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洪芳
【摘要】在中職英語的教學中,文化因素教學與交際能力培養(yǎng)都很重要,它們都是中職英語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掌握這門語言,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具備運用這門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靠語言的存儲與傳播,交際是一種語言能力及其同種或異種文化的交流;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在教學中,根據(jù)教材內容,及時向學生提供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無疑至關重要。多年來,我們中職學校用得最多的教學法就是語法翻譯法。英語的文化教學在中職英語教學中被忽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遠未得到培養(yǎng)。本文就中職英語課堂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進行探討,旨在推動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文化導入
文化與語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之中也蘊含了許多文化背景;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和傳承手段,文化往往可以用語言的形式來表現(xiàn)。語言反映文化,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要理解和學好一門外語必須了解其文化。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說出的英語不僅要語法正確,還要適宜得體。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一、中英文化差異對語言的表達有著重要的影響
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對事物的理解有著很大的差別,就拿中國與英美國家的風俗相比較,東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例如,漢英兩種文化對稱贊的不同應答方式———英美人愉快地接受,而中國人總要“客氣”一番。某美國客人稱贊其中國朋友:“Youareverypretty.”中國朋友按中國人的傳統(tǒng),謙遜地回答“Where,where(哪里,哪里)”。美國客人聽了后一臉迷惑,遲疑地說道“Well,everywhere。”另外,西方人特別不喜歡別人尋問有關年齡、收入等隱私問題,在與之交流中要避免以上話題,否則會引起對方的不滿。
因此,英語教學一定要結合文化教學來進行。一味地把英語視為純語言知識系統(tǒng)的教學,而淡化或忽視語言的意義性教學,長此以往,必將導致學生文化意識的敏感性淡弱,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甚至在具體的交際場合中造成尷尬或令人不快的誤解。
二、中英思維方式不同,語言邏輯順序也不同
中國人思維方式和言語觀傾向于求整體和籠統(tǒng),注重整體和諧。在認識和處理事物時習慣于概括綜合,整體把握。而西方人對待事物習慣分析、邏輯推理和求“精確”的言語觀。
漢語在談論時間地點時通常會由大到小,而英語則是由小到大。漢語說2018年8月15日上午9時30分,英語則為9:30AMAugust152018.若是地點,漢語按國—省—市—區(qū)—路—胡同排列,而英語則相反,先說門牌號碼—路—區(qū)—市—省—國家。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決定語言特點不一樣
語言是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的差異突出地反映在人類語言表達的方式上,它對語言的決定作用在于它從不同角度決定了語言形式的多樣性。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認為,直觀性、形象性是中國人思維的重要特征,這一點可以從漢字直接體現(xiàn)出來。漢字可以“望形生義”,其集意義和音調于一身,是一種三維的表意文字(wordwriting)。相反,英語起源于拉丁文字,屬于一維的表音文字(sound writing),或叫拼音文字,其形象性、直觀性就比漢字遜色得多。表音文字的一大特點就是抽象,這也正反映了西方人的抽象思維能力。
由于漢語直觀、形象,詞形缺乏變化,造句時依靠詞序、詞義和虛詞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義。而英語是一種抽象的形態(tài)語言,在句子表達的形式上,其內部詞語發(fā)生的語音和詞形變化可以體現(xiàn)時態(tài)、語態(tài)、虛擬語氣等語法關系,可以滿足句子大部分的結構和語義信息。
英語的語法構成具有明確的形態(tài)標志。如:名詞復數(shù)加s或es,一般將來時shall/will加動詞原形;過去時態(tài)要用動詞的過去式來表達。而在漢語里只需要加上不同的時間即可,“我明天去北京”,“我昨天去了北京”。由于中西方兩種思維的差異,要理解句子的意義,漢語須從整體上把握,弄清它的內容或語義,而英語則要分析句法結構關系及其形態(tài)。
四、思維方式的差異體現(xiàn)在篇章結構模式
人們通過說話和寫文章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傳遞某種信息,除了要遵循既定的方式外,還受到各自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影響。
西方人說話和寫文章一般習慣于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中國人則委婉、含蓄。英語文章中往往在段首就提出主題或中心思想(subjectorthesis),而且,每段段首大多有一個主題句(topicsentence),然后再按照一條直線展開,來發(fā)展中心思想,最后還會再次提出明確的觀點。
而中國人寫文章時中心思想往往不容易顯露,顯得間接、迂回,有時還不一定有明確的結論,即使是十分有名的學者,也會謙虛地表示“本人學識有限,筆下難免疏漏和不足,希望國內外同行、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西方人或者會想:如此準備不足,為什么還拿出來公開發(fā)表?
綜上所述,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訓練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教師適時適量導入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有助于學生學好和用好英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錢伊琳.淺談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J].新課程學習,2012(09).
[2]盧春媚.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及漢英語言的特點[J].韶關學院學報,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