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婷
“如果說做建筑是一次冒險,那從設計到修建這座美術館的過程,則是一次巨大的冒險!”建筑師李虎站在北戴河海邊沙丘之下的UCCA沙丘美術館,一字一頓地說。
“如果說做建筑是一次冒險,那從設計到修建這座美術館的過程,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冒險!”建筑師李虎站在這座由他和團隊打造的沙丘之下、海面之邊的UCCA沙丘美術館的開幕儀式上一字一頓地說。冒險到什么程度?一個月以前,他對這座建筑最終會以什么樣的面貌示人,依舊沒有十足把握;而就在開幕的前一天,他仍耐心打磨著大門,直到開幕前夜的12點,這里才被第一次清理整潔,他得以清晰地打量這個孕育了3年多的建筑“新生兒”。在他眼中,這個“新生兒”雖已揭開面紗,卻依舊處于未完成的狀態(tài),“好的建筑會隨著使用的過程而日臻完善,交給時間去打磨吧”。
雖早已聽聞沙丘美術館的獨特形態(tài),但當我們作為開幕展首批客人,步入這座憑海臨風的奇幻空間,它依舊顛覆了你對它的所有想像。從洞穴般的入口進來,猶如進入神秘的白色隧道,內(nèi)部結構又像生長的細胞,穿過形態(tài)各異的弧形展廳,會讓你聯(lián)想到原始聚落的居住形態(tài),而那些面對大海的巨型落地窗,又將海平面千變?nèi)f化的自然景致映射進來……正如李虎所言:“我無法描述它具體是什么,它就是一座不可名狀的建筑,需要每個人親自走進去,用心去體驗?!?/p>
大自然總能帶給建筑師和藝術家們無限的靈感和養(yǎng)分,這座美術館從設計到建造的過程,便是一次最好的例證。它“不可名狀”的形態(tài)并非無跡可尋,來源于空間之上自然形成的沙丘。阿那亞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美術館的業(yè)主方馬寅告訴我們,這片黃金海岸線就剩這最后一塊積累了千百年的自然沙丘了。對詩意建筑一直抱有情懷的他坦言,此舉實則犧牲了一些商業(yè)價值,“對面有一些公寓,建立美術館之后,三層以下的觀海景觀會受到些許遮擋,但我們?nèi)詧?zhí)意將美術館選址于沙丘之下,由于沙丘美術館的存在,這片沙丘可能將永遠不會人為‘被推平,從而維護了十分脆弱的沙丘生態(tài)系統(tǒng)。”
面對著日益嚴峻的環(huán)保議題,不論是作為甲方的馬寅,抑或是作為建造者的李虎,都流露出誠懇的敬畏之心和人文視角。根據(jù)這特殊的地貌環(huán)境,李虎引領建筑團隊,用手工打造的方式建造出這個奇幻的建筑。美術館復雜的三維曲面殼體,是由秦皇島當?shù)厣瞄L造船的木工,用木模板等小尺度線性材料手工編織出的模板定型,并用混凝土澆筑而成。他刻意保留了混凝土殼體上留下的不規(guī)則肌理,讓手工建造的痕跡可以被觸摸、被感知。除此之外,沙丘美術館里突破常規(guī)形態(tài)的門窗、接待臺、吧臺、衛(wèi)生間洗手臺均為手工打造,甚至連咖啡館的桌子也是李虎依照各個展廳不同的形狀而設計定制。在他的心目中,一個好的建筑,絕不是披著漂亮外衣的空間,它必須擁有靈魂,而細節(jié)、功能性、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都是賦予建筑靈魂的內(nèi)在因素。他感嘆:“美好的建筑,并不是人們拍照、打卡的網(wǎng)紅之地,要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50年、100年以后,它依然存在,隨著時間而包漿、完善,這是我所追求的目標?!?/p>
在李虎和馬寅的眼里,建筑的完工只意味著美術館完成了第一次生命,第二次生命則來自于在這個空間里呈現(xiàn)什么樣的內(nèi)容。馬寅與UCCA的館長田霏宇在一次戈壁之行定下了合作計劃,對雙方而言,他們可謂最佳的合作伙伴。UCCA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影響力與先鋒人文氣質,與馬寅在阿那亞所追求的物質、情感、精神三個維度的社區(qū)氛圍不謀而合。馬寅說:“現(xiàn)在有很多不錯的美術館,但我覺得還是有點像美術館主題的私人會所,我希望沙丘美術館是面向社會的、公眾的,而不是用來炫耀的,與UCCA合作是最好的選擇。”而田霏宇則坦誠地講,在北京798之外,有這么一方特殊、美好的環(huán)境展示當代藝術,是UCCA的使命和愿景,亦能引發(fā)人們對于自然與環(huán)境的思考,正如這次首展的主題“后自然”,探討人類是如何發(fā)現(xiàn)——或者從某種角度來說,如何發(fā)明——自然世界的。展覽囊括了李山、梁紹基、劉雨佳、娜布其、楊心廣、楊沛鏗、于吉、鄭波、莊輝&旦兒這九組藝術家的作品,橫跨中國當代藝術好幾代,作品的布展方式也與環(huán)境毫不違和,或鋪陳于展館之內(nèi),或直接陳列于沙丘之上與大海對望,讓自然、建筑、藝術、觀者之間形成一次無聲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