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苗
摘要:自主性游戲,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是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huán)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為直接目的,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發(fā)交流的積極游戲過程。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引領下,不斷調整游戲環(huán)境、游戲材料及自身的觀念,教師的改變,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自主游戲的發(fā)展。
關鍵詞:調整;幼兒;游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fā)展?!笨梢?,游戲在幼兒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決定了在游戲活動中應該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幼兒的游戲是以快樂為直接目的,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發(fā)交流的積極游戲過程。但往往在老師的眼里孩子們不會玩,也玩不好,和老師心中的理想差距甚遠,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教室里的環(huán)境太固定,材料不適宜,老師高把控,使得孩子們的游戲水平得不到提高,他們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被扼殺在老師的“好心”里,使幼兒游戲的積極性大受挫傷。因此,在指導幼兒游戲時要讓幼兒發(fā)揮主體作用,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主動得到發(fā)展,讓幼兒成為游戲活動過程的主體。讓班級里的孩子真正能玩起來,玩的開心。我在班級的游戲環(huán)境、材料以及自身的一些觀念調整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調整班級游戲環(huán)境和材料,促使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和有創(chuàng)造力
1.環(huán)境——從固定到開放的轉變
我班幼兒升入中班后,班級的游戲模式沿用了小班的風格,由老師創(chuàng)設好固定的游戲環(huán)境和內容,幼兒在游戲時間進入活動。例如教室里有小醫(yī)院、小餐廳、警察局,但這些游戲內容的格局、位置沒有不變,即便比起小班,孩子們的模仿操作行為少了,同伴間互動的行為多了,但是由于環(huán)境的限制,孩子們的游戲內容始終得不到拓展和深化。
為了促使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和有創(chuàng)造力,我將整體環(huán)境融為一體,以幼兒為主,進行自主性建立游戲場館和內容。每天的游戲前分享,幼兒會和同伴商定好玩什么,和誰一起玩,老師也清楚今天會有哪些游戲主題,然后所有的幼兒就開始在教室里搭建自己的游戲場所(例如醫(yī)院里的“醫(yī)生”和“護士”就可以把他們需要的桌子、椅子以及需要的醫(yī)療器具搬到他們想要造醫(yī)院的地方,可能今天在窗口,明天就到了門口或是樓道內,每天的場地不固定。由醫(yī)院里的游戲主角們進行決定,每天醫(yī)院的造型也會不同。又如表演區(qū)的幼兒可以到家庭區(qū)里拿需要的服裝進行表演,演出的場地不固定,也可能是巡回演出,也可能是到娃娃家里演出。),這樣的多變性讓孩子們從被動進入,到主動搭建,主動游戲。有了這樣的變化,孩子們就敢于創(chuàng)新了,有時搭建的醫(yī)院還會隨著他們的游戲劇情的需要進行改造,便于他們游戲的進一步開展。
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觀察,在他們搬桌子、椅子時適當的搭把手,在創(chuàng)建游戲場所的過程中注意孩子們的游戲安全,將游戲的自主完全交給孩子們。
2.材料——從固定到互通的轉變
由于游戲場地的固定,使得游戲場館內的游戲材料也相應變得固定,造成孩子們有了思維定勢——娃娃家的材料就是在娃娃家用,其他地方不能用。使得孩子們的游戲材料使用有限,阻礙了替代行為的發(fā)生。我及時發(fā)現幼兒在游戲中材料替代行為,結合游戲分享活動逐漸幫助幼兒扭轉已有的定勢思維,除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材料(針筒,熨斗、飯鍋等),其余材料均能互通互用,既激發(fā)幼兒對于材料的想象力,又能促進幼兒在游戲中替代行為的產生。
在材料互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幼兒沖突,老師需要進行幫助和調解,起到一個調解員的作用,(例如,A幼兒沒有經過幼兒的同意,拿了幼兒B家里的養(yǎng)樂多瓶子,想要放到家里做花瓶,B幼兒不同意,結果產生了沖突,老師了解原因,進行調節(jié),利用解決沖突六步法,幫助兒解決了矛盾),隨著孩子們游戲能力的增強,處理類似的小糾紛已經能夠交給游戲中的“小警察”來解決了。
隨著班級里的孩子年齡增長,游戲能力的增強,出現了教室里的一些具象性的材料漸漸無人問津,使得班級里游戲材料顯得貧乏,不夠幼兒游戲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做加減法:減少游戲中的形象玩具,留取有限數量。增加游戲中的素材玩具(小棒、紙、筆、瓶子、碟子、扭扭棒等),來幫助幼兒增強游戲中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想象力,替代行為的出現。
在調整的過程中才能逐漸明白幼兒游戲水平與材料提供之間的關系。不同年齡段的游戲,教室提供的游戲材料也要適宜的進行改變。
二、調整教師自身的觀念和行為來助推幼兒游戲的深度和趣味性
1.“管住嘴,管住手”不等于不說,不看,不聽,不想
(1)從糾察兵到欣賞者的轉變——心態(tài)上的轉變
在以往的游戲中,孩子們是在老師的高控下游戲,在老師的想法里游戲,出現一些興奮的狀態(tài),開心的行為,老師就會把這些“出格”的行為拉進來,讓孩子們進行轉變,玩一些讓老師覺得該這樣玩的游戲。這樣的結局——老師累,孩子也累。我及時轉變自己的觀念,接納孩子的行為,理解他們的行為,思考他們的行為產生, “放任”孩子們的游戲狀態(tài),學著去悅納和欣賞孩子們的游戲。
例:已經裝扮好的警察坐在自己警察局的位置上休息,使喚著醫(yī)生和護士在幫她造醫(yī)院的大門和圍墻。她一邊看著一邊說“這里的大門不夠結實,再造高一點?!币粫纸衼砹肆硪粋€小朋友說:“你去幫我拿張紙,我要進行記錄?!蓖榫腿樗昧斯P和紙。
這樣的一段游戲行為放在以前,我的行為就是讓警察自己把警局搭好,醫(yī)生和護士去醫(yī)院里做自己的事情,老師用自己的高控把孩子拉到自己心中的“正軌”上。而現在,老師只是在旁邊做一個欣賞者,這個警察雖然有點“懶”,但她有辦法讓醫(yī)生和護士聽她的話,幫她做事,這也是一種游戲能力,去指揮別人一起游戲,也打破了以前不同游戲之間的無互動狀態(tài)。對醫(yī)生和護士而言,今天幫警察造了警察局也是一種愉快的體驗。轉變自己的心態(tài),讓看不下去的游戲行為變得有內容,有意思。
(2)從指揮家到同伴的轉變——行為上的轉變
以往在游戲中,我會忙著從中介入:“廚師應該這樣,這個應該這樣搭建,警察要做些什么”,像一個指揮家,忙碌著,不停介入孩子們的游戲,打斷他們的游戲,扭轉他們的游戲活動,讓孩子的游戲“不知道怎么玩了”?,F在我會以老師的身份轉變?yōu)橥榈慕巧?,以共玩的形式適當的調整幼兒的游戲行為,傳遞給他們真實的生活場景和生活經驗。適當的遞進游戲內容。
例:在游戲中,醫(yī)生沒有在醫(yī)院里忙著,而是坐在一旁用老師大椅子和小朋友小椅子搭成的汽車上玩著,心里想:“怎么不在醫(yī)院里玩,去開小汽車了”。實際上,走進問道“醫(yī)生在忙什么?”醫(yī)生說:“我在開救護車呢,要去人家家里接病人”,我聽完,理解了他的游戲行為,瞬間把自己變成一名交警:“道路有點擁擠,我來給你指揮交通,讓你的救護車最快的開到病人家里?!痹凇敖痪钡闹笓]中,救護車開到了病人家。回程的路上,警察也模仿我剛才的動作指揮起交通來。
我從教孩子怎么玩,轉變成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的接納度更高,狀態(tài)會更自然,避免了由于老師的直接接入中斷了孩子的游戲。而是以同伴共玩的方式即增加了游戲趣味性又給予了孩子們一定認知經驗。交警可以給救病人的救護車開辟綠色通道。
2.“大心臟”接納幼兒的游戲過程
(1)理解——游戲存在著大量的重復,當幼兒在樂此不疲的重復時,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是幼兒自發(fā)練習性行為
例:幾個女孩在班級里表演《白雪公主》的游戲主題,她們從家里帶來了公主的服裝、頭飾幫助她們在游戲中進行裝扮。最近一段時間,她們每天在游戲中進行自主性排練,重復著幾個動作的練習,他們在排練中有的當老師,有的當小朋友,互相指導練習,即便每天重復著相同的游戲內容,可她們玩的很開心。我給予她們需要的材料支持——音樂,在音樂背景下,他們會更自信、大膽的進行表演。自己就是一個觀眾,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
(2)等待——幼兒是在無數次的游戲中累計經驗的,幼兒的發(fā)展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寬容與等待是最好的支持
例:一連幾天幾個男孩一直熱衷于用樂高玩具組建挖掘工具,在想象挖恐龍的化石。穿梭于教室里的各個角落,這里戳戳,那里刺刺,同伴間還在不斷興奮著大叫:“我挖到恐龍化石了”,“這是我新造的恐龍化石探測器?!边B著幾天,一直在做同樣的游戲,興致不減,反而加入的人數有增無減。終于在等待的一天里,聽到一個幼兒說:“我們要把挖到的恐龍化石放在恐龍博物館里吧?!保覀円黄鸫钜粋€恐龍博物院吧。幾個男孩開始用木頭積木在地板上搭建起了恐龍博物院。
孩子們的游戲行為都是依靠他們的生活經驗來支撐的,運用游戲材料來再現他們的生活認知、經驗。當經驗達不到時,孩子們就會滿足當前的行為產生,重復重復再重復,等到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游戲行為就會開始轉變和拓展。所以在重復的過程中,老師需要的就是等待,耐心的等耐,期待孩子們突破和轉變的過程。
(3)思辨——要在真正地追蹤后才能甄別這“臟、亂、差”的評判結果到底是成人標準還是兒童的“自然狀態(tài)”
例:娃娃家里的爸爸媽媽在拖著一條大地毯,所到之處亂七八糟,一些鍋碗瓢盆、超市里的食品都散落在地上。我走進問:“爸爸媽媽,你們在干什么呢?”爸爸媽媽異口同聲的說:“我們要去野餐”,要找一塊空地方才能放得下這塊野餐墊。
原來如此,如果不加以詢問、了解,肯定會上去批評孩子們的“臟亂差”,但在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之后,了解他們的游戲出發(fā)點,就會默認、贊同他們的游戲行為,但會相應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見,并給予一些幫助:提供他們一些托盤、小碗,給他們整理野餐的食物和物品,這樣野餐墊看上去就會變得很整潔。幼兒的游戲也會變得有序。
3.在分享交流中善于接住孩子的話題
每個幼兒在自主游戲過程中參與游戲的體驗不同、經驗不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不同,開展游戲講評由此可以成為師幼之間、幼兒之間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分享快樂的過程。以下的游戲講評即達到了這一促進幼兒發(fā)展的目的。
例:幼兒甲:“今天,我在水果店當營業(yè)員,有人要買菠蘿,可是店里沒有菠蘿?!崩蠋煟骸澳闶窃趺唇鉀Q的呢?”幼兒甲:“我用橡皮泥給他做了一個。”老師:“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其他小朋友還有別的辦法嗎?”(教師接住孩子的話題,很自然地把問題拋給了全體幼兒。)幼兒乙:“可以用紙畫一個菠蘿,再把它剪下來?!焙⒆觽冊诮處煹膯l(fā)下都能從“客人”的需要出發(fā),想方設法地滿足“客人”的需要,這對孩子責任意識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同時教師的引導也為其他孩子在下次游戲中碰到同類問題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有利于孩子下次游戲的進一步推進。
老師也在一次次的分享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性和捕捉問題的敏感性,久而久之對師生雙方而言都是共贏的。
自主性游戲作為一種讓幼兒“全神貫注”的活動,是兒童生理、情感、認知、社會性等各身心要素的整體卷入,其中孕育著幼兒“整個未來生活的胚芽”。他們對游戲中的學習也因喜歡而快樂,因快樂而主動。
參考文獻
[1]張俊著.《幼兒園科學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龐麗娟著.《教師與兒童發(fā)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學前教育網.《幼兒探究能力發(fā)展》.
[4]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幼兒園指導綱要》.同心出版社.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