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陳柯芯 翟錦
午后的國家圖書館里散落著低頭看書的讀者,一如往常地安靜。2017年10月的這天,笑聲從館內的一個角落傳出。兩位穿著小禮服裙的女士踩著一腳蹬,手里各拿一雙細跟高跟鞋,鞋跟對著鞋跟拼出心形,隨后又將鞋跟朝向對方,做出拼殺的狠表情。這是生物學家顏寧和蓋茨基金會中國負責人李一諾在接受《人物》封面拍攝間隙里最肆意開懷的瞬間。她們從1996年在清華大學生物系同班起就是閨蜜,如今兩人站在40歲門檻上,少有機會相聚,但一見面就愛互相調侃,“我們在一塊就是嘻嘻哈哈慣了?!?/p>
“別玩了!”圖片編輯在一旁喊停,并且形容她倆就像上學時被刻意安排在教室講臺左右座位的調皮學生。結束拍攝時,顏寧女士笑嘻嘻地問圖片編輯,“我表現(xiàn)挺好的吧?”她自稱天生無厘頭,“隨心所欲的無厘頭是一種特權?!?/p>
這種隨心所欲在顏寧的事業(yè)選擇上同樣顯著。2017年4月,顏寧做出了讓許多人大跌眼鏡的決定——離開待了10年的清華大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雪莉·蒂爾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建校200多年來的首位女校長,這樣的頭銜在美國教授序列里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
在此之前,她的聲名早已超出科學界而被公眾所熟知。她未滿30歲即從普林斯頓博士畢業(yè)回到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此后,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矚目——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fā)表了19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她還與時任環(huán)保部部長、現(xiàn)任北京市市長的陳吉寧,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葉玉如,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等在2016年被《自然》評為10位“中國科學之星”。
顏寧出走普林斯頓的消息迅速在國內引起轟動,“負氣出走”“人才流失還是人才流動”等等眾說紛紜,科學家的一次個人職業(yè)選擇甚至被放大為中美科研發(fā)展水平的對比。
“我就特別欣賞顏寧這種沒有被任何外界給框住的狀態(tài)。”被顏寧稱為“女神”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楊薇在接受《人物》采訪時給出這樣的評價,“顏寧在國內的話,會一直成功下去,而且會越做越大,位置坐得越高,影響力越大。她去普林斯頓就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也是全新的挑戰(zhàn)。”
在清華大學的顏寧辦公室里,辦公桌一角堆著6碗方便面。顏寧坐在粉色辦公椅上,再次被問及這個她回答了“一千遍”的問題,語氣有些無奈,“這兩個其實都是我的母校,真的,我都好喜歡,這件事情我從來沒有撒過謊,就是我如果現(xiàn)在是在普林斯頓,清華給我offer,我也會回來,一樣的。但是,我已經(jīng)在清華從教10年了我知道在清華做教授是什么體驗,現(xiàn)在我很想知道如果我去普林斯頓會是什么感覺。生命如此短暫,要努力去擴展生命的寬度,多去經(jīng)歷和體驗?!?/p>
在顏寧的第一位研究生李碩眼里,顏寧非常有個性?!八龖撍闶窃诳茖W家里面最不像科學家的科學家了吧。在我們想象中,科學家可能外出的話會打扮得很嚴肅,會有這種不怒自威的感覺,但顏老師完全沒有。她出門的時候可能就是一件T恤,一條運動褲,在辦公室或實驗室,如果不出去的話可能就會踩個人字拖,上課的時候就會換—雙運動鞋?!?/p>
最開始幾年,與學生年齡相差不到10歲的顏寧總是和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一起在實驗室里比賽點晶體一把蛋白液體用移液槍滴到蓋玻片上,點成圓液滴,一共要點192下一顏寧“像賭王發(fā)牌”一樣鋪好玻片,槍頭“啪啪啪”越點越快。把學生做不好的實驗做出來了,她會到學生面前曬成果,“你看,姐姐我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做出了你們3天的工作,我覺得你們真的還沒有出師啊。”她也會和學生一起看電影、玩殺人游戲、唱K,“在KTV里很放松,你一開門,不會,哦,這是老板,不會的,就是一群學生在玩?!崩畲T說。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俞立是顏寧的好朋友,兩人常常抬杠。在他看來,顏寧不僅有“孩子氣”的一面,還有“特別rude、毫不留情”的一面。有時兩人在電話里大吵起來,顏寧會“啪”把電話掛了但沒過兩天又能和好。在一次去滑雪的路上,顏寧直接批評俞立當時的研究目標“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一直做這個,我肯定看不起你的science?!蹦谴螌υ捵層崃⒉惶吲d,但他了解顏寧的出發(fā)點,“話很難聽,很刺人,但是that is fact,她就在逼著我想,我真正研究的是什么東西?!?/p>
一位已經(jīng)退休的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領導曾說,“顏寧這個人非常非常的直,她不會因為你是大專家,在指出你漏洞的時候就很委婉,也會非常直接指出來……她在科學問題上對誰都會這樣?!?/p>
“有些人會覺得有點手足無措,因為顏寧當著面可能就把一個比較潛在令人難堪的事情說出來。”清華大學醫(yī)學院教授祁海也是顏寧、俞立的好朋友,他說,“但是在朋友之間或者是大家開玩笑的時候就說,哎呀,反正這是顏寧嘛?!?/p>
顏寧沒把陌生人的評價太放在心上,“我可能是骨子里比較瀟灑的那種(人)……我小時候還挺在意周圍人的評價,但慢慢意識到,沒有人會把不是那么親近的人特別放在心上……我就覺得當你比較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時,你就沒必要去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p>
在祁??磥?,極有個性的顏寧代表了一類科學家的氣質,“她在一定意義上說代表了一種中國的科學家可能過去尤其沒有的多樣性,因為有她,那么這一群人就變得更豐富了……相當于你看出去有一片風景,然后這里頭它總得有它那個亮點,那顏寧肯定是這么多在我周圍的科學家里頭一個亮點了.她就會讓你周圍的生活變得很有意思。我覺得這世界上有這樣的人挺有意思?!?h3>it woold be a shame
2016年5月2日,一篇發(fā)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一生物技術》的論文引發(fā)了國內學術界和媒體圈的爆炸性關注。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韓春雨來自設備、經(jīng)費和科研人員都十分有限的河北科技大學,但他報告的這一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可媲美由美國科學家掌握的有“基因魔剪”之稱的CRISPR技術,被國內部分媒體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在論文剛發(fā)表的兩個月里,平均每天就有66篇相關的中文新聞報道產(chǎn)生——有人將韓春雨與同樣沒有海外留學背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做類比,“在這樣草根的地方做出了大科研,這其實才是中國特色?!?/p>
當幾乎整個國家都沉浸在為擁有這樣勵志的本土科學家而生發(fā)的激動情緒之中,論文發(fā)表17天后,顏寧發(fā)了一條微博——“這個研究如果所有數(shù)據(jù)solid,前景巨大,好極了”。但她同時寫道,“不屬于創(chuàng)新型研究,是跟風型,沒必要神話,原創(chuàng)在2014年”——成為這一熱潮中第一個公開表示對韓春雨的研究成果持觀望態(tài)度的科學家。
這樣的言論讓顏寧在當時一邊倒的輿論中飽受攻擊。“如何看待顏寧對韓春雨研究成果的評價?”曾一度是知乎生物板塊的熱門問題。不少網(wǎng)友認為顏寧故意詆毀韓春雨,做不出真正的創(chuàng)新型研究而“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甚至有人還上升到人身攻擊。一位網(wǎng)友在顏寧的微博下留言:“就樓主的身份而言,這么說話無論內心真實想法如何,都會被認為在酸老韓。因為樓主你要意識到現(xiàn)在在大家眼中早就不是青年科學家的代表了,而是有名氣的大牛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那條留言準確地指出了—點,此時38歲的顏寧雖然年輕,但成就斐然。從_年前開始,她陸續(xù)收到了好幾所國外知名大學的聘請,其中不僅有讓她當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等條件極好的offer,還包括顏寧最后答應的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一職。而這些邀約恰恰讓她感到自己的角色正在發(fā)生轉變,“當時我就把我自己的位置放得不太一樣了'我在心里面就已經(jīng)覺得我可能比較senior了,突然間覺得我不再把自己當小孩一樣,只是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我覺得我有些時候是需要有些責任的?!?/p>
干脆直接地發(fā)聲是顏寧一貫的作風。從2015年起,她開始在多個公開場合里為女性科學家發(fā)聲,參加女性科學家論壇,舉辦學術論壇時會特別邀請優(yōu)秀的女性科學家。在一次學院面試博士生的現(xiàn)場,一位男老師提問一位女生將來如何平衡家庭和科研,顏寧當即打斷了談話,指出這是一個有性別歧視的問題,同時質問那位男同事“為何面試一整天都沒問過男生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她在博客上寫道,“女性憑什么既要做賢妻良母,又要做先進工作者?社會不能既鼓勵女孩子們自尊自強自立,又要求她們兩手都要抓,給她們比男性更多的家庭負擔,這對女性不公平!”
2016年明,在錄制央視節(jié)目《開講啦》時,顏寧又一次為女性科學家發(fā)聲,希望女孩子們勇敢地遵從自己的內心做出自己的職業(yè)選擇,而不是屈從于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節(jié)目播出后,顏寧的微博粉絲數(shù)從幾千—下漲到如今的幾十萬,原本把發(fā)微博當做“休閑放松的顏寧不得不審滇地發(fā)言。顏寧承認,自己站出來為女科學家發(fā)聲需要勇氣,“因為這意昧著你自己的一些私人空間被侵占,這實際上是某種程度的犧牲?!?/p>
同年6月,顏寧受邀成為權威科學類微信公號“賽先生”的輪值主編之一。在輪值期間,她推出了“女科學家去哪兒了”專欄,為大眾介紹一批優(yōu)秀的女科學家。
在2月小年這一天下午,《人物》記者再一次見到顏寧。她穿著藍色帽衫、淺藍色牛仔褲,還有那雙在拍攝間隙也穿過的藍色一腳蹬。早上她剛從澳大利亞飛回北京,行李箱直接被拉到位于清華大學醫(yī)學科學樓的辦公室里。從上午11點起,顏寧在會議室里和實驗室成員開會開到下午3點,中途叫了外賣和大家一塊在會議桌上邊吃邊聊。原本以為早該筋疲力盡的顏寧在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采訪里依然表現(xiàn)得精神頭十足,甚至語調還變得越來越歡快起來。
“顏老師仍然是一個少女的感覺?!痹陬亴帉嶒炇掖?年的潘孝敬說,顏寧走路向來都是哼著歌的,這么多年來唯一的變化只是“歌曲不一樣了”?!叭绻愠粤艘粋€什么好吃的東西推薦給她,她吃了也覺得好吃的話,就會很開心,什么肉夾饃就這種東西,就可以把她的幸福感,感覺像瞬間提升了一樣?!?/p>
李一諾和顏寧相識22年,她感到顏寧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簡單純粹的小女孩形象?!斑@也是她可愛的地方,我覺得她一直是一個內在很光明的人,她不大受外界這些東西的干擾,她一直是有一套自己的東西……她很pure啊,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我覺得這也是她制勝的這個法寶吧,她其實一直是相對比較清靈靈的這么一個人?!?/p>
“她這種天真吧,天真是一種生產(chǎn)力,有這種天真是挺了不起的?!崩钜恢Z想起學者劉瑜說過的一句話,“大學的作用就應該讓人回歸天真。講得挺對的,我覺得就是現(xiàn)在咱們大家都太實用了是吧?咱們都烏煙瘴氣的,就是其實這種天真是挺難得?!?/p>
在這次采訪中途,顏寧接到了來自父親的電話。電話的另一頭,父親催她早點回家吃小年夜飯,顏寧用山東方言柔軟地回應著。“我可愛撒嬌了,但那是對我爸媽撒嬌”——在一場女性科學家論壇上,顏寧這樣回答一位男生所提的“女科學家會不會像一般的女生那樣撒嬌”的問題。
毫無疑問,能讓顏寧在40歲依然保持天真和少女感,貢獻最大的便是她的父母。顏寧已經(jīng)畢業(yè)的博士生郝琦說,“他們不強迫顏老師結婚,顏老師生活上的事兒統(tǒng)統(tǒng)都不用想,比如說有很多生活上浪費的事兒——做飯啊,這個很典型的吧?或者是人情之類的,父母都能幫她搞定。所以顏老師想放多長時間在工作上就放多長時間,就不受世俗的干擾?!?/p>
在李碩的描述中,顏寧與父親的個性相像。父親以前在工廠的小車班開小轎車,不管是哪個領導,他沒看到廠里批的條子就不給出車。“你是給我拿酒也好,拿煙也好,我就是不給你出車,因為我的工作就是管好這幾輛車,給公家省油?!?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5/17/qkimagesbktxbktx201805bktx20180509-2-l.jpg"/>
2017年4月,顏寧離開待了10年的清華大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
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顏寧從小不能說臟話,不小心說一句就會被批評半天,也不能去朋友家多玩一小時,“他們保護欲過強,生怕(我)出什么問題。”在父母的保護之中,顏寧覺得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沒怎么變過,“我在家里始終被寵著,就像我媽一見我,你都想象不到。微信說,哎,寶貝兒,這樣子。我那天就突然間笑起來了,我說怪不得我長不大,整天被人在這種狀態(tài)里面,你不可能把自己當大人。”
如今剛過30歲的潘孝敬羨慕顏寧的少女感,“跟她在一起對比的時候,會覺得她是個小孩,而我真的是年紀好大?!睅啄昵熬鸵呀?jīng)結婚的潘孝敬覺得自己失去了為一些事情歡欣雀躍的感覺,她擔心著未來將面臨的照顧家庭、孩子的部分任務會讓自己在科研上分心。
當顏寧告訴父母決定不結婚時,父親沒在乎,“覺得準都配不上他女兒”。母親起初有點擔心,“哎呀,你將來孤獨怎么辦???”但她后來發(fā)現(xiàn)女兒整天忙忙叨叨的,跟學生在一起很開心。顏寧回憶起當時的對話,“我說像我這么隨心所欲的人,怎么可能讓我陷入一種悲觀的狀態(tài)。我媽她就想了想,覺得我真的是這種狀態(tài),所以就接受了。”顏寧特別感激有這樣開明的父母,“他們很尊重我是否真的開心,是否真的是舒服的狀態(tài)。”
天真還來自校園這座象牙塔。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她一直生活在家和校園的兩點一線之間。在清華園里,其中有10年她生活在如同張開雙翼的磚紅色醫(yī)學科學樓里。從西流到北的萬泉河與醫(yī)學科學樓相鄰,河岸兩邊是依依垂柳?!霸谇迦A我很少去市里面,(去一次)我都說我們要進城了?!?/p>
在這樣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方,顏寧很慶幸有一幫很好玩的朋友,讓自己的校園生活如此愉快。俞立是這群人里的“生活委員”,“有什么好玩兒的他帶著我們幾個人去玩兒,有時候是去參觀個什么藝術展,知道哪兒有個什么新的小酒吧啊……還會組織滑雪?!?/p>
在科研上,這幫朋友對她的欣賞也讓她感到“傲嬌”。俞立說,“有很多東西都是,你有一兩個朋友,你永遠不會懷疑他們跟你講這個話的intention,而且你也不需要政治正確。所以科研上的品位啊這些東西慢慢地就會提高,我覺得跟顏寧在一起,這方面我收獲比較大。”
祁海也慶幸身邊能有顏寧這樣在科研中追求極致的同事,“你旁邊的人對你總是一種督促和鞭策。”他還記得2016年和顏寧在醫(yī)學科學樓樓前廣場的座椅上進行過一次關于課題的交談,“當時她是從一個獨孤求敗的角度來找這樣一個問題的出發(fā)點,她想要去檢驗她自己的邊界在什么地方這種欲望,我覺得很了不起,對我產(chǎn)生了一種刺激?!鳖亴幃敃r說,“這種完全沒有路,但是又非常吸引人、你又感興趣的事情,你就just do it?!?/p>
“顏寧可能在所謂人情世故方面要稍微差一點,那因此這career里邊有很多人在保護她,很多人還是替她擋了很多東西的,也讓她能夠就是比較任性地去做她的事?!崩钜恢Z說。但她并不認為顏寧不懂人情世故,顏寧喜歡的作家阿耐的小說里常常聚焦官場、職場、商場的紛爭,“其實她也挺懂的……她看明白了也就看明白了但她用不上?!?h3>純粹
剛去普林斯頓的這幾個月里,顏寧進入了“放飛自我”的狀態(tài),“想干什么事情干到幾點算幾點”。在她獨自居住的公寓外,停車場旁邊有一塊大草坪,鹿和狐貍在那兒出沒。顏寧享受這里的清凈。
在學術研究上,顏寧仍然表現(xiàn)出了天真的個性,她絕不會用一種世故的方式去遮掩自己的好勝心。她從小就習慣了年級第一,但本科剛到狀元云集的清華就被震住了,“以為自己是棵蔥,才發(fā)現(xiàn)只是個小蔥花”。第一學期在高數(shù)的期中考試上,她緊張得牙齒直打哆嗦,大腦_片空白,結果考了67分?!熬瓦@樣還能及格?我實力挺強的啊!”顏寧一下就輕松了,高數(shù)的期末考試總成績89分更強化了自信,“哦,清華不過如此!”
這樣的反轉一次又一次地在顏寧求學生涯出現(xiàn)。在普林斯頓讀博第一學期的一門課上,顏寧第一個被教授提問,問題來自教授上一節(jié)課發(fā)的—本五六十年代的經(jīng)典論文集。顏寧當下就“傻了”,臉憋得通紅,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同一個問題隨后被班里另一個中國學生回答出來了?!翱梢韵胂笪叶嘧员鞍?,然后從此就開始了我的不分晝夜地讀paper生涯?!鳖亴幟刻熘凰?小時,睡前讀論文集,睡醒手上還拿著它,又接著讀。期中考試時,她在這門課上得了B-,能過及格線讓顏寧一下釋然了'“好像那種自信一下就回來了”。
第二年,顏寧加入了施一公教授的實驗室。此后的一年半時間被她總結為“暗無天日”,“我是做什么,什么做不出來?!倍人鐜讉€月進實驗室的另一個中國學生已經(jīng)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發(fā)了一篇論文。導師施一公常常在她面前表揚其他人,“你看他多么細心啊,你看他做事多認真哪,你看他學得多踏實啊?!边@讓她感到壓力很大,一下瘦了30斤。直到2003年1月11日——顏寧對這個日期記得尤其清楚,她把一個復雜的生化實驗做出來了,施一公一句“你終于會做實驗了”讓她又_次如釋重負。此后,她在做實驗時常常能想出一些“劍走偏鋒”但有成效的主意,參與討論時反應總比別人快,成為施一公的得意門生。
挫敗感再一次來臨時,顏寧已經(jīng)通過博士答辯,還獲得了2005年度《科學》雜志和通用電氣醫(yī)療評選的北美地區(qū)“青年科學家獎”。此前她因為做出可溶蛋白的結構第一次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了論文,覺得沒有做不出來的東西了,狀態(tài)“很狂妄”,決定去挑戰(zhàn)當時最難的膜蛋白結構。但她低估了這個課題的難度,每做一次實驗結果都是負的,她形容自己在那段時間就像“行尸走肉”。最嚴重時,她因為被接連失敗的實驗結果所打擊,連續(xù)14天沒有寫實驗記錄——每天寫實驗室記錄是實驗室的要求。等醒悟過來時,她直接在實驗記錄本上為這兩周寫上“depressing days”。但一年多后,顏寧就做出了實驗室的第一個膜蛋白結構。
和失敗交織在一起的成功讓顏寧一步步積累了信心,“不斷地(收獲)成就感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當你這個信心積累得越來越多的話,頭腦比較輕松,就敢于去想敢于去做一些決定,反而結果也還不錯?!?/p>
即便是在那些最艱苦的時刻也滿是犒賞,從科學之中,她感受到了純粹之美。在2015年年底接受《人物》雜志采訪時,她曾講起在施一公實驗室時,還有兩位來自清華的師兄,當夜幕降臨,三個人就用小音箱放著中文老歌,就著旋律各自做各自的實驗,“那感覺可好了?!爆F(xiàn)在,更讓她感到愉悅的是“把人類的邊緣稍微擴一點點……科學也是一樣的,做的問題不論多小,它是something new”。
2007年,顏寧從普林斯頓回到清華,她確立下的幾個研究目標都是業(yè)內公認的硬骨頭。2014年,她率領的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這是其他實驗室做了20年都沒做出來的。憑借著這項被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比爾卡評價為“偉大的成就”的成果,顏寧于次年獲得了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和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在清華,顏寧實驗室沒有限定工作時間,但是,“她在實驗室起碼這個時間應該是14到16小時吧,這是不夸張的?!彼呀?jīng)畢業(yè)的學生殷平說。去年除夕,顏寧還在辦公室寫論文,直到下午四五點鐘父母打電話叫她回家吃年夜飯她才回家,飯一吃完就又回辦公室,把論文寫得差不多了才回家過年。
她保持著穩(wěn)定的作息——快到中午起床,洗漱之后5分鐘之內出門:出門前打電話給實驗樓的咖啡廳請做個中杯拿鐵,部分時候她就住在清華的公寓里,十幾分鐘后走到學院,“不涼不熱正好喝”;再請學生帶一份香辣牛肉粉,“開始愉快的一天”:下午快傍晚時,在學校里轉轉,晃晃悠悠回家吃飯:飯后和父母一起散步到實驗室,自個兒接著工作到半夜。
顏寧主動避開了科研以外的世俗干擾。她把工資卡交給母親,她刷信用卡,母親來還款,“我也不知道我收入多少,我就不用操這個心?!彼诘纳锟茖W領域有很多人選擇開制藥、生物科技等公司,但她不打算這么做,“那就需要跟人打交道,而且好多是不可控的人,因為在學術界跟colleague打交道,更多是一種智力上的交流,沒那么復雜的。但是現(xiàn)實中當你有利益關系,我就不太清楚了。”
她選擇主動躲開和物質生活緊密相連的事情,“我對于他們什么今天股災了'明天經(jīng)濟形勢怎么樣了,完全無感,我唯一在乎的就是不要把我們經(jīng)費給掐了?!?/p>
顏寧的學生殷平在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也擁有自己的實驗室。當他覺得實驗室快運轉不下去的時候,向顏寧尋求建議,在一次微信語音聊天中,顏寧鼓勵他,“你肯定能活下來?!彪S即又告誡他要收起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你應該埋頭苦干,與其說,不如做?!比缃褚笃皆缫殉晒Χ冗^了實驗室的生存階段,他在電話里告訴《人物》,“做科學家第一要素肯定是pure science,如果沒有這個第一要素,都是什么其他名和利,那就肯定不對。往往是pure science做得好的人,可能這些東西它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普林斯頓,顏寧的實驗室已經(jīng)進入“試運營”狀態(tài)。學生吳建平早在幾個月前就到普林斯頓協(xié)助籌備實驗室?!邦伬蠋熯@邊事可多,寫文章,寫經(jīng)費申請,這邊也有一些活動她得負責,還有實驗室的運行,指導指導學生?!彼X得為實驗室申請經(jīng)費占據(jù)了顏寧很大一部分時間,而在清華顏寧幾乎不需要為申請經(jīng)費消耗太多精力。
對一個擁有啟動資金的新實驗室,顏寧本可以不申請基金,但這一行為對她的重大意義在于,“體會一下那邊都是什么樣的體制”。
在清華大學生科院院長(同時也是顏寧本科時期輔導員)王宏偉看來,顏寧出走普林斯頓的決定因為非常的“unconventional(不循規(guī)蹈矩)”而顯得她很勇敢?!皬慕Y構生物學來說的話,清華現(xiàn)在的這個條件和水平比普林斯頓要好很多?!边@讓他回想起2007年顏寧從普林斯頓回清華的決定,同樣的unconventional。那時候中國的科研條件相比美國很差,一般在美國讀博士做博士后就會留在那里找獨立教職?!八x了與眾不同的這么一條路,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是不看好的,因為unconventional的路就沒有前例可循,那當然不知道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通?!?/p>
她一直以一種非世俗的框架去思考未來的選擇。因為2013年年底冷凍電鏡技術的突破性進展,顏寧原本準備做一輩子的課題鈉離子通道一下子就做了出來。太過輕易獲得的成功反而給她帶來一種虛無感,“哎,簡直是把這個游戲的樂趣全都給毀了,就好像劇透?!边@個本應成為顏寧又一巔峰之作的課題,因為技術難度達不到她的預想水平,讓她覺得自己“就像撿了一個大便宜,天上掉餡餅”。
顏寧追求“反差爽”,“熬夜熬得不行了,然后把事做完去睡覺,覺得特別暢快淋漓,然后餓得半死的時候去吃東西,覺得特別香,就是感覺在deadline之前那一刻做完,哇,那個成就感,就是要摁到谷底,‘啪,那種反差帶給你的那種狂喜就特別爆棚?!?/p>
比起科學所能給她帶來的現(xiàn)實榮譽,顏寧更在乎自己的內心感受,“我一個特點就是我一直在追求與眾不同,就是說這種東西別人都可以做的時候,你就覺得好棒,那你玩兒吧?!?/p>
冷凍電鏡的發(fā)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未來,顏寧曾對俞立開玩笑說,“10年以后我還是個結構生物學家我肯定看不起自己?!边x擇普林斯頓,顏寧更看重它方便的多學科交流,有利于她在結構生物學以外尋找新的課題。她可以跟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合作課題,實驗室還可以招收其他系的學生。她招的第一個研究生來自化學系,第一個博士后是物理加上材料科學背景。吳建平說,“大家的思維方式,一些擅長的東西也都不一樣,相互在一起的話可能會融合產(chǎn)生一些新的idea?!?/p>
在俞立看來,顏寧現(xiàn)在唯一的敵人就是她的好勝心?!八郧懊磕臧l(fā)若干篇CNS,如果不發(fā)呢,她會覺得她的驕傲會被打擊。但是如果你要開始做這個開拓的工作,你要做好幾年準備你幾年實驗室不出什么東西,大家覺得顏寧怎么突然不出東西了,她是要承受這個。還有陷入跟別人競爭的時候,就是說只是為了競爭我也要把這個東西做出來,如果你要開始做這些完全不一樣的,就盡量甩掉一些東西,但是如果好勝心太強了,就什么都不想舍?!?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5/17/qkimagesbktxbktx201805bktx20180509-3-l.jpg"/>
2017年9月13日,顏寧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lián)誼會)第六屆年會暨海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鄭州峰會上
坐在墻上掛著各種榮譽證書的辦公室里,顏寧對《人物》記者進行了自我剖析,“我2015年就開始念叨(突破)這件事,我到了2018年還沒有動靜,不覺得這就很奇怪嗎,也不能說我沒有學somethingnew,我一直在學電鏡,把之前我認為不可能做的東西都再做出來,所以說我一直很忙忙叨叨,時間就過去了……時間花在哪里是看得見的,就是說你做的這些事情它都在take你的精力,take你的時間,所以說別人可以看你做東西很炫,你又發(fā)了Nature、Science,但你回頭看,忽然覺得我為什么把時間花在那上面?”
對于顏寧來說,真正的成果絕不能僅以論文的質量和數(shù)量作為標準——“我很恐懼就是怕等到真的說我的career終結的時候,回頭看說,我當年為什么不……最怕就是曾經(jīng)有個什么擺在我面前,可是我沒有珍惜。不覺得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嗎?那為什么沒有珍惜,可能是因為我當時的短視或者因為我一時的貪婪吧?!?/p>
如今再回到普林斯頓,顏寧一邊繼續(xù)做之前課題,一邊試圖追尋真正吸引她的問題,即便有些問題在別人看來可能不重要,“但我覺得重要就夠了這是做科研的態(tài)度。”
至今,顏寧還有一個讓她著迷的終極問題:生命和非生命的邊界在哪里呢?“結構生物學其實處于一個邊界,處于生物與化學和物理的邊界,所以我覺得很多時候做結構的人特別喜歡去思考這種所謂生命的意義……就會很神奇地就說怎么這么一個一個你分離出來那種分子,它是沒有生命的,但組合在一起,它就能夠有機地去利用這個能量,然后去展開各種活動,why?”
類似的問題在顏寧童年時一直存在。在北京大興的一棟四層樓房里,夜里她坐在床上,看著窗外的星空陷入遐想:宇宙外面是個什么樣子?宇宙是無窮的,什么叫作無窮?宇宙到底有沒有邊?
在采訪中,顏寧從記者帶來的一份文件里翻到她剛去普林斯頓讀博時寫的穿越小說——讀本科一年級、天體物理專業(yè)的李白穿越到了唐朝,成了歷史上語出驚人的詩仙李白——顏寧的語氣突然變得很激動,“啊,這是我的小說!”這一刻,這個在科研中保持純粹、追求最本質目標的科學家顏寧與那個天真爛漫、從小喜歡遐想的小女孩有了奇妙的重合。她開心地向記者講起小說里關于有與無的起源問題、偶然與必然的存在問題的玄妙,“你不覺得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嗎?”
來源:人物(微信號:renwurnag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