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添意 肖秀嬋 楊小黎 張成 羅懷清 邱誠
摘要:以成都平原重點河流蒲陽河為例,闡明河流健康狀況的內容和意義,從河流的水量、水質、形態(tài)結構及河岸帶等四個方面綜合評價了蒲陽河的健康狀況。評價結果顯示,蒲陽河屬于“亞健康”狀況,存在徑污比低、自凈能力弱和河岸固化率高等突出問題。根據評價結果,提出了河流生態(tài)保護的建議。驗證并應用了已有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關鍵詞:河流健康;評價;蒲陽河
中圖分類號:X8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5383(2018)02-0058-04
Health Assessment of Puyang River
LI Tianyi1, XIAO Xiuchan1,2, YANG Xiaoli1, ZHANG Cheng1, LUO Huaiqing1, QIU Cheng1,2
(1.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Chengdu 611730, China;
2.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Subcenter of National Water Treatment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hengdu 611730, China)
Abstract:Puyang iver, as an important river of Chengdu Plain,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river health. Health of Puyang iver evaluated four aspects such as water quantity, water quality, river morphology and riparian zon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yang River of low ratio weak selfpurification ability and high curing rate.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onInd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 validated to promote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rivers.
Keywords: river health; assessment;Puyang river
20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加強河流保護方面的立法,關注河流的生態(tài)保護與評估,提出了“河流健康”的新理念[1]。河流健康評價以實地調查和環(huán)境監(jiān)測為基礎,評價結果科學合理,且貼近大眾,通俗易懂[2]。河流健康狀況的評價結論可作為河流管理、河流開發(fā)和河流保護等工作的重要依據,并能夠促進公眾參與環(huán)境保護。蒲陽河是都江堰內江的極北干流,因位于蒲陽鎮(zhèn)之南而得名[3]。蒲陽河流經四川省都江堰市、成都市郫都區(qū)、四川省彭州市、成都市青白江區(qū)和四川省金堂縣,最后匯入沱江,全長117 km。蒲陽河地位特殊,是重要的工農業(yè)取水水源,其健康狀況意義重大。
1 研究方法與原理
進行河流健康狀況的診斷與評價是確定河流健康與否的重要手段。通過實際調查結果和對應評價標準的對比,參考已建立的評價體系[4-5],可獲取評價結論。評價體系中,四大關鍵類別是:水量、水質、形態(tài)結構和河岸帶[6]。
1.1 河流的水量
若水量不足,則河流的稀釋和自凈功能將減弱,影響河流水質;水量不足還將導致水生生物難以生存,生物多樣性低。
評價水量狀況的重要指標有:河道最小生態(tài)需水量、徑污比。
1.1.1 河道最小生態(tài)環(huán)境需水量
河道最小生態(tài)需水量滿足程度評分標準[5](如表1所示)。
1.1.2 徑污比
徑污比是指徑流量與匯入河道的污水量之體積比。據實際經驗,徑污比>10時,河流能有效發(fā)揮自凈能力;當徑污比<10時,河流的自凈能力被破壞,水生態(tài)系統失去平衡。制定徑污比的評價標準如表2所示。
1.2 河流的水質
參考GB 3838—2002《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6],制定河流水質的評價標準(如表3所示),采用插值法進行計算[5]。
1.3 河流形態(tài)結構
天然健康的河流形態(tài)結構的特征是,河床穩(wěn)定,并提供溫和宜居的生境,滿足棲居生物的需要。河流形態(tài)結構的簡易評價方法如表4所示[5]。
河道彎曲狀況保有河道自然的彎曲形態(tài),幾乎未經裁彎取直彎曲形態(tài)較好,裁彎取直河段較少彎曲形態(tài)保留一般,栽彎取直河段較明顯彎曲形態(tài)保留較差,裁彎取直河段較多彎曲形態(tài)差,裁彎取直河段多
河岸穩(wěn)定性幾乎未受侵蝕侵蝕輕微部分侵蝕侵蝕嚴重常有崩岸
河道固化程度河床、河岸幾乎都未固化河床未固化,河岸無明顯固化河床未固化,河岸部分固化并筑有堤壩河床少量固化,河岸固化嚴重河床、河岸固化嚴重
河道連通性河道連通性好較好,幾乎沒有水電站河道連通性較好,水電站數量較少河道連通性一般,有一些水電站河道連通性不好,水電站數量較多河道連通性極差,水電站數量非常多
1.4 河流的河岸帶
1.4.1 河岸植被帶寬度
結合我國河流實際狀況,并參照澳大利亞溪流狀態(tài)指數(ISC)標準[7],制定河岸植被帶寬度的評價標準,如表5所示。
1.4.2 河岸植被縱向連續(xù)性
參照澳大利亞溪流狀態(tài)指數(ISC)評分方法[7],以每1 km出現明顯不連續(xù)區(qū)域的數量,評價河岸植被縱向連續(xù)性。將≥10 m的間隙界定為河岸植被明顯不連續(xù)。以百分制為例,每1 km出現一個10 m間隙減1分,20 m間隙減2分。
1.4.3 河岸帶景觀
河岸帶景觀推薦簡易的評價方法如表6所示[5]。
2 評價對象及結果
各指標得分根據調查結果并參考表1~表6得出;各評價指標所占權重由專家評價產生。
2.1 水量評價結果
經過查閱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管理處歷年水文資料得到相關數據,得到蒲陽河的平均歷史流量:1979—2017年的平均歷史流量40.3 m3/s。根據歷史流量計算得到基流量,再計算得到出枯(豐)水期的最小生態(tài)需水量。
蒲陽河自都江堰蒲柏分水,域內人口300余萬[8],按城鄉(xiāng)生活污水處理普及率60%計,每人每天產生生活及三產污水0.4 m3計,蒲陽河收納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5.6 m3/s。蒲陽河水水量狀況綜合評價如表7所示。
2.2 水質評價結果
通過2016—2017年蒲陽河水質監(jiān)測數據(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健康狀況較好,枯水期與豐水期評分均為85分以上。
2.3 河流形態(tài)評價結果
通過實地考察得到蒲陽河河流形態(tài)綜合評價得分,如表9所示。
2.4 河岸帶評價結果
采用現場調查與漂流抽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蒲陽河河岸帶狀況綜合評價如表10所示。
2.5 綜合評價結果
結合以上四個方面的評價結果,蒲陽河綜合評價如表11所示。
3 分析與結論
對蒲陽河進行水量、水質、形態(tài)結構和河岸帶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綜合評分86.65。作為成都平原上游重點河流和都江堰內江重要干渠,評價結果差強人意。根據評價結果和專家意見,蒲陽河屬于“亞健康”狀況,存在突出問題:
1)水量方面:域內人口密度大、工農業(yè)生產活躍,徑污比較低,已超過河流自凈能力。2)水質方面:蒲陽河水質雖然達到地表水Ⅱ類水體標準,部分河段枯水期水質較差。目前,農村面源污染及周邊工廠、作坊的生產廢水和農家樂餐飲廢水構成主要的污染源。3)河岸帶方面:河岸固化率偏高,灘涂和濕地等自然河岸帶類別少,不利于兩棲動物及鳥類棲息;河流兩岸植被物種單一,生物多樣性較差。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建議:1)蒲陽河固化河段長度應減少,逐步恢復灘涂等生態(tài)河岸;2)逐步擴大河流濕地面積,利用河灘、河灣和支流河口等自然地形,營造洪泛濕地;3)重建河流濕地和灘涂,為水生生物提供豐富、多層次的棲息地;4)限制畜禽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嚴格控制農業(yè)面源污染;5)不宜新建河岸固化工程,適度恢復自然河岸帶。
參考文獻:
[1]
鄧偉,何巖.水資源:21世紀全球更加關注的重大資源問題之一[J].地理科學,1999,19(2):97101.
[2] 趙彥偉,楊志峰.河流健康:概念、評價方法與方向[J].地理科學,2005,25(1):119124.
[3] 灌縣縣志編委會.灌縣都江堰水利志[Z].1983.
[4]邱誠,彭明江,王靜,等.都江堰內江干渠徐堰河健康狀況評價[J].成都工業(yè)學院學報,2016,19(4):2225.
[5]李葉.為河流把脈:河流健康計分卡操作指南[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
[6] 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7] 熊文, 黃思平, 楊軒. 河流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關鍵指標研究[J]. 人民長江, 2010, 41(12):712.
[8]馮政. 青白江河道防洪治理現狀及建議[J]. 四川水利, 2016, 37(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