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凡
晏嬰,字仲,尊稱晏子,春秋后期齊國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其思想、言行、事跡主要記載于《晏子春秋》中。晏嬰認(rèn)為,“廉者,政之本也”。把“廉”當(dāng)作為政的根本、政治的根本,從而形成了“廉政”一詞。
廉之謂公正。史載,齊景公有一次問晏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意思是:要想做到政治廉潔而長久運行,他的行為應(yīng)該和什么相似?晏嬰回答:“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大意為:廉政要像水一樣清。清清的水很美,如果它渾濁了,則不會有好的前程,就會把它經(jīng)過的地方都污染了;如果它是清清的,那么在它所經(jīng)過的地方,會把一切污濁的東西都清除掉。這是我國歷史上對“廉政”一詞最早的理解。
在《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中,晏嬰進(jìn)一步提出:“廉者,政之本也;讓者,德之主也。廉之謂公正,讓之謂保德,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怨利生孽,維義可以為長存。且分爭者不勝其禍,辭讓者不失其福?!币馑紴椋疂?,是為政的根本;謙讓,是美德的主體。廉潔也是公正,謙讓是一種美德。凡是血氣方剛的人,都有爭勝之心,蓄積財貨就會生出災(zāi)害,只有正義才可以長久保存自己。喜歡紛爭的人,他的災(zāi)禍就會不斷,謙讓的人才不會失去福分。
潔身守道。晏嬰不僅提出“廉政”的概念,倡導(dǎo)以“廉”治國,還是“廉政”與“廉潔”的實踐者。晏嬰提出:“故圣人伏匿隱處,不干長上,潔身守道,不與世陷乎邪,是以卑而不失義,瘁而不失廉?!贝笠馐牵焊呱械娜穗[居,不去為某種(個人)目的去求見君上,潔身以守道,不與世人一同陷于邪惡,所以地位卑微卻不失道義,生活困苦卻不失廉潔。據(jù)記載,晏嬰為相三年,齊國政治安定,百姓富足,而晏嬰仍然過著樸素的生活。平時,他吃的是普通糙米,很少吃肉食。齊景公聽說后親自去他家查看,當(dāng)他看到晏嬰的飯食時說:“先生的家境如此貧窮,我先前卻不知道,這都是寡人的過錯?!钡诙?,齊景公派人給晏嬰送去錢和一件很昂貴的狐皮袍子。往返三次,都被晏嬰拒絕了。晏嬰向齊景公解釋道:“您平日給我的賞賜,足夠我一家老小吃穿了,并且還有多余的財物幫助親戚朋友。您要再賞給我大批的錢物,我收下并拿去救濟(jì)百姓,那是拿您的賞賜為我自己買好名聲,廉潔的臣子是不能如此行事的;如果我把您賞賜給我的錢物藏起來,就成了不仁不義的人,明智的臣子也不會做這種愚蠢之事的。因此,我無論如何不敢再接受您的賞賜了?!饼R景公見晏嬰再三拒絕,只好作罷。
不持利以傷廉。“不茍合以隱衷,可謂不失志;不持利以傷廉,可謂不失行?!币鉃椋翰黄埡蟻黼[蔽忠誠,可稱為不失忠;不貪求私利而妨礙廉潔,可稱為不失行。晏嬰把“行廉而不為茍得”作為一種高尚品德的內(nèi)涵而固化。
史書記載,晏嬰晚年退休,請求齊景公把自己為相的食邑俸祿交還給國家,齊景公不答應(yīng)。晏嬰說:“我聽說古代侍奉君主的人,都是權(quán)衡自己的道德然后決定俸祿的。道德淳厚就接受俸祿,道德微薄就歸還俸祿。這樣做,一方面是彰明了君主的聲譽,同時也是為了促進(jìn)所有官員廉潔?,F(xiàn)在,我年老體衰,不能像壯年時那樣為國家效力了,卻仍然享受原來為相時豐厚的待遇,這就是在掩蓋君主的賢明,而縱容下邊的官員貪婪??!”最后,晏嬰堅持交出了食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