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呂好
近期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此次修憲備受矚目的一個變化是,在有關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設置的條款中,將原來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事實上,這一更名也是本次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一部分,更是為踐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所做的必要準備。由此,合憲性審查的制度化將得以開啟,并有望加速。
合憲性審查制度是法治國家最重要的根基。憲法的權威,必須依靠合憲性審查才能真正建立起來。當憲法所規(guī)范和約束的權力、機構違反憲法時,尤其是立法權力違憲、法律法規(guī)違憲時,應當有一個有效的機制糾正違憲行為,維護憲法的最高地位,正是合憲性審查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合憲性審查權的一大關鍵是,這一權力究竟由誰行使?此種審查權既是憲法規(guī)范下的一種權力,需要受到憲法約束,行使該權力的主體本身又作為一個審查機構而存在,應當具有比其他機構更高的權威和更深厚的內在正義性。此外,該機制的建立還要考慮到政治體制、法治發(fā)展、歷史和現實條件等,其有效運作殊為不易。
從以往的實踐看,盡管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備案審查工作已取得了巨大進展,但嚴格意義上的合憲性審查并未有效展開,因而難以從實踐中進行制度分析。根據現行憲法規(guī)范及憲法原理,審查權應當屬于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合憲性審查方面,規(guī)范條款和實踐過程嚴重脫節(jié),成為困擾中國憲法制度實施、影響憲法權威地位的癥結。
具體立法的欠缺,是審查實踐不能展開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背后實際是觀念和理念的分歧所致。另一方面原因是具體的審查機構沒有得到設置,因而影響到如何具體規(guī)定審查的對象、方式、程序等等,而這是合憲性審查制度的主要內容。正是從這個意義而言,以憲法修正案形式設立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意味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jiān)督憲法實施的權力得以進一步明確,也標志著合憲性審查將得到具體構建和實踐。
此次被更名和替代的法律委員會,是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之一,原先的主要職責是審議法律草案。但缺乏對合憲性審查的具體職權和程序的運用。隨著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的設置,以及合憲性審查職權的具體建構,合憲性審查權及其審查程序的制度化運行將會得到較好的推進,從而更為有效地落實憲法監(jiān)督。
我國的合憲性審查是立法式審查監(jiān)督模式,是擁有最高立法權的機關對一切違憲權力進行審查,其運行過程必然與許多國家的司法式審查監(jiān)督存在很大區(qū)別。全國人大下設的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也不同于名稱相似的法國的憲法委員會,后者主要是作為一個司法機構獨立行使審查權?;谏鲜霰尘?,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具體承擔何種職責,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合憲性審查的實際內容和效果。從目前的制度設計看,合憲性審查的范圍將擴大到法律,即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作出的決定都屬于合憲性審查范圍,真正實現合憲性審查的全覆蓋。這與以往備案審查的范圍相比,是歷史性的進步。
要有效解決法律規(guī)范內部沖突以及法律法規(guī)違憲現象,高效運行合憲性審查機制,必須在審查職權和審查程序兩者之間找到良好的結合點。從以往的實踐看,作為合法性審查的備案審查制度確立后,初期曾進展緩慢,原因就在于審查機構主動審查能力不足、備而不審情況突出,而基于當事人申請的被動審查在程序的有效性上也存在明顯缺陷。但在審查機構強化備案審查權的行使。同時開放申請審查程序后,備案審查制度的運行及其效果開始呈現極大的改觀。
相比于合法性審查,合憲性審查的范圍更加寬泛、標準更高、社會影響程度也更大。而相比于合法性審查工作機構,新組建的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更需要強化主動審查的能力,強化申請審查的程序性。如此,才能推動合憲性審查進入常規(guī)的制度化運行的軌道,以回應法治社會建設的根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