(nèi)治外,養(yǎng)性養(yǎng)身,御射方藥,諸家百氏之論說,莫不隨時示訓(xùn)。”[5]內(nèi)容包括讀書、修身、待人、為政、盡孝、敬老等,可用儒家“格物致知”、“修身齊平”八個字概括?!端膸烊珪C要》提要云:“蓋我圣祖仁皇帝臨御悠久,世宗憲皇帝至孝承顏,于問安視膳之暇,祗聆默識,神會心融。逮嗣服后,著錄成編,制序刊布,昭垂突禝,真以家法為治法者。臣等校錄之余,仰見圣圣相承,垂謨貽范之盛,夏絕萬古云。”[1]256《圣祖仁皇帝庭訓(xùn)格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作《庭訓(xùn)格言》省去了“圣祖仁皇帝”等字,且提要刪去了“蓋我圣祖仁皇帝臨御悠久”對康熙皇帝贊譽的話語,可見統(tǒng)治階層對其贊揚重視程度的減弱,這對《圣祖仁皇帝庭訓(xùn)格言》由《史部·詔令類》移入《子部·儒家類》有一定影響。
再如,《御批通鑒綱目前編》《御批資治通鑒綱目》《御批通鑒綱目》《御批續(xù)資治通鑒綱目》《御定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在《四庫全書薈要》入史部編年類,《御批通鑒綱目前編》《御批資治通鑒綱目》《御批通鑒綱目》《御批續(xù)資治通鑒綱目》都是由康熙皇帝御批下令刊布的,《四庫全書總目》合《御批通鑒綱目》五十九卷,《通鑒綱目前編》一卷,《外紀》一卷,《舉要》三卷,《通鑒綱目續(xù)編》二十七卷為一種,歸入史部史評類。《御定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是乾隆皇帝下令編纂的,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仍歸史部編年類。在史部分類中編年類位于史評類之前,《御批通鑒綱目前編》《御批資治通鑒綱目》《御批通鑒綱目》《御批續(xù)資治通鑒綱目》《御定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屬于同一類書,但是類別卻不同。在文字獄和禁書壓力下,四庫館臣對乾隆皇帝親自御批之書多褒揚,相對于以前歷代皇帝,四庫館臣更著重對當(dāng)朝皇帝的贊譽。
此外,《欽定西域同文志》“其部為別,曰天山北路,曰天山南路,曰青海,曰西番。其門之別,曰地,曰山,曰水,曰人。其字之別,首列國書以為樞紐,次以漢字,又次以三合切音,以求音韻。又次列各部,曰蒙古,曰西番,曰托忒,曰回字,以次相綴。各以其語為主,余取對音?!盵1]252此書既是一部西北民族歷史地理書籍,也是一部關(guān)于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名、人名的對譯辭典,同時是由乾隆皇帝欽定,故由史部地理類入經(jīng)部小學(xué)類書籍。
(四)兩書編纂用時不同,編纂修改程度不同
《四庫全書薈要》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正式編纂,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歷時五年第一部《四庫全書薈要》完成,次年第二部完成?!端膸烊珪偰俊废鄬τ凇端膸烊珪C要》成書時間要晚,編纂時間要長,《四庫全書總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開始編修,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完成初稿,但由于計劃編入《四庫全書》的多種書籍的編修工作還沒有結(jié)束,乾隆五十八年(1793)武英殿才開始刻板、印刷,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最終完成刊刻,前后持續(xù)二十年。《四庫全書總目》因為經(jīng)過多次修改、校訂,其類目設(shè)置要相對精嚴。而《四庫全書薈要》編纂時間較短,成書急促,某些書籍歸類不免有些不當(dāng)。特別是《四庫全書薈要》別史類的書籍歸類頗不合理,其中收錄的《國語》《吳越春秋》《十六國春秋》《十國春秋》《貞觀政要》《通鑒紀事本末》《宋史記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通志》等書籍,其中《國語》《吳越春秋》《十六國春秋》《十國春秋》是專論一朝政事之屬,《通鑒紀事本末》《宋史記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是紀事本末之屬,《通志》是通史之屬。與此前目錄著作著錄情況相比,《四庫全書薈要》別史類類屬設(shè)置及相關(guān)書籍收錄相差較大?!敦懹^政要》是一部政論性專史,是對“貞觀之治”的歷史經(jīng)驗進行系統(tǒng)總結(jié)和全面介紹的著名史書?!敦懹^政要》在《郡齋讀書志》《通志·藝文略》中入雜史,《直齋書錄解題》中入典故,《宋史·藝文志》《國史·經(jīng)籍志》中入故事。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彌補了紀傳體以“人”為主、編年體以“事”為主的弱點,但“事”以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锻ㄨb紀事本末》在《遂初堂書目》《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中入編年類,而《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在《明史·藝文志》中入正史類。從以上著錄書籍的內(nèi)容和歷史分類源流兩方面進行分析,《四庫全書薈要》在編纂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未加考辨將其都歸入別史類,其歸類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總之,《四庫全書薈要》與《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分類異同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客觀因素的影響。在時間緊迫和收書較少的情況下,同時還得考慮史部的嚴謹性、整體性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其分類雖有些不足,但也有一些進步性。紀事本末史書此前多入史部編年類,《四庫全書薈要》專門設(shè)立紀事本末屬,可見當(dāng)時編纂者已經(jīng)意識到紀事本末書籍的獨立性,《四庫全書總目》進而設(shè)立了紀事本末類?!端膸烊珪C要》為《四庫全書總目》的史部分類提供了某些借鑒意義,《四庫全書總目》在其基礎(chǔ)上從而不斷完善,并達到中國古代目錄學(xué)的頂峰。
(1)郭合芹在《<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研究》(蘭州:蘭州大學(xué)出版社,2016:23)關(guān)于地理類屬有不同看法,認為《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稱,地理類下分九屬,實際是十屬,列于地理類三級類目之首的宮殿疏,實為史部暗分子目,為地理類三級類目之第一子目。
(2)吳哲夫. 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M]. 臺北:臺灣“故宮博物院”,1976:58.
[1] 江慶柏. 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M].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
[2] (清)永瑢. 四庫全書總目[M]. 北京:中華書局,1965.
[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纂修四庫全書檔案·附錄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716.
[4] (清)嚴可均. 全漢文卷四十[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410.
[5] (清)康熙. 庭訓(xùn)格言[M]. 查洪德,注.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227.
寧波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