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爸媽
不管是哪一門語言,道理都是相通的。
很多媽媽非常在乎的一個問題是:突然給孩子開口說英語,或者讓他聽英語,他不懂怎么辦?需要翻譯嗎?一句中文,一句英文?
1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孩子是如何學習語言的。
按我們大人的理解,他們是理解了這個單詞,才能說出它的發(fā)音。然而,事實卻是完全相反的。孩子到底是先理解再開口,還是先開口才理解?
我們拋開英語啟蒙,先說母語啟蒙。
就拿飯桌上會用到的詞匯舉例:糖、果醬、胡椒粉……他們天生不懂什么是糖,你可能會教孩子開口說:“面包,來跟媽媽說,面包”,但是應該很少會有人單獨教孩子胡椒粉是什么,怎么說吧?
那么他是怎么學會的呢?
當孩子跟大人同桌吃飯的時候,他聽到媽媽說:“把糖遞給我一下?!?“把胡椒粉遞給我一下?!敝笏麜屑氂^察,看發(fā)生了什么事:他看到爸爸把一些東西給了媽媽,但他不會馬上就明白,“那就是糖、那就是果醬、那就是胡椒粉”。
他觀察到,大人說某些話,導致某些事發(fā)生。
聽得多了,直到有一天,他有了一個預感,糖好像就是那個白色的晶體,果醬應該就是那些黏黏的甜甜的東西,胡椒粉也許就是那些粉末。(這就是大量的語言輸入對孩子的影響)
預感有了之后,他還驗證自己理解的是不是對的。
所以一段時間的累積輸入之后,孩子就會試著輸出,吃飯的時候,他會試著開口:媽媽請把糖給我、請把胡椒粉給我。
寶寶內(nèi)心的的潛臺詞是:“我要叫他們把糖遞給我,觀察他們做了什么,我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什么有趣的事情,我也可能會發(fā)現(xiàn)所有這些東西都叫什么。”
他需要在要求并得到糖很多次之后,才能確定碗里的東西就是每個人說的“糖”。
孩子們在學齡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學會五千個左右的單詞。
2
有的媽媽可能會解釋,孩子學說話的時候,我真的有教他什么是糖哦。
那么辣椒、胡椒、醬油、醋呢?甚至更抽象的“或者、然后、所以……”呢?
我記得很清楚,CC小時候有次因為吃糖跟我談判。
我說如果你非要把這一袋全吃光,那么這一周你一顆都不能再吃了;但如果你每天只吃兩顆,一周里每天你都能再吃。
CC給自己找臺階,跟我狡辯,說:“我今天吃2個,明天我會吃1顆,或者明天我會吃3顆?!?/p>
我第一次注意到她說了“或者”,真的驚訝得不得了。她是怎么明白“或者”這個單詞的?我確認沒人教,也沒人解釋這個詞。
也許是在我一次次給的兩個選擇里,她明白了,每次媽媽用“或者”,就有兩個并列選擇。我相信沒人會一一給孩子解釋每個詞,但是他們還是全都知道了,而且理解得非常精準。
3
孩子不是先理解了一個詞,才會開口說它,而是大量地聽、總結(jié),然后開口檢驗,最后證實,它確實是什么。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語言啟蒙里,我們從不在意寶寶開口說話的早晚,但是一定要保證給他足夠的輸入,持續(xù)并準確地幫助孩子累積語言認知。
孩子是怎么在日常生活中習得漢語的,他就能怎么同樣在日常生活中習得英語。如果你給孩子做英文啟蒙,一句中文一句英文,那叫教,那叫填鴨式教學。
堅持一種語言,保持大量輸入,那才叫“語言”。
4
孩子聽不懂怎么辦?
太正常了,如果不是出生就開始給雙語輸入,你突然開口說英語,娃一定覺得你的腦子是不是被外星人入侵了。
相信很多半路突然開始英文啟蒙的,你跟娃講英語,他看你的表情,一定是一言難盡的。別怕,記住這個語言學習模式。
開始寶寶可能不懂,但是沒關(guān)系,堅持說,慢慢就會明白。
當給寶寶刷牙時,你不需要說,“我們現(xiàn)在來刷牙了哦,Brush your teeth.”
直接省略掉中文翻譯,跟他說“Brush your teeth”,然后把牙刷放進他嘴巴里,他也許還是一頭霧水。
下次還是直接拿出牙刷,說“Brush your teeth”,堅持3天,他就會從你的動作和行為中知道Brush your teeth的意思。
只要你的日常輸入足夠,也不用擔心開口輸出問題,就像漢語啟蒙,聽得多了,開口只是水到渠成之事。
5
3歲以前,除了體能訓練之外,建立語言系統(tǒng)是最重要的早教啟蒙之一。
語言學習是不需要畫蛇添足的,看似簡單的“翻譯”反而讓寶寶更混亂,學起來更累。
看到圓圓的紅色水果,當他想用英語表達時,他要先在腦海里調(diào)出中文“蘋果”,然后繼續(xù)調(diào)動大腦,翻譯蘋果的英文“apple”,而不能自動的想說中文時就說“蘋果”。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去意會和學習,遠比給他翻譯來的更容易、更快!別小看孩子,雖然可能不說不道,但人家精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