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圣昌
在工程項目中對危險源進行準確的辨識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礎,是工程項目安全事故進行預防的必要手段,是事故風險安全管控的保障,也是一項需要依據項目工程中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變化進行動態(tài)管理的安全管控措施。
危險源是指在項目施工中可能對人身造成傷害和損害健康的行為、狀態(tài)以及根源,或它們的組合。構成危險源由存在條件、潛在危險性和觸發(fā)因素三個要素構成,危險源的觸發(fā)在一定程度上總和它相應的觸發(fā)因素有關。從根本上來說,對危險源進行管理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排除事故隱患或者防止事故隱患出現的過程。
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及時識別、評價和治理危險源,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治理或防范措施,是實現安全生產“可控、能控、在控”必然要求,牢固樹立“任何危險源都可以控制”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發(fā)展、實事求是、注重實效、穩(wěn)步推進”的基本原則,按照“分專業(yè)、分層次、理流程”的工作思路,密切結合危險源實際和治理措施,穩(wěn)步推進危險源安全風險管理。其流程為:危險源的辨識與評價→危險源危害因素分析、分類及治理措施→危險源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治理方案或措施。
在進行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由于其地質條件等自然環(huán)境都比較復雜,施工的環(huán)境比較差,施工工序多、施工專業(yè)多、作業(yè)活動復雜、施工人員安全綜合素質也參差不齊等,作業(yè)點分布廣,只要作業(yè)就存在有危險源。其突出的危險源表現為:道路、深基坑、施工用電、隧洞開挖、爆破、滑坡、泥石流、機械運行、洪水、溺水、火災、高處作業(yè)、高邊坡施工、腳手架、大模板等,交叉、高空、起重等高危作業(yè)活動存在;因此,邊坡坍塌、防洪度汛、機械傷害、爆破、觸電、高空墜落、物體打擊等是構成水利水電建設施工中的主要危險源。根據工程項目所在地、自然環(huán)境、氣候特點等客觀條件,依據合同工期要求,制定出施工工序流程圖并確定具體工作內容,前期采取如現場調查、工作任務分析、安全檢查表、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樹分析、事故樹分析等辨識危險源,其中現場調查法是安全管理人員采取的主要方法。施工現場危險源辨識有經驗分析法、材料性質和生產條件分析法,作業(yè)條件危險性評價法,辨識危險源后,進行風險評價,選擇應遵循“充分性、適應性、系統性、針對性、合理性”為原則的評價方法,其中作業(yè)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容易實行,但是在應用時要克服主觀性對其的影響。給出危險源分類等級風險,針對危險源風險結果制定相應的施工方案與應急預案,對已經確定為重大危險源的,制定相關的專項安全施工方案并報相關單位技術負責人逐級審批來控制作業(yè)活動。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及治理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排除事故隱患或者防止事故隱患出現的過程。做好觸發(fā)危險源因素的治理工作,消除或降低安全生產危險源帶來的事故風險,構建和諧安全的施工環(huán)境,促進安全生產,實現安全生產管理目標。
圖1 事故隱患排查(危險源辨識)和治理制度實施流程圖
在進行安全檢查資料核查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工程項目部門對危險源的辨識主要是進行歸類描述,十分的籠統。如機械作業(yè)中存在機械傷害、爆破作業(yè)中存在爆破事故、開挖作業(yè)中存在坍塌等,未結合具體的施工環(huán)境、施工過程等來對危險源進行辨識,未能識別具體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不能夠辨識危險源呈現出針對性應對控制措施。
水利水電建設施工的工期較長,一般都在3年左右,由于工程項目部沒有根據項目施工進度的具體情況對危險源清單進行及時的更新,可能造成一些不可控的風險。舉例,一些項目部門其之前的分部工程已經完成,新的不同內容的分部工程都已經開工,但是原危險源清單仍然沒有進行更新,沒有對新開工項目中存在危險源進行及時的辨識,沒有同當地氣候及環(huán)境變化、施工進度等結合起來,未能進行動態(tài)管控。再舉例,在進行硐室的開挖,掘進是其主要的工序,但是其危險源的辨識沒有同通風情況、地下水情況、圍巖變化等施工環(huán)境變化、施工進度對危險源進行及時的更新,相應的專項措施也沒有及時的實施,具體責任人也沒有明確導致管控欠缺。
由于施工的項目工序繁多,安全施工管理人員的數目明顯不能符合施工的需求,迫于工程建設的需要,因此只有1~2年工作經驗的工作人員,甚至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的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工作人員就直接從事安全管理的相關工作,現場經驗和能力素質明顯不足,危險源辨識方面的知識相對缺乏,治理產生盲區(qū)。
相關人員在進行危險源辨識后,編寫危險源清單只是根據辨識的結果制成表格文件,未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治理措施的學習和記錄,在施工現場也沒有看到針對危險源進行危險源告知宣傳,有關的施工人員對于現場危險源以及其應相對的控制措施缺乏了解,導致危險源辨識失去了其根本的作用,或存在僥幸心理,導致危險源得不到及時地治理,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工程項目制定了特定的安全管理體系文件,對危險源辨識、方法、要求內容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組織相關的安全、管理人員認真學習其流程是十分必要的。施工總部、各個項目部等各級單位定期對安全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查,強化危險源辨識的管理過程,督促工序交叉作業(yè)時、新開工作業(yè)面、新開工項目等對危險源進行及時的辨識活動,對安全風險進行控制。
主要依據《建筑法》、《安全生產法》、《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對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安全監(jiān)督管理進行強化安全生產職責應嚴格依法履行,嚴格落實各個部門各個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施工過程的監(jiān)管,做好相應的應急防范措施,從而確保施工能夠安全的進行。工程項目部應每月有安全分析會、安全大檢查等,每周有安全例會制度,而施工作業(yè)隊每天都要進行安全巡查、安全日活動等,要充分利用班前活動對現場施工區(qū)域危險因素進行告知,自覺佩戴勞動保護用品,遵守勞動紀律,對相關的安全管控措施進行完善。
危險源辨識不僅需要安全管理人員、施工人員的堅守,全員參與也是對危險源進行管控和辨識不可或缺的。只有通過全員的參與,發(fā)現危險源及時反饋給相關人員,才能夠對危險源的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對危險源清單進行及時的更新,并進行安全培訓,才能夠讓大家都掌握危險源的情況以及其防治的措施,才能做到“安全生產,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
除了對施工過程中的危險源進行系統分析外,還要加強對整個施工過程中的危險源進行辨識。比如,隧洞開挖,其爆破施工的工序有:鉆孔、裝藥、放炮等,其輔助的工作有測量、放線等。根據這些具體的工序,采用的機械、材料、施工的環(huán)境,對施工中可能出現的危險源進行分析,然后形成危險源清單,從而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
對于排查出的危險源,特別是重大危險源的,預防的措施不僅需要讓管理人員了解掌,更重要的是要讓相關的作業(yè)人員進行掌握,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防患技能和安全意識,從“要你安全”向“我要安全”轉變,明白“安全為了誰”。
嚴格執(zhí)行安全檢查管理制度,工程項目部按照相關制度應每月、每周、每天須對施工安全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對安全管理責任進行落實,對辨識的各種危險源按照“三定”原則進行落實整改,治理方法有“消除、預防、減弱、隔離、連鎖、警告”六種。尤其是在施工中對“三違”現象及時制止,各級部門要堅定不移地支持安全員的相關工作,安全員對可能出現的重大危險源督促制定針對性的施工方案與應急預案,未制定時有權制止作業(yè)。
危險源辨識與治理必須要連貫于工程中所有的建設施工過程,對已經辨識的危險源尤其是重大危險源要按相關的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進行全過程、全方位、全面的動態(tài)管控,將危險源安全管理列為日常的管控制度,堅持生產工作與安全管理“五同時”,認真檢查人、物的不安全因素,辨識出的危險源必須按“三定”整改落實,“隱患整改三不推”原則進行,持之以恒地辨識危險源并治理危險源,將事故消滅在萌芽階段,消除或降低建設過程中的事故風險,從而保障工程施工建設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