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昕
我到底得了什么怪???怎么看了這么多的醫(yī)生都查不出來?”。軀體化障礙是以軀體癥狀為主要表現,表現為多種、反復出現、經常變化的軀體不適,可涉及身體的任何部位或器官,最常見的癥狀是:胃腸道感覺異常,疼痛、打嗝、反酸、惡心、嘔吐等;皮膚感覺異常,燒灼感、疼痛、癢、麻木、蟻走感等;皮膚斑點;性及月經方面的癥狀。
這是一種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精神障礙,患者除了有軀體癥狀之外,還存在認知扭曲,如患者對健康狀況持續(xù)高水平的焦慮,消耗過度的時間和能量,生活質量下降。癥狀的出現往往和患者長期存在內心沖突密切相關。
為什么會發(fā)生軀體化障礙?
1生理因素
大腦是所有活動的根本,大腦中復雜的神經結構是各種行為的基礎,所以異常的軀體感覺可能與大腦有密切的關系。有學者研究發(fā)現,軀體化障礙的患者在腦干、網狀結構的注意和喚醒功能水平與正常人不同。研究還發(fā)現軀體化障礙患者存在自主神經功能的損害,出現感覺閾值下降、感覺敏感性增強,導致患者產生各種各樣的感覺異常。
2人格特征
學者研究發(fā)現軀體化障礙患者容易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軀體不適及其負性生活事件,導致感覺閾降低,對軀體感覺的敏感性增加,從而產生各種軀體不適?;颊叩母杏X閾和痛覺閾都較低,顯示為神經癥的特征,即患者傾向于夸大自己的軀體感覺和疾病的負面認識,將其過度轉換為有害和痛苦的感受。
軀體化障礙患者存在人格障礙,但不限于某一種類型,被動依賴型、表演型、敏感攻擊型在軀體化障礙患者中較多。軀體化障礙患者常見有5種人格,即回避性人格、強迫性人格、邊緣性人格、自我挫敗性人格和依賴性人格。這種患者多為完美主義者、自我批判者,且有明顯的不安全感、敏感、害羞和體力不足的特征。
3社會環(huán)境
許多研究都表明軀體化障礙與生活事件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兒童期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這種創(chuàng)傷性事件可能會被壓抑到潛意識當中,如果生活中發(fā)生了負性事件,可能會激發(fā)潛意識中的創(chuàng)傷事件,借此將自己的內心矛盾或沖突轉換成軀體障礙,從而擺脫自我的困境。
特定的社會文化價值觀與軀體反應之間也有密切的聯系。某些情緒的表達可能會受到患者所處的社會文化的壓抑,比如負性情緒可能代表無能、羞恥,使得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表露自己的情緒,從而只能向內尋找一種“合適的”途徑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體驗,所以他們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軀體的不適上。
4家庭教育
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研究發(fā)現軀體化障礙患者的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等比正常人群差,他們不能從家庭成員之間得到足夠的幫助和支持,也不能與其他家庭成員有效地溝通情感,比較壓抑,常有失敗感。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父親養(yǎng)育方式中的拒絕否認、過分保護和母親養(yǎng)育方式中的過分干涉、過度保護是軀體化障礙的易感因素。兒童與父母形成的依戀類型也會對兒童產生重要的影響,安全的依戀下,兒童可以感受到愛與被愛;在不安全的依戀下,兒童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愛,可能會表現出更多的軀體不適來尋求關注。
5述情障礙
述情障礙是指患者在情緒體驗的自我感受和言語表達方面存在嚴重缺陷。
述情障礙所暗含的情緒加工與情緒調節(jié)功能受損會導致:
◎ 關注、放大、誤解情緒喚醒,從而導致疑病與軀體化;
◎ 更容易體驗到心理壓力及消極情緒狀態(tài),這可能引發(fā)情感障礙;
◎ 自主神經活動以及神經內分泌反應的增加,這可能導致軀體功能障礙。
6潛意識獲益機制
這種觀點認為軀體癥狀為患者提供兩種獲益,第一種是患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個人和社會煩惱或精神癥狀轉化成了軀體癥狀,當情緒不能正常地從言語或行為方面發(fā)泄時便被潛抑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發(fā)泄和緩解情緒上的沖突,進而表現為軀體化癥狀。第二種是通過呈現患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擔的責任并得到關心和照顧。患者用軀體化癥狀來表達內心不愉快的心情,減輕由某種原因造成的自罪感,并且有可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額外的收益,如關心愛護、經濟補償等。
7認知作用
很多研究發(fā)現敏感或擴大的知覺—認知方式是軀體化障礙的發(fā)病機制。李昌俊等(2009)指出,信息加工過程,包括異常的、放大的知覺風格,對健康與身體功能的強迫性推論,以及傾向于將身體知覺誤解為嚴重生理疾病的信號等都與軀體化障礙有關。常桂花(2013)將軀體化障礙患者的認知特點總結為:選擇性注意;軀體知覺放大;記憶偏向等。此類患者的大腦認知資源減少,注意分配能力降低,可以表現為注意、記憶、思維、邏輯推理等認知功能全面受損,臨床上出現工作記憶、學習功能、處理問題及推理功能損害產生各種軀體癥狀的優(yōu)勢觀念。
軀體化障礙在臨床中存在識別率低、漏診率高、治療率低的特點,患者往往也長期受到折磨。所以,提高軀體化障礙的診斷和鑒別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需要制定嚴格的診斷標準,也需要加強有關衛(wèi)生宣傳,對具有異常人格特征的高危人群進行早期干預,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認知,選擇適當的宣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