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
說起重陽節(jié),你會想起什么?是那些傳誦千古的詩詞:“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還是插茱萸 、賞菊、登高、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習俗?再或是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tǒng)……在這個節(jié)日的背后,都有哪些趣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品重陽的“味道”吧!
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亦稱“重九節(jié)”。它之所以被稱為重陽節(jié),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guān)。在古老的《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故有“重陽”之稱。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寫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因其“宜于長久”,重陽節(jié)便有了祝福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寓意。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重陽節(jié)懷有特殊的感情,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風俗。重陽節(jié)后,秋收完畢歡慶豐收,家家戶戶紛紛用面粉蒸糕,并以菊花為輔料,糕上插有彩色小旗,點綴著石榴子、栗子黃等,稱之為“重陽糕”。因“糕”與“高”同音,“食糕”也與“登高”產(chǎn)生了關(guān)聯(lián)。相傳,漢晉代名士桓景曾隨道士賈長房學道,一日賈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你家有災難,到那天家人應佩茱萸、登高山、飲菊花酒,此災便可消除。”桓景尊師囑照辦,家人安然無恙。待他們晚歸,只見家中牲畜都已病死。從此每逢重陽這天,家家戶戶都要飲菊花酒、佩茱萸和登高了。
賞菊也是重陽節(jié)一項必不可少的慶賀活動。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重九都下賞菊,菊種繁多,有黃白曰萬鈴菊,粉紅色曰桃紅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曰金鈴菊,純白而大曰喜容菊?!惫糯娜四蜆O愛菊花,往往以秋菊比喻清高亮節(jié)之風,如晉陶淵明有詩云:“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痹诰旁虑锞帐㈤_之時,借著重陽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文人墨客們聚會、飲酒、賞菊、食蟹、賦詩,抒發(fā)對生活的熱愛及對大自然的向往。
我國文人自古有“悲秋”的傳統(tǒng),借著重陽節(jié),那些懷才不遇的詩人曾作出過“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此會我雖健,狂風卷朝霞。使我如霜月,孤光掛天涯”(宋·蘇軾《丙子重九》)、“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明·文森《九日》)等詩句。當然在另一些人眼里,秋天的重陽節(jié)是一幅美麗的畫卷。1929年重陽節(jié),毛澤東在閩西征途之中觸景生情,寫下了《采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眱H僅四十多個字,卻將豪邁的氣概、樂觀的精神和詩情畫意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如今,我國通過法律正式把重陽節(jié)定為“老人節(jié)”,旨在傳承敬老、愛老的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此外,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設(shè)有自己的敬老節(jié)或老人節(jié),日期各異。中國的重陽節(jié),作為全民族的文化記憶,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被賦予了深厚的內(nèi)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