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旺
3月5日,人民大會堂前,成都電視臺的記者戴著熊貓形狀的帽子
每年兩會都是媒體記者最拼的時刻。
在“見報又見人、見字又聽音”的全媒體時代,一支筆和一個采訪本,已不能滿足人們多方位的信息需求。
今年兩會上,不少女記者的行李中都多了一雙高跟鞋?!靶蜗蠛苤匾??!庇杏浾呷绱吮硎?。
穿梭在會場之間,女記者們不僅能略施粉黛,借著人形梯在鏡頭前播報會議進程,也能不顧形象地趴在地板上研讀會議內(nèi)容。
在需要緊急發(fā)稿的時刻,她們盤腿一坐,在地板上就著一個筆記本電腦快速成稿。疲憊襲來時,她們就近找一堵墻倚靠著,沉沉睡去。
為了更全面、更精準(zhǔn)、更真實、更有效地捕捉每一個重要時刻或有趣花絮,記者們的裝備也在不斷升級。
“防手抖”的穩(wěn)定器:說說話、眨眨眼就能拍照的智能眼鏡:360度多視角記錄的全景相機:如同“鋼鐵俠”一般的直播設(shè)備……都讓媒體的報道速度和質(zhì)量,有了顯著提高。
對于記者劉少華來說,印象深刻的兩會記憶,是第一次在“部長通道”進行提問。他只用了21秒的時間,一口氣說出自家媒體矩陣中所有的媒體名字,再把準(zhǔn)備的問題嚴(yán)謹(jǐn)?shù)乇硎銮宄?,發(fā)揮得比自己想象的要好。
他的這段采訪視頻被人民日報旗下的自媒體平臺轉(zhuǎn)發(fā)后,收獲了“10萬+”的點擊量??粗W(wǎng)友們紛紛留言,評論他的衣著和提問方式,他感慨說:“這又是一個沒白早起的日子?!?/p>
為見證中國政治進程的每一個細(xì)節(jié),眾多中外記者都要在6點左右就要起床。在春寒料峭的北京清晨,記者們一大早就在人民大會堂前排起長隊,只為開場后能占到更好的采訪位置。
除此之外,為了采集到更好的素材,他們還要在人民大會堂、代表團駐地、辦公室之間來回奔波忙碌,有時甚至采訪到深夜。
參與兩會報道,在每一個記者眼里,都是頗具儀式感的體驗。站在遠(yuǎn)處,徜徉其中,都是不同的兩會印象。
“一花一葉一世界,眾生都有干面相?!比嗣袢請蠛M獍嬗浾弑R澤華說,“兩會無疑給記者提供了這樣一個珍貴的時機,我們也要將這種珍貴傳遞給讀者,方不負(fù)新時代媒體人的使命?!?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5/17/qkimagesbktxbktx201805bktx20180513-2-l.jpg"/>
3月6日,“兩會”現(xiàn)場,為爭取提問機會,記者們高高舉起了手
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fā)布會上,南都記者程姝雯獲得了第一個提問機會。今年已是她連續(xù)第8年跑全國“兩會”
3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新任行長易鋼接受媒體記者采訪
在春寒料峭的3月北京,記者們一大早就在人民大會堂前排起長隊
3月5日,“兩會”上的外媒記者
3月5日,女記者在人民大會堂外的廣場上進行報道。上午9點,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