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子
隨著年歲的增長,毛病便找上門來。記得老父親曾經(jīng)說過,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會老,只不過有人從腿上先老,有人從眼上先老,有人從牙上先老……老父親的話大概是經(jīng)驗之談,的確靈驗。過了五十歲,雖然自己覺得與年輕時無多少異樣,但眼睛卻老了起來。
我學生時代便戴上了近視眼鏡,只是度數(shù)不深,而且?guī)资暌回炛?。過了五十歲,卻一下子覺得視力大降。到眼鏡店一查,眼鏡度數(shù)淺了。淺了就加唄。如此三五年一加,有一只眼居然到了600多度。人們不是都說人老了近視只會減輕嗎,我為何反而逐年加重呢?經(jīng)醫(yī)生檢查,發(fā)現(xiàn)我長了老年性白內(nèi)障。有病就治唄??墒?,一邊治,白內(nèi)障一邊發(fā)展。又過了些年,醫(yī)生說:“你的白內(nèi)障可以考慮手術(shù)了?!蔽沂且粋€老保守,心想:手術(shù)換了人工晶體,豈不是破壞了父母所賜的“原生態(tài)”軀體嗎?故遲遲未做手術(shù)。過了古稀之年,醫(yī)生警告說:再不手術(shù),就會影響手術(shù)后的效果了。無奈,只好手術(shù)。
兩只眼睛都做了白內(nèi)障手術(shù),換上了人工晶體。當醫(yī)生揭掉蒙在我眼上的紗布時,我眨了眨眼睛,有點驚呆了:世界竟然那么亮,從未見過的亮!屋里的墻壁那么白,白得刺眼;窗外的樹那么綠,綠得發(fā)藍;遠處的樓宇那么清晰,清晰得小了許多……一切全變了。啊,世界原來是這樣的!我欣喜不已。
欣喜之余,我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現(xiàn)在我看到的一切是真實的嗎?如果是真實的,那我以前看到的一切又如何呢?我問醫(yī)生,醫(yī)生說我現(xiàn)在看到的世界是真實的;以前看到的也是真實的,只不過受白內(nèi)障的影響效果差一些罷了。我疑惑:差一些?差別不小??!于是又問:“人工晶體會改變所見事物的形象嗎?”醫(yī)生道:“不會,人工晶體就是一個透鏡,外邊是什么樣,透鏡里就是什么樣?!薄澳侨斯ぞw和人體本來的晶體完全一樣?”“那倒不是。雖然兩種晶體的作用一樣,但畢竟一種是人體原有的天然有機體,另一種是人工制造的無機體。”
我這個人好鉆牛角尖。我想,既然是兩種不同的晶體,說明他們之間是有差別的;有差別的物體,作用和功能會完全一樣嗎?我認為不可能!它們的作用和功能也會有差別,只不過差別有大有小,可能小到很難覺察。因此,人通過自身的晶體與通過人工晶體看到的東西,應該是有差別的。
由此,我進一步想,世界萬物都是有差別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那么,就人體自身眼睛的晶體而言,不同的人晶體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晶體既不完全相同,那么,不同的人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物,也應該有所不同。這就是說,同一樣東西,通過不同人的眼睛去看,看到的結(jié)果是不盡相同的。既然如此,問題就產(chǎn)生了:誰看到的東西是真實的呢?
我?guī)е@個問題去請教一位研究哲學的朋友。朋友告訴我,視覺是感覺的重要組成部分。感覺的差異性與事物真實性之間的關系、由感覺得出的認識與事物真實性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哲學問題,涉及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相對主義。他為我講了足足半個多小時,我覺得懂了,可又好像沒太明白。哲學有點太深奧了,那就別做哲學抽象思辨了吧。我想根據(jù)朋友的指點、生活中常常發(fā)生的事、自己的思考,理出一點想法,哪怕是胡思亂想。
一個事物,例如一棵樹,不管我們對它的看法有多大的差別,它是的的確確在那兒的。你看它有一丈高,我看它只有九尺高。用尺一量,它有自己的高度,既不會因你的看法而增高,也不會因我的看法而降低。這大概就是事物的客觀性吧。顯然,因為我們的看法不同而否定樹本來的樣子,是站不住腳的;如果再進而否定樹的存在,那就更荒謬了。這是問題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不同的人看同一個事物,視覺結(jié)果是有差別的,由視覺進而形成的認識也是有差別的。這一點,對我頗有啟發(fā)。
不可“固執(zhí)己見”。對人對事有自己的看法是應該的。如果什么看法都沒有,或者是自欺欺人,或者是有幾分糊涂。相信自己的看法也是應該的。如果對自己的看法毫無自信,或者會成為東倒西歪的墻頭草,或者一事無成。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走到另一個極端——固執(zhí)己見。須知我們的看法,只是對這一事物諸多看法中的一種,可能真實反映了該事物,也可能近似地反映了該事物,甚至看到的僅僅是假象。有主見而不固執(zhí)己見,是一種高境界。
多聽聽不同意見。古人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為何?我想,就是因為人對事物的看法有差異。一個人的認識,可能正確,也可能失之偏頗;綜合多人的看法,才能更加接近事物的本來面貌。
冷靜分析自己的看法。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我以為,除了眼睛(晶體)的差異之外,與視物的角度、遠近、環(huán)境的明暗都有關系。所謂“一尺之材,置于高山之巔,仰而望之,材非長也,位高也”,即說明了角度不同,觀察事物結(jié)果的巨大差別,甚至與人的“眼光”也有關系,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也。有了一種看法,用理智將自己的親眼所見“審視”一番:是在什么環(huán)境、條件下看的,是否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過了,有什么主觀因素的影響……如果這樣,看法可能更接近于真實。
看來,親眼所見,真乎、假乎,是不能簡單一言以蔽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