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曉波
經(jīng)過黃巾農民起義的打擊,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代之而起的是軍閥混戰(zhàn),群雄逐鹿。由于中央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一些豪強地主和世族勢力迅速膨脹,他們不僅家財萬貫,而且擁兵自重,成為地方的實力派。在混戰(zhàn)中形成的魏、蜀、吳三國政權,都是依靠豪強世族建立起來的。但是,這三國的統(tǒng)治者明白,對于豪強世族,既要依靠,又要限制,以防止他們操縱朝政,這就決定了三國時期監(jiān)察制度的新特點。這里,集中講一講曹魏的情況。
如果單從地域上看,曹魏占據(jù)的是北方。相對于蜀漢和吳國,曹魏在經(jīng)濟和軍事上都占有優(yōu)勢。此外,曹魏在政權包括監(jiān)察制度的建設上也比較完備。
御史臺負責全面的監(jiān)察工作。御史臺的最高長官為御史中丞。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后,一度將御史中丞改名為宮正。司馬懿就曾推薦一個叫鮑勛的人擔任此官,為此《三國志》的作者還特地解釋說,宮正就是御史中丞。但不久又將宮正改為了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的屬官主要有:治書侍御史,掌管法律,是御史臺的審案官員,地位較高,為御史中丞最主要的副手;侍御史,是御史臺派往在京中央政府機構和一些地方的監(jiān)察官,負責財政、人事、軍事等方面的監(jiān)察;殿中侍御史,專管殿內糾察,每逢朝會時,殿中侍御史就在頭發(fā)上插一支白筆,坐在宮廷大殿的側階上執(zhí)行任務。殿中侍御史是曹魏時首創(chuàng)的,據(jù)說這樣可以起到震肅百官、以壯皇威的作用??捎腥さ氖牵淮挝何牡鄄茇铣?,看到大殿的臺階上端坐著一個人,頭上還插了一支筆,就問身邊的人這是干什么的,身邊的人回答不上來,還是一個叫辛毗的侍中說:“這是殿中侍御史,頭上插的筆是用來舉報不守法的官員的。”看來曹丕也有糊涂的時候。東漢御史臺的官員,除派駐地方的刺史外只有18人,而曹魏時御史臺官員的人數(shù)達到23人。御史臺最主要的變化還是在隸屬關系上。東漢御史臺名義上隸屬于九卿之一的少府(掌管宮中服務性事務的部門),曹魏時的御史臺徹底脫離了少府,這是我國古代監(jiān)察體制的重大變革,表明御史臺已不帶有任何行政機關的色彩,而成為純粹的、獨立的監(jiān)察機構。
尚書左丞掌管監(jiān)察。尚書原來也是少府的屬官,負責殿內的文書工作,地位很低。到東漢時成為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日顯重要,并有了尚書臺的機構。從曹魏開始,尚書臺從少府中獨立出來,實際上成為最高政務執(zhí)行機構。尚書臺的最高長官是尚書令,尚書左丞是尚書令的屬官,但他的職責是監(jiān)察包括尚書令在內的尚書臺所有官員。尚書左丞取代了原來丞相司直的職能,這是隨著尚書臺逐漸取代丞相府處理朝政而發(fā)生的相應變化。
司隸校尉勢力擴大。東漢末年,曹操曾做過司隸校尉。曹魏政權建立后,很重視這塊工作。按照級別,司隸校尉排在各部門首長之后,但在朝會的時候,大臣們都坐在宮殿的正南門外,而司隸校尉則坐在各部門首長的上首,且一個人單坐,這比東漢時的“三獨坐”更顯要了。進入宮殿后,再按職務高低,司隸校尉坐在各部門首長的下首,即回到了自己應該坐的位子上,也不單獨坐了。東漢時,司隸校尉的屬官有從事史12人、假佐25人,共37人;曹魏時,司隸校尉的屬官則有從事史、假佐等100人,人數(shù)遠遠超過前代。
設立特殊的監(jiān)察官──校事。這個職官的設置大概在東漢末年曹操被封為魏王之后。當時的局面是戰(zhàn)事頻繁,人心不穩(wěn)。從個人的身世看,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的養(yǎng)子,他的這一出身為世人所不齒,他的對手也總拿這一點來貶損他、攻擊他。所以曹操急需一種超常規(guī)的工具,幫助自己樹立權威,控制豪強世族,于是他設置了校事一職。校事身兼帝王親信、監(jiān)察和軍事執(zhí)法官,能直接向曹操檢舉不法官員。最初擔任這一職務的是盧洪和趙達兩個低級官吏。為了適應戰(zhàn)時監(jiān)察的需要,他們倆可以不按法定的程序,隨意行事。兩人中,趙達的作風更猛。當時曹軍中流傳著一句話:“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辈茇ХQ帝后,校事成為正式的監(jiān)察官,監(jiān)察對象無所不包,權力更大。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七歲的曹芳繼位,大權旁落,作為皇帝親信和監(jiān)察官的校事失去了過硬的靠山,好景不再。不久,大臣程曉上奏要求取消校事,他甚至把有些地方發(fā)生的水旱之災也怪罪到校事頭上。程曉的意見代表了豪強世族的心聲,當時輔政的司馬懿一心想要取得大族的支持,以奪取曹氏政權,便接受了這個建議。校事一職在曹魏只存在了三十余年,但影響還是不小的。今天我們談論校事這一古代的監(jiān)察官,應該從當時的客觀實際出發(fā),曹操身邊猛將如云,謀士如雨,沒有震懾他們的“殺手锏”,行嗎?特定時期的制度,不僅要遵循合法的原則,還要奉行實用的原則,即在實踐中要行得通、有實效。
曹魏時期,中央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就是以上四個部分,但四者之間的分工界線有很多是交叉的。御史臺負責全部政府機構的監(jiān)察,名義上還管地方;尚書左丞的監(jiān)察對象主要在尚書臺內,是部門內設置的監(jiān)察官;司隸校尉監(jiān)察京城及附近地區(qū)的官員;校事在曹丕時期,監(jiān)察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除尚書左丞外,其他三套班子基本上是重疊的。這樣做的初衷可能有兩點:一是在監(jiān)察體系內分權制衡,彼此制約;二是隨著政治上的需要,必須不斷強化監(jiān)察力量,因為曹魏政權既要取得豪強世族的支持,又要對其加以控制,防止他們對皇權構成威脅。
值得一說的是諫官的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三國時諫官隸屬于侍中寺,侍中寺是侍候皇帝起居生活和提意見的機構,建于東漢末期,曹魏沿用。侍中算是皇帝的近臣?!度龂尽酚涊d了這樣一個事例:文帝曹丕時,辛毗為侍中。文帝想把冀州的10萬戶世家大族遷到河南去。當時連年天災,百姓饑苦,群臣都認為不宜搞大規(guī)模的搬遷,但文帝的主意很堅決。辛毗和其他大臣一起求見文帝,文帝知道他們想說什么,板起面孔,沒給他們好臉色看,嚇得大家都不敢作聲,只有辛毗一人敢于說話。下面就是君臣二人間的問答。
辛毗:“聽說陛下要讓世家大族搬遷,有這回事嗎?”
文帝:“你認為我做得不對?”
辛毗:“確實不對?!?/p>
文帝:“我不和你議論這件事。”
辛毗:“承蒙陛下不嫌棄,讓我擔任了參與謀劃的侍中,怎么不和我議論?況且我所說的并非出于私心,而是在為國家考慮,陛下怎能加怒于我呢?”
文帝自知理虧,不吭聲,起身回內室。辛毗跟在后面扯住文帝的衣袖。文帝很生氣,一甩袖子,進了內室。過了好一會,才從里面
出來,問:“你為何逼得這么急?”
辛毗誠懇地說:“如果現(xiàn)在大規(guī)模搬遷,既喪失民心,又無法安置那些世家大族?!?/p>
最終文帝下令把遷徙的人數(shù)減半。
侍中直言規(guī)諫,帝王先怒而后從之,這個故事被后人津津樂道。但不要忘記這里有兩個因素應考慮進去:一是辛毗為曹操時的老臣,資歷深,名望重;另一點也是更重要的,就是當時處于戰(zhàn)爭年代,必須君臣一心,共同對外,這是客觀環(huán)境使然,亦是對皇權的一個制約。當然,曹丕能做到這一步也是不容易的。
曹魏對地方的監(jiān)察仍沿用派遣刺史的做法。曹魏共有十二個州,每個州的“一把手”稱州牧或刺史,他們握有監(jiān)察權,但卻是以行政和軍事長官的身份對下屬進行監(jiān)察,性質與西漢專職監(jiān)察的刺史已不相同。監(jiān)察在他們日常工作中的地位,甚至舉報與不舉報,完全因人而異。曹丕時有一個叫賈逵的人,做了豫州刺史,他就沒有忘記自己還有監(jiān)察的職責,堅持按規(guī)矩辦事,到任沒幾個月,就把轄區(qū)內二千石以下有不法行為的官員都舉報了一遍,還免了他們的職務。當時曹丕剛剛稱帝,急需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就同意了賈逵的做法,稱贊賈逵是真正的刺史,并讓其他各州學習豫州的經(jīng)驗。豫州的經(jīng)驗集中在“察吏六條”上,具體監(jiān)察的內容為:第一,因官員失職而造成百姓困苦或蒙冤;第二,六百石(縣令一級)以上官員的從政情況;第三,為官不廉造成盜賊橫行以及基層干部魚肉鄉(xiāng)里的情況;第四,地方官違反農田生產(chǎn)法律,不顧耕耘農桑、捕獲魚獵的禁令,造成對農業(yè)的破壞;第五,在推舉品行端正、才華突出者時有舞弊行為;第六,不遵守財政紀律,倉庫錢谷損耗嚴重。從立法的角度看,“察吏六條”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其內容比西漢武帝時的“六條問事”還豐富(比如對薦舉人的監(jiān)察),但是曹丕不是漢武帝,而且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完全不同。此時的刺史已成為地方一級的行政長官,對地方的監(jiān)察反而弱化了,而且當時戰(zhàn)亂不已,即使在曹魏內部,局勢也不十分穩(wěn)定。史書記載,賈逵做豫州刺史時的情況是:“時天下初復,州郡多不攝。”這里的“攝”是管理的意思。即使這樣,對于扳倒貪官或不法官吏的做法,皇帝還是支持和肯定的。
最后說一說蜀漢的情況。蜀漢在三國中國力最弱,監(jiān)察制度也比較簡略,但諸葛亮的從政能力和人格力量彌補了上述的不足。諸葛亮賞罰嚴明,而且能以身作則。馬謖善于談論兵法,諸葛亮很器重他,每次引見,總是從白天談論到深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任馬謖為大將,王平為先鋒,駐守街亭(今甘肅秦安境內)。馬謖沒有實際作戰(zhàn)經(jīng)驗,違背了諸葛亮的布署,也不聽王平的勸阻,導致街亭失守,蜀漢軍隊只好全面撤退?;氐綕h中,諸葛亮查明原因,揮淚斬了馬謖,同時獎勵了王平,把他提拔為參軍,統(tǒng)領五部兵馬。諸葛亮對將士們說:“這次兵敗街亭,固然是因為馬謖違反軍令,可我用人不當,也應該負責?!彪S即上了一份奏章給后主劉禪,請求把自己的官職降低三級,結果被降為右將軍。這種做法我們今天叫自覺實行責任追究制。
諸葛亮很廉潔,他在給劉禪的上表中說:臣家在成都,有桑樹800株,薄田15頃,一家人可以溫飽。臣隨身的衣物用品,都是靠官府供給,沒有其他任何來源,也不殖任何私產(chǎn)。臣死以后,如果查出有多余的財物,那就是對不起國家。他臨死時在遺書中寫明,只以隨身的著裝入葬,不用任何陪葬品??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諸葛亮就是正身的典型。表率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丞相的諸葛亮能夠率先垂范,這要比當時一些形同虛設的監(jiān)察制度強很多。有人統(tǒng)計,三國時期曹魏發(fā)生過12次農民起義,而蜀漢只發(fā)生過兩次。這說明蜀漢政治較為清明,腐敗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所以客觀上緩和了階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