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買姣 顏紅 唐蓉 羅懷浩 謝果珍 楊晶
【摘要】通過查閱近年來的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從配伍比例、化學成分方面概述當歸-黃芪配伍的研究成果。近年來許多學者致力于探索物質基礎和藥效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通過大量實驗確定了當歸-黃芪配伍的化學成分和藥效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黃芪;當歸;配伍;化學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十二五“中藥學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17湖南省高校教學改革項目湘教通[2017]452號文件
【中圖分類號】R28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2-0018-02
一、配伍比例情況
黃芪和當歸的配伍應用最有名的是當歸補血湯(Danggui Buxue Tang,DBT),其劑量不同的同名異方情況很多,最早見于《陳素庵婦科補解.調(diào)經(jīng)門》(公元1127-1131年),此方芪歸比為5:6。公元1247年由李東垣所創(chuàng)的當歸補血湯始載于《內(nèi)外傷辨惑論》,由黃芪一兩、當歸二錢組成,芪歸比為5:1,主治氣虛發(fā)熱證。此后,黃芪與當歸配伍比例不同的復方有《血證論》和《壽世保元》為2:1,《醫(yī)學心悟》為8:2,《外科理例》為6:1,《東醫(yī)寶鑒》為5:2,《產(chǎn)科心法》和《醫(yī)部全錄》為10:3。雖然其配伍比例不同,但均以治療氣虛發(fā)熱為主。其中影響最大、應用最廣者當推李東垣創(chuàng)立的芪歸比為5:1的當歸補血湯[1]。陳芳等[2]從中醫(yī)方劑數(shù)據(jù)庫(源于《中醫(yī)方劑大辭典》)中檢索出含有當歸、黃芪的2632首方劑,建立數(shù)據(jù)庫,對其配伍比例、主治疾病以及疾病所屬科屬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在含有當歸、黃芪的2632首方劑中,兩者以1:1配比的方劑出現(xiàn)的頻次最多,占總數(shù)的49.43%;所治疾病科屬以內(nèi)科和婦科的方劑出現(xiàn)頻率最多,分別為47.83%和23.18%。
二、化學成分研究
藥用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 Hsiao或莢膜黃芪Ar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干燥根,黃芪的化學成分[3]眾多,主要含皂甙類、黃酮類、多糖類及氨基酸類等,另外黃芪中還含有微量元素、甾醇類物質、葉酸、亞麻酸、甜菜堿、膽堿、咖啡酸、克洛酸、香豆素、尼克酸、核黃素、維生素P、淀粉E等。黃芪皂甙類是黃芪中重要的有效成分,目前從黃芪及其同屬近緣植物中己分離出40多種皂甙,如黃芪甲苷、黃芪皂苷、芒柄花苷等。黃芪屬植物中分得黃酮或黃酮類物質30多種,主要有槲皮素、山奈黃素、異鼠李素、鼠李異檸檬素、羥基異黃酮、異黃烷、蘆丁、芒柄花素、毛蕊異黃酮等[4,5]。多糖類成分主要有葡聚糖和雜多糖,有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等。
藥用當歸是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當歸根含揮發(fā)油和非揮發(fā)性成分。揮發(fā)油中成分[6]主要有:藁本內(nèi)酯、亞丁基苯酞、匙葉桉油烯醇、α-蒎烯、β-蒎烯、莰烯、對聚傘花素、月桂烯、花側柏烯、α-雪松烯、正丁基四氫化酜內(nèi)酯、正丁基酜內(nèi)酯、正丁烯酜內(nèi)酯、正十二烷醇、佛手柑內(nèi)酯等。非揮發(fā)性成分主要含有黃酮類、香豆素類、有機酸、糖類、氨基酸及無機鹽等。當歸中黃酮類成分主要有查爾酮及其衍生物、木犀草素等,香豆素類主要有二氫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等,有機酸類主要有阿魏酸、丁二酸、煙酸、香草酸等。近年來當歸多糖引起科學工作者的極大興趣,當歸多糖的各種不同多糖成分的基本糖單位有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阿拉伯糖、甘露糖、鼠李糖、巖藻糖以及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當歸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甘肅岷縣當歸的水浸膏中,檢出有19種氨基酸,占浸膏總量的6.63%,其中有賴氨酸、纈氨酸、色氨酸等8種為人體所必需但又不能自行合成的氨基酸。當歸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含鉀、鈉、鈣、鎂、鋁、硅、磷、鐵、錳、鎳、銅、鋅、砷、鉬、錫、等23種微量元素,其中16種是人體所必需的。
對于黃芪和當歸配伍的化學成分研究較多,王慶敏等[7]建立了當歸補血湯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各部位的指紋圖譜,復方石油醚部位提取的是以E-藁本內(nèi)酯為代表的小極性的脂溶性物質;氯仿部位提取的主要是以毛蕊異黃酮和芒柄花素為代表的黃酮和異黃酮類;乙酸乙酯部位主要提取出的是阿魏酸和芒柄花素,其他成分較少量;正丁醇部位提取的主要是極性較強的物質,其中以毛蕊異黃酮為代表。
三、小結
本文主要從配伍比例、化學成分2個方面初步研究了黃芪-當歸的進展。通過比較不同配伍比例時的各化學成分的含量和藥理作用,發(fā)現(xiàn)配伍比例不同,其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其如何變化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范穎,陳信義.當歸補血湯源流及配伍效用關系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6,12(10):62-65.
[2]陳芳,唐于平,陶靜,等.當歸-黃芪藥對不同配比的應用數(shù)據(jù)分[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5):235-238.
[3]溫燕梅.黃芪的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中成藥,2006,28(6):879-883.
[4] Zhang W D,Zhang C,Liu R H,et a1.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Astragaloside IV,a natural product with cardiop rotective activity,in plasma,urine and other biological samples by HPLC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Chromatography,2005,882(1-2):170-177.
[5]Li X,Zhu ZY,Wang B,et al.Determination of three constituents in Radix Astragali by HPLC-MS[J].Yao Xue Xue Bao.2006,41(8):793-796.
[6]紀鵬,華永麗,薛文新,等.當歸及其不同炮制品的揮發(fā)油提取及成分分析[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12,24:1230-1234,1238.
[7]王慶敏,李曉寧,王兵,等.當歸補血湯有效部位指紋圖譜歸屬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11),2658-2660.
作者簡介: 彭買姣(1984~),女,講師,研究方向:中藥新制劑工藝與質量標準的研究。
通訊作者:顏紅;楊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