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
弗蘭納里·奧康納是二戰(zhàn)后美國著名的女作家,也是繼??思{之后美國南方最杰出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滿濃郁的南部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由于生長在天主教家庭中,她的作品充滿濃重的宗教色彩,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古怪的人物、異常的事件、駭人的暴力和濃重的宗教信念。
短篇小說《好人難尋》是其代表作之一,講述了貝雷一家在去佛羅里達州度假的路上遇到從監(jiān)獄里逃出的罪犯,最后全家被殺害的故事。小說主題嚴肅,寓意深刻,反諷藝術(shù)手法貫串全文,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救贖色彩。反諷藝術(shù)手法的使用,不僅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還深刻地揭示了主題,表達了奧康納深刻的宗教救贖觀。本文分析了該小說中的反諷藝術(shù)手法以及神秘的宗教救贖思想。
一、反諷藝術(shù)手法
反諷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戲劇。在古希臘戲劇里,它原本指一種固定的角色類型,即佯裝無知者,在自以為高明的對手面前說傻話,但最后證明這些傻話是真理,從而使對手認輸。后來,反諷演變成一種常用的修辭格,即通過展示所描述的對象諸方面存在的悖謬或反差來表達一種諷刺意味。
《好人難尋》中的反諷藝術(shù)運用最突出的就是情節(jié)的反諷。情節(jié)的反諷指事態(tài)的發(fā)展與小說中人物或讀者的預料和期待背道而馳而造成的一種嘲弄。奧康納在《好人難尋》故事伊始給大家呈現(xiàn)的是一家六口,老奶奶因想到田納西州去探望親友,想方設(shè)法讓兒子改變主意,故意說“不合時宜的人”從聯(lián)邦監(jiān)獄逃出來的新聞,而全家人都不理睬,甚至孫子說如果逮住就摑逃犯嘴巴子。接著,一家六口便開始了度假之旅。旅途開始,老奶奶指點著奇物異景,孩子們看連環(huán)畫報,媽媽打盹。按照這樣的基調(diào)鋪墊,旅途肯定應該是輕松愉快的,旅途中餐廳的休息,老奶奶想去參觀記憶中的種植園……但情節(jié)急轉(zhuǎn)直下,老奶奶想到記錯了地點,車翻了,“不合時宜的人”出現(xiàn)了,一家六口被這伙暴徒殘忍地殺害了。從輕松平緩的氛圍陡轉(zhuǎn)直下到死亡的結(jié)局,小說極具反諷意味。
而除了設(shè)計情節(jié)反諷之外,《好人難尋》的反諷藝術(shù)還表現(xiàn)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小說中的主人翁“老奶奶”,行為和語言以及內(nèi)心和外表都存在矛盾和對立。首先,在小說起始階段,不想去佛羅里達州而一心想去田納西州探望親友的老奶奶,狡猾地以逃犯逃往佛羅里達州為借口勸說自己的兒子,想方設(shè)法讓他改變主意:“有這樣一個逃犯在州里竄來竄去,我可絕不帶孩子還朝那個方向去湊熱鬧。要是那樣做,良心上說不過去喲!”失敗后,她仍不甘心,又以孫子去過佛羅里達,應該帶他們?nèi)バ碌牡胤皆鲩L見識、開闊眼界為借口,再次嘗試說服貝雷。內(nèi)心有自己的私心不想去佛羅里達,但表面以為大家好和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考量作為借口。其次,當大家表達她可以選擇留在家里后,盡管她內(nèi)心不愿意去佛羅里達州,但第二天清晨,她頭一個上了汽車,準備出發(fā)。老奶奶自認為是一位明理、優(yōu)雅和有教養(yǎng)的人,但她實際上是一個自作聰明、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旅途開始時,她帶上了她的老貓咪,因為她自認考慮周全,“她可舍不得把貓孤零零地留在家里呆三天,它會十分想念她的,況且她擔心小寶貝會碰開煤氣爐的開關(guān),發(fā)生意外,窒息而死”。所以,即使她兒子貝雷不喜歡帶著貓,她也偷偷把貓帶上了。連出門旅游的著裝也作了精心的打扮,為的是就算萬一發(fā)生意外,也能保持高貴優(yōu)雅的樣子。在旅途中,老奶奶也是一副自以為是的樣子,當孫子表現(xiàn)出不耐煩的時候,還自以為有教養(yǎng)地教育孫子不應該不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隨著劇情的發(fā)展,讀者發(fā)現(xiàn),為了要去看自己記憶中的種植園,她煽動孫子們的好奇心,成功說服兒子貝雷前往記憶中的土路,而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記錯路線的時候慌亂中碰翻了旅行袋,放出了他兒子不愿意帶的老貓咪,最終導致了車禍。翻車后,她沒有第一時間關(guān)心家人的安危,反而一心希望自己也受點傷,免得兒子的火氣全沖她一人發(fā)來。為了掩飾心虛,她還揉著肋骨說“我的內(nèi)臟不定哪兒受了傷”。而當“不合時宜的人”出現(xiàn)時,老奶奶還大禍臨頭不自知,自以為聰明地吼出“你敢情是那個不合時宜的人!”“我一眼就把你認出來了!”,給全家?guī)砹藴珥斨疄摹4藭r,老奶奶想到的不是家人,而是自己——“你不會殺害一個婦道人家吧?”,這些行為和她之前標榜的“愛心,有教養(yǎng)”形成了反諷。
二、宗教救贖思想
奧康納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天主教相信原罪說,世間不乏充滿獸性的人和野蠻的暴行,因此她認為她的小說屬于“天主教現(xiàn)實主義”。她認為,罪人也只有在上帝的恩惠下和啟示中,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罪,承認自己的黑暗,接受上帝的救贖。這也是其作品充滿血腥、暴力和死亡的原因。同時,奧康納認為,“人若想獲得解救,只有通過暴力,因為只有暴力才能使人回到現(xiàn)實。這些人物太頑劣,除了暴力,什么也不能使他們清醒”。在她看來,只有將人性中的黑暗暴露出來,認識到自己的“原罪”,并真心祈求上帝的救贖,才能最終獲得救贖。她看到了二戰(zhàn)后美國南方人精神頹廢、道德敗壞、信仰喪失的內(nèi)心世界,因此,奧康納在小說中的拯救常常在暴力和死亡的背景下發(fā)生。
從標題就能看出,奧康納認為這是一個好人難尋的世界,人人有罪。從反諷手法的運用,人們可以看出小說的角色身上隱藏的罪惡——驕傲、自私、虛偽、自以為是,且不知反省還以“好人”自居。在奧康納看來,獲得救贖的重要手段,不是說教的方式,而是接受“暴力的洗禮”。人類由于自身的原罪注定要承受煎熬,而暴力能讓人看清自身的渺小和軟弱,避免虛妄的自滿和庸俗的自私,從而使人獲得靈魂的救贖。因此,《好人難尋》的主題就是將主人翁人身上的罪惡呈現(xiàn)出來,認罪并懺悔,從而獲得救贖。小說中,老奶奶一開始就是一位自私虛偽的人,只顧自己,直到遇到了“不合時宜的人”,臨死之前才幡然醒悟,意識到了自己其實和“不合時宜的人”一樣,都是由于原罪而受苦受難的人。于是,文中描寫老奶奶把他稱為自己的兒子,想伸手觸摸他,而等待她的是“暴力的洗禮”,當老奶奶接受了暴力的洗禮,“半臥在血泊中,像個孩子般盤著雙腿,仰望著晴空微笑”,象征著老奶奶最后人性的復蘇,獲得了靈魂的救贖。
三、結(jié)語
《好人難尋》運用的反諷手法,賦予了作品很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完美地展示了奧康納的創(chuàng)作理念:“對耳背者你要大喊,對近似失明的,你要畫大而驚人的形體?!狈粗S手法的運用,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展示了奧康納通過暴力才能獲得宗教救贖的血腥觀念,也能看出她喚醒人們宗教意識,想通過宗教救贖拯救人類靈魂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