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弈帆
昔日,北方的松嫩平原,松嫩兩江縱貫?zāi)媳?,橫貫東西。適逢汛期,兩江洪水不受人拘,不服天管,咆哮嘶鳴,肆意發(fā)威,在把松嫩大地沖擊成一塊塊大草原的同時,也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草原濕地。那時的江河湖泊,魚蝦滿堂,數(shù)不勝數(shù),“三花五羅七十二雜魚”比比皆是。于是魚類就成了早期漢民和少數(shù)各民族共同的主食,打魚也就成了人們獲取生活資源的主要勞動。
松嫩兩江魚類多
據(jù)悉,昔日老北方人們捕魚的工具種類繁多,有水中張網(wǎng)的,也有岸邊垂釣的。至于用哪種工具捕魚,那完全是漁民們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魚的種類大小和捕魚人習(xí)慣決定的。而在諸多的漁具中,有一種“卡(qia)子釣”尤其使我感興趣。
那還是在上個世紀(jì)的六十年代,我在肇源碼頭接收水運物資,每天黃昏都能看到嫩江灣滿載而歸大小捕魚的船只。那時松嫩兩江魚的種類繁多,最具特色的美食當(dāng)屬江水燉江魚,好吃得讓人吃了上頓想下頓,以至于多少年后我還念念不忘。
記得有一次,我所在的單位領(lǐng)導(dǎo)來碼頭慰問一線工人。出于對領(lǐng)導(dǎo)的感激,我們幾個決定弄幾尾重達十斤左右的金色大鯉魚做涼拌生魚和“一魚三吃”來招待領(lǐng)導(dǎo)。于是我們便搭乘一輛狗子車來到了肇源八家河漁場。和漁工說明來意后,漁工很爽快地就答應(yīng)了我們的要求。獲得漁工的允許,我們幾個和漁工同時上船去江里看捕魚。本來在江邊生活過的我們對張網(wǎng)捕魚都不陌生,可今天那位瘦小的漁工竟然不帶任何漁具,反而還胸有成竹地告訴我們,今天準(zhǔn)能吃到新鮮的金色大鯉魚。船行過程中,我突然發(fā)現(xiàn)附近的江面有些異常,船工也不由得興奮和緊張起來。此時我才注意到船工不知什么時候手里竟還拉著一條網(wǎng)線。伴隨船兒徐徐前行,一條足有十斤多的赤色大鯉魚竟被網(wǎng)線慢慢地拉出了水面。頃刻間水花四濺,鯉魚在不停地掙扎。小船工不敢怠慢,順手抄起一把抄撈子把鯉魚裝進了抄撈子里后,雙手同時用力,翻滾的鯉魚就這樣子被魚工拖出水面放在船艙里去自我“消遣”了。有趣的是船工并沒有從魚的嘴里摘取金屬魚鉤一類的東西,而是很隨便地就從魚嘴里掏出了一根“U”型卡棍。我大惑不解,驚問其詳,方知這種“U”型卡棍其實就是卡鉤,這種垂釣的俗稱叫“卡子釣”。它是老嫩江人最常用的一種傳統(tǒng)的捕魚工具。只不過是后來伴隨人們的濫捕濫殺,松嫩兩江里的魚類幾乎絕種,“卡子釣”才離人們漸行漸遠,成了老漁工們永遠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魚兒按嘴大小“對號入座”
那么“卡子”究竟是什么呢?它其實是有著和魚鉤一樣性能的釣具。所以我才把它稱為“卡鉤”。其樣子倒是與魚鉤沒有半點兒相干??僧?dāng)漁人們把一條拴著卡子的長長釣繩撒入江中時,水中各種魚兒就會根據(jù)自己嘴巴的大小“對號入座”,也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因為魚小了,“卡子”吞不進,魚大了“卡子”雖被吞進但由于“卡子”太小很輕易地就能被大魚吐出,白搭魚食不說還容易把網(wǎng)線搞亂套。至于那些對號入座的大魚,估計一旦咬鉤被卡住,閉不攏的魚嘴被大大地撐開后,也是很難脫逃的。
那究竟什么是“卡鉤”呢?它其實是一種最簡單不過的捕魚工具。不但簡單易做,也好用。所謂“卡子”,其實是用細竹枝削成的小簽子,兩頭尖尖,一面帶青皮,大小長度約為火柴棒的一半左右。如果有人見過用竹枝扎成的大掃帚,其頭上的枝丫就是削卡子的原材料了。光有卡棍也不行,還要有蘆筒。它取材于蘆葦。選擇那些粗細和圓珠筆芯差不多的初長成的蘆竿,剝掉葉子,或用煙熏火燎,或用沸水燙,然后扎成把,陰干備用。經(jīng)過這些工序的蘆筒,有一個很好的特性:干的時候很有韌性,一旦泡濕了卻是一碰就破裂。用時,剪成半粒米長的小段,這就是蘆筒。接著將竹棍彎成 U 字形,然后用蘆筒套在頭上,有點像扣上的別針。彎成這種形狀的卡鉤如同繃緊的弓。下邊則是一?;蛘艋蛑蟮男←溋?、玉米粒、一條鮮活的小魚、小蝦什么的插在蘆筒里做誘餌。要制作一盤“卡子釣”,事先得去市場買一千米左右的長的網(wǎng)繩子。網(wǎng)繩一般是白色,為了防止網(wǎng)繩在水里過分顯眼嚇跑魚兒,要用豬血把網(wǎng)繩染成褐色。此外還得買些細網(wǎng)線,剪成20厘米左右一根,一頭系在網(wǎng)繩上,一頭拴牢“卡子釣”的中心,注意不能一邊長一邊短。每隔一米左右系一個,一盤卡子一般有一千口釣。
一切工作都就緒后,就把細網(wǎng)線和長長的網(wǎng)繩并連在一起擺在竹簍中。到傍晚時分,一個蕩槳,另一個則配合默契地把卡子一段段松弛地放進水里。放釣有時還會把一些發(fā)過芽的玉米、麥子或稻谷等灑入水中,目的是吸引魚兒沿途找食,直至最后咬鉤。放“卡子釣”前,要把繩子綁在一根插在水中的竹竿子上,作為第二天開始收線的標(biāo)記。晚上是漁民捕魚的最佳時間,所以一般都是在日落前將“卡子釣”撒完。人們把這么一個三件套全部放在水中后,讓其隨波蕩漾,漁家人就可以“守株待兔”,坐等收魚了。
一般說來,卡子大小,都是由竹簽兒長度決定的,制作時由漁人來定奪。平平常常要一二寸,最大不過三。它之所以能釣得魚來,那都是魚餌的功勞,演出的都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悲劇。魚餌有香味,在水中覓食的魚兒一旦路過這里,就會被魚餌芳香誘惑趕過來尋找美味。一旦循著餌香找到魚餌子后,就會迫不及待地趕過來咬鉤。吃得津津有味時,卡子在彈力的作用下,泡得發(fā)軟的蘆筒在魚嘴里突然破裂,一寸長的小竹簽立即彈直,牢牢地扎進貪吃魚的嘴里卡住魚喉或魚的鰓中,將魚死死卡住,魚一旦中招就很難脫身了。我估計“卡子釣”大約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吧。
有關(guān)“卡子釣”的故事
漁工們也果然是辛苦,第二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摸黑找到標(biāo)記,然后坐在緩緩行進中的船上,兩手交替把繩子輕扯進面前的竹簍里,順手把魚兒也捋進了船艙。其實用“卡子釣”釣?zāi)姆N魚,完全是根據(jù)卡棍大小和魚餌決定的。比如玉米和麥粒就只能釣鯉魚和草魚等,魚蝦做誘餌才能釣到鯰魚和鰲花一類的肉食魚類。這雖然都是常例,但有時也有意外情況發(fā)生。漁工就給我們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那是幾天前,他們用“卡子釣”釣鯽魚。昔日,松嫩兩江雖然鯽魚很多,但重量超一斤的卻不多,二斤以上的更是少見。聽漁工說,他們每天捕魚多少很大成分是取決于人的運氣。那天早晨他們?nèi)ナ站W(wǎng)線,長長的網(wǎng)線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鯽魚,受到人們收線的驚嚇,都不停地在水里掙扎。正在收線的魚工突然發(fā)現(xiàn)手里的網(wǎng)線被一種巨大的拉力牽引,瞬間就被拉入水里好幾十米。釣到“個子魚”了!漁工立即興奮起來。原來是幾個個頭較大的鯽魚在水中掙扎泛起的水花驚動了一條過路的大個子懷頭魚,大約是饑餓難耐的它發(fā)現(xiàn)水中有了可口的食物后,就急不可耐冒冒失失地一口就把那條碩大的鯽魚吞進到了肚子里。饑餓的問題是解決了,可“卡子釣”卻被他吞到了肚子里再也無法掙脫。那條鯽魚頃刻間便在這個世界消失,但同時也留下了一尾在水里掙扎的大個子懷頭魚。魚在水里的力氣實在是大的嚇人,漁工此時只能順勁不緊不慢地拉動手中的釣線,既不能用力過猛把網(wǎng)線拉斷或是把卡鉤從魚的嘴里拉出來,也還需提防大魚一旦發(fā)威把船兒掀翻;同時也不能輕易松手,防止因大魚肆無忌憚的掙扎導(dǎo)致其順勢掙脫跑掉。魚帶著卡線拼命地在水中跑,人也只好卯足勁劃動漁船,拼命跟魚賽跑才能逐漸縮短船與魚之間的距離。這種耗時費力的力氣活其實也是在考驗漁工捕魚和拿船(劃船)的技巧、體力和耐心。就這樣,漁工和他的媳婦、妹妹在水中與這條大魚足足折騰了兩三個鐘點,大魚被累得疲憊不堪行動遲緩,漁船終于慢慢靠近了大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漁工接過媳婦遞過來的一把重磅錘子,向大魚的頭部連擊數(shù)下,大魚被砸昏后肚皮朝上泛白。三個人用足力氣才把大魚拖上漁船,在拖拉到一半時,大魚把船都壓歪了。回到家一過磅,你猜有多重,呵呵!足足三十多斤呢!這種卡子卡住小魚,小魚卡住大魚和野鴨子的事情在松嫩兩江時有發(fā)生,它帶給人們的都是意想不到的收獲和驚喜。
漁工還告訴我們,“卡子釣”要掌握好幾個關(guān)鍵點。首先是防止線亂:那么長的線,稍有不慎,便會變得雜亂無章再也抖不開而作廢;穿麥子時,要不急不躁,耐心細致;麥子不能煮大勁,否則,經(jīng)受不住卡子的張力,在蘆筒里不但會開花,而且很容易擾亂卡線而前功盡棄。其次是控制劃船:有時候船在水中不大聽人使喚,而下“卡子釣”時,小船還必須勻速前行。沒有劃船經(jīng)驗和多年功力的人是很難掌握技巧的。第三是起魚:卡住魚時,魚不會束手就擒,人也不能用卡線把魚強硬地提出水面。如果那樣,卡子的彈力經(jīng)受不住魚的重力,魚在半空中就可能脫鉤逃走。當(dāng)然,掌握了決竅,人魚相斗的過程其實也是充滿了樂趣和喜悅的過程。
只可惜自那次離開八家河后,我再沒有見過“卡子釣”。其主要原因,一是人們野蠻捕撈,伴隨捕魚工具的日益“現(xiàn)代化”,人們對魚兒的捕殺越來越野蠻。二是大肆開墾江灘地,使所有江灣都失去了原有的顏色與風(fēng)采,昔日的灘涂變成了水田和大田。在江岸水草陸續(xù)絕跡的同時,伴隨大量農(nóng)藥的使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也都不復(fù)存在。魚兒沒有了食物,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空間。三是兩江沿岸大量生活和工業(yè)廢水的排放,昔日的兩江清水曾一度變成了污水甚至是臭水,估計在此惡劣的環(huán)境里,你就是擺上一桌豐盛的美餐,估計魚兒們也不會舍命來此赴宴。所以魚兒最倒霉的時候也同時是這里人們生活最貧困的時節(jié)。據(jù)說最近兩江的水質(zhì)已經(jīng)明顯好轉(zhuǎn)。但要恢復(fù)原生態(tài)還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