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旭
最近,一個朋友在微信里告訴我,他偶然得知交往多年的一個朋友對他存有某種誤解,趕緊去解釋,卻不料對方干脆將他從微信好友中刪除了。他剛開始很惱怒,最后終于自我解嘲:事情發(fā)生在春季。按中醫(yī)的見解,春季是上火的季節(jié),肝火過盛便容易發(fā)怒。中醫(yī)稱為“善怒”:“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郁,在志為怒?!备螌儆趧倧?、急躁的臟器,喜歡舒暢,不喜歡抑郁,反應到情緒上,主要表現就是動怒。有鑒于此,他就明白自己不應該報以同樣的憤怒。
我很欽佩這個朋友的豁達。
對別人不滿,卻不說出口,聽任怨恨在心里越積越多,以為不原諒對方,必可讓對方得到教訓,其實這樣的念頭很不明智。一個人懷著一肚子窩囊氣,甚至連覺都睡不好,久而久之,終會發(fā)現自己才是怨恨的最大受害者,被自己恨得半死的那個人可能根本沒有感覺。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fā)現,原諒朋友其實很難。但不管怎樣,對朋友心懷怨恨總是不值得的。心理醫(yī)生認為:記仇就像一根刺,會一直扎在我們的心里,時間特別長,往往還伴隨著憂傷。潛留在心里的怨恨會損壞生活中的許多美好,讓人焦慮不安,備受煎熬。
記起一個唐代僧人的故事。有一次,他出門云游,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他所酷愛的數十盆蘭花。弟子們很聽話,侍弄得極為殷勤。但某夜狂風暴雨大作,次日天亮,因為疏忽而被遺忘在戶外的蘭花一片狼藉,弟子們懊悔不迭。數日后,僧人歸來,弟子們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準備領受責罰,不料僧人反倒寬慰說:“我當初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修身養(yǎng)性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舒適。
(摘自《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