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在認真地聽取了代表們的意見和建議后,他強調(diào)領(lǐng)導干部要講政德,要多積尺寸之功,要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培養(yǎng)和強化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是中國傳統(tǒng)修身思想中正心誠意的化用及形象體現(xiàn)?!洞髮W》中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要修身成己,就必須特別注意內(nèi)在的工夫。這就要求必須正心誠意,意念誠實,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從而做到心不妄動,目不雜眩,能抵御一切誘惑。
“心不動于微利之誘”,講在“心”上下功夫,這樣的“工夫”關(guān)鍵有兩點:一是注意“微”,一是抵御“誘”。
《老子》說“其微易散”,《中庸》說“知微之顯”。人之修身,人的涵養(yǎng)功夫,無非是解決“義”與“利”(或者“義”與“欲”之類)間的沖突,而開始的時候尤其重要。開始時防微杜漸,做起來可能不會太難;微小時就不大意,就不至于不可收拾。因此一定要以小見大,從點滴做起,從細微著手。
人的一生面臨著很多的誘惑。方向?qū)α?,路越走越寬。方向錯了,那樣的誘惑就必須警惕?!抖Y記·樂記》說得好:人生而靜,感于物而動。在外物的誘導下,人們產(chǎn)生了好、惡之類的情感。如果“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人如果不能反躬自省,就可能被外物所化,淪為“物”的奴隸。
儒家修養(yǎng)論特別強調(diào)人們要慎獨、慎微??鬃诱f:“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無論從政還是做人,都要從細小的事情做起。清代的《圍爐夜話》這樣說:“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憋@然,如果貪小利、求政績,就只追求“顯績”,不能注重“潛績”,就不會具有“功成不必在我”的遠見與踏實。
“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講分辨的能力。人如果能夠在紛繁的現(xiàn)實中懂是非、知榮辱、明善惡,就不迷惑??鬃诱f“知者不惑”,他說自己“四十而不惑”,可見,做到不惑并不容易。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崩_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喪失心志,就必須克制、克服、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從而保持清醒的頭腦,靜定方正,不失天性。人心胸坦蕩,不為利益所誘,不為外物所累,才能行穩(wěn)走遠。人要“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人的修養(yǎng)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取得的,“水之渾也其流不清,火之煙也其光不明”,有了修養(yǎng)才行中規(guī)繩、動合禮法,才能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在誘惑面前寂然不動,才不會因小利而失操守、忘大義。
中華先哲都特別強調(diào)從修養(yǎng)自身出發(fā),新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竹書就有“君子敦于反己”的話。其實,無論儒家的“正心”還是佛教的“定心”,都是這種修養(yǎng)論的引申和闡發(fā)?!捌埛俏嶂?,雖一毫而莫取”;“公燭之下,不展家書”,就是要從細微著手,從點滴做起。這絕非一日之功,要下一番修養(yǎng)的功夫。人如果真的如此,不論“外邊的世界”多么精彩和無奈,都依然能做到初心不改,不至于忘了回家的路。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也是強調(diào)人生修養(yǎng)、價值觀培育、政德教育的艱巨性、迫切性、長久性。我們應該從中明白,只有黨政干部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到大道不偏離,大節(jié)不喪失,立命于天地,立身如磐石,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才能順利實現(xiàn)。(編輯/常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