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簡茹
新世紀以來,書法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新的成果。具體來說,這些成果可以突出概括為兩方面的重要趨勢。
第一,書法史研究作為藝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呈現出藝術史研究的特點與學科歸屬。各種討論會和期刊上,書法史的研究幾乎已經成為書法研究的代名詞。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無可厚非。2006年,葛兆光發(fā)表《思想史家眼中之藝術史一一讀2000年以來出版的若干藝術史著作和譯著有感》-文,文中所提出的困惑,正是繼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之后,思想史與藝術史合流的必然趨勢。作者向藝術史界拋出問題:“如果拋開風格、空間、色彩等藝術分析手段的話,藝術史又將如何自處呢?”作者認為,“現今的藝術史也越來越不像傳統(tǒng)的藝術史了”,因為藝術史課程常常突出考古學和人類學,而人類學取向則使藝術史越來越變得有點兒像思想史或文化史,于是現在的考古、歷史與藝術史之間已經很難劃分畛域。藝術史家“談論藝術風格,是相當困難和麻煩的”,而這種對于傳統(tǒng)藝術史研究的手段、進路的質疑導致藝術史學科開始找尋新的出路,于是藝術史向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等學科尋求幫助的同時,越來越變得更像思想史或文化史,最終思想史和藝術史殊途同歸。
雖然與藝術史等其他學科的關系越發(fā)緊密,但書法史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獨立的人文學科,也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獨特視閾。因此,近年來的書法研究也呈現出一種圍繞作品本身,不斷深入下去,“發(fā)現未經人道的細節(jié)和意義”的努力。書法史研究領域開展的對作品的深入研究,有可能對整個藝術史學科提供新的方向與可能。這方面開創(chuàng)性的成果來自邱振中。近年來,他的研究圍繞三個命題展開:“日常書寫”、“人書俱老”、“書如其人”。邱振中發(fā)表《人書俱老一一融險絕于平正》-文,探討了中國書法的一個深層目標:“寄托、表現作為個體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切。在個體達到完滿之前,他的書法是不完整的?!痹撐氖菍Α叭藭憷稀彼臅鴮懙纳顚訖C制的討論。通過王羲之為個案,闡釋進入“人書俱老”的階段,并進一步談到“目前——瞬間一一唯一性”的書法傳統(tǒng)。最終,這種人與書寫的融合走向“書如其人”。但是“書如其人”遮蔽了人們對以王羲之為代表的那個時期書寫狀態(tài)的認識。在孫過庭之后的時代,書寫與“即時生存狀態(tài)”距離越來越遠,這是書法史變遷的結果;反過來,通過對這個概念的辨析,我們重新認識了書法史。當“人書俱老”和“書如其人”的觀念與當代的書寫產生相當的距離后,作者提出對人與形式關系的判斷的新思路:內涵的深度終將成為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引申為對書寫深度的定義以及通過書寫的復雜性和涵義的深度構成的作品批評的基礎。
第二,隨著新出土書跡的不斷面世,以及文學史、思想史、歷史等學科體系的高度成熟,近年來書法研究也不可避免地開始強調學科交叉或“科際整合”。我們注意到,榮新江、鄧小南、陳平原等學術界的一流學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發(fā)表了有關書法研究的成果。榮新江關于蘭亭序在西域的傳播,成為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的重要成果。陳平原主編的“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系列叢書,提倡文學與歷史、城市、教育史之間的互動,書法成為他觀察大學教育的一個獨特視角。余英時在思想史和歷史層面上通過書法史料對政治文化進行了揭示。閻步克、陳蘇鎮(zhèn)等也基于各種書法、石刻史料,從政治史和思想史入手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文化。鄧小南的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也要注意到官員告身、詔敕指揮、御前文字這些書法文獻。鄧小南在《近年來宋史研究的新進展》-文中說:“學科界限的打破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傳統(tǒng)學科領域的邊緣或者交叉界面,比較容易產生新的成果?!嚓P研究要走向深入,無疑對于現代學科體制是個挑戰(zhàn)?!?/p>
可以看出,在書法研究的上級學科領域,這種整合已然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如何拓展本學科的持續(xù)發(fā)展,越來越成為各個學科領域的一個普遍議題。因此,從書法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界面著眼,拓展研究視域,也成了書法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取向。其中,書法出版史研究近年來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一個很有潛力的方向。傳播史、出版史研究是當前的一個熱門學科,美國學者包筠雅、芮哲非等發(fā)表的成果都在國內受到很高的關注。書法出版史研究和書法史、出版史等具體學科都不同,沒有自己的專有領域,研究對象是刻帖、版刻書法、20世紀的珂羅版出版等書法史、出版史等學科相互交叉的部分,但恰恰這一獨特的視角使得書法出版研究能揭示一些從單純的書法史、出版史視角所看不到的現象,也是其價值所在。在書法出版研究這方面有代表性的學者,還包括祁小春、方波、祝帥、葉康寧等,他們的一般都具備出版?zhèn)鞑ナ?、書法史兩個學科的學術背景。隨著古籍文獻影像、便利的檢索功能、強大的復制技術、古籍數字資源、以及《中華再造善本》等大型古籍出版物的問世,為書法出版研究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條件。應該說,書法界所做的研究與近二十年開放、交叉、互動的學術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如祁小春的新著《古籍版刻書跡例說》,該書無論在研究對象的選擇;古籍中的手寫上版、研究方法的使用;考察、考證,以及跨學科的視野;書法史與古籍出版的交叉研究等方面,都開創(chuàng)了書法研究的范式。這預示著一個新的方向:目前書法史研究所使用的資料范圍,已經擴展到其他相對于書法作品來說的“邊緣材料”,一些以往被忽視的素材已經由邊緣進入主流,書法史研究正在呈現出一種新面貌。
綜上所述,學科交叉已經成為當今書法史研究鮮明的特色,新世紀以來的書法史研究,再也不能停留在閉門造車的局面。其實,就傳統(tǒng)的學科分科而論,無論是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還是藝術史研究,以單一學科為主的研究取向,界限清晰形成隔閡,不容易看到全貌。任何一門學科的發(fā)展,都應該體現出學術界的整體進展和動態(tài)。但是,在打破學科之間障礙的同時仍要保持理性的學術判斷,保持縱向上深入下去的能力,是書法史研究走向“自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