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密的《陳情表》是一篇古代士人行“孝”的經(jīng)典之作。“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痹诔珜鹘y(tǒng)文化的今天,我們重溫李密的《陳情表》,無不被這篇千古孝情的絕唱感動。
關(guān)鍵詞:李密;孝;忠
李密的《陳情表》是一篇古代士人行“孝”的經(jīng)典之作。他與祖母的孝慈之情打動了古今無數(shù)讀者。南宋人趙與時《賓退錄》卷九中引用了安子順的話:“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 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笨梢姟蛾惽楸怼分扒椤敝嬷钪?,其傳誦千年而不衰,終在于此。
李密是西晉武陽人,字令伯,自幼喪父,母改嫁,靠祖母劉氏撫養(yǎng)成人,以孝謹聞名鄉(xiāng)里,他為人剛正,頗有辯才,蜀漢時曾任尚書郎,多次出使東吳,不辱使命,具有相當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隨后司馬炎篡魏自立,建立了西晉王朝,晉武帝司馬炎為了穩(wěn)定政局,籠絡(luò)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為此,多次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李密曾四次被征,前兩次他都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為由,辭不應(yīng)詔,但朝廷不許,下詔嚴責,本文是在第三次催逼甚急的情況下,李密寫了這篇奏表,陳述情由,說明不能應(yīng)征出仕的原因。
一、不忘親情,當以“孝”先
李密首先向皇帝訴說自己從小的不幸遭遇,“臣以險釁,夙遭閔兇?!比缓笤谶@一凄苦悲調(diào)中泣訴自己孤弱無依之狀:先是自己出生六個月大,父親逝去;接著四歲那年,母親改嫁;后又少年體弱多病,至九歲時還不能走路。不但如此,就連族親除了祖母之外,再別無一人。其“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慘狀不言而喻。作者以簡練的語言,凄苦悲涼的情感有力地刻畫了一個缺親少故,又飽經(jīng)禍患的幼年李密形象:寂寞、清貧、孤獨、悲愴。唯一的親人就是祖母,強調(diào)萬一家里發(fā)生什么事情自己是無依無靠,無處求助的,再次強調(diào)祖母在他成長中的重要性,為下文贍養(yǎng)祖母做鋪墊。這是一個多么悲慘的故事,這是一幅多么慘苦的圖畫!讀來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二、勇?lián)熑危靶ⅰ敝厝缟?/p>
作者以一個“孝”字為中心,以“辭不就職,“愿乞終養(yǎng)”祖母為主旨,過去是他離不開祖母,現(xiàn)在是祖母離不開他。在這樣一個苦難的家庭里,對于夙嬰疾病的祖母來說,撫養(yǎng)孫兒成人,談何容易?其中諸多不便、艱辛、苦楚又有誰能體味?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攙扶;孩子餓了,祖母要去喂吃的;孩子病了,祖母要去尋錢覓藥;孩子遭人欺負了,祖母要去安慰;教孩子讀書識字做人……在作者的筆下,展現(xiàn)出一位可親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憫孫兒孤弱,躬親撫養(yǎng),對李密有著大恩大德;正因為此,作者才與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蓖瑫r,作者還懷著憐憫之情,傾述著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單無依的境況:“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母的巨大付出,才使我成長,才使我成才;也是祖母的巨大付出,才使祖母疾病纏身,臥床不起,“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蹦笇O二人,相依為命,誰也離不了誰?!俺际虦?,未曾廢離。”“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拳拳之心,昭然可見。兩情依依,血肉相連,其情至真至孝!贍養(yǎng)祖母,責無旁貸,義不容辭。讀者不禁為其孝心而感動。此時自己處在忠孝實難兩全的尷尬處境:赴詔盡忠,則祖母無人伺候湯藥,性命難保;辭不就職,為祖母盡孝,則不能報朝廷的“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的“知遇”之恩。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狀況下,訴說衷情,如泣如訴,用詞婉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使讀者深深體會到他那兩難的處境,為其唏噓慨嘆不已。
三、孝忠面前,“孝”先于忠
李密所處的魏晉時期,社會動亂不安,朝代更替頻繁。他少時就因文成名,有外交才干,以孝謹著稱并且曾經(jīng)在蜀漢做官,有著很好的名聲。而晉武帝司馬炎一向以心狠手辣、獨斷專橫著稱于世,因此在滅蜀后人心不服。為了安穩(wěn)局勢、鞏固政權(quán)、籠絡(luò)人心,同時也是為了平息蜀漢士族的不安,晉武帝擺出一副禮賢下士的姿態(tài),采用了籠絡(luò)收買的懷柔政策,想借此獲得部分舊朝名士賢人的擁戴,于是多次征辟李密做官。這樣做是為了實現(xiàn)吸引吳國的官員、減少滅吳的阻力。但李密兩次拒絕征辟,正是在第三次拒絕晉武帝的征辟時李密寫了這篇流傳千古的《陳情表》。李密以蜀漢舊臣的敏感身份幾次拒絕皇帝的征辟很容易被懷疑是蔑視當朝,不服統(tǒng)治。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密在給皇帝的奏表中表達了自己的忠心并陳述了自己的痛苦處境,他不避諱自己是前朝官員,非常坦誠,寫自己身份卑微,地位低下,“亡國賤俘,至微至陋”,與今朝廷不計舊怨,“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形成對比,以顯示自己對朝廷大度寬容的態(tài)度和求賢若渴的安撫舉措的感激和欽佩胸懷。李密先陳述自己盡孝侍奉祖母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立國之本,為自己侍奉祖母、辭官不做找到了官方依據(jù)。把上文“盡忠”與“盡孝”兩個原本對立的矛盾統(tǒng)一到“孝”字上,“盡孝”雖是私情,但更是朝廷立國之本。這是曉之以理。在此基礎(chǔ)上,為了打消晉武帝的猜疑之心,又陳述自己雖“少仕偽朝,歷職郎署”,但是“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而晉武帝對待這個“至微至陋”的“亡國賤俘”“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那么李密就應(yīng)該“士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猶豫、另有所圖呢?前朝降臣恩榮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奮無已,效忠不二,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這又進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慮。既不是守節(jié)蜀漢,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為什么呢? 那是因為祖母劉氏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是動之以情。這樣,既解決了前面 遇到的矛盾——先“盡孝”,又表達了對晉武帝的忠誠。尤其是文章開頭和文中,多次以“臣”的口吻傾訴,亦可見李密的誠心,并沒有把名節(jié)看得太重,這也打消了武帝懷疑和戒心。隨后李密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的兩全之策,孝心和忠心都得到了彰顯。最后他簡直就是在發(fā)誓,說自己的難處--“辛苦”,天地可鑒,并表明自己“乞終養(yǎng)”的心愿。言辭懇切,感人至誠。李密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并成功地拒絕了晉武帝的征辟,同時還受到了晉武帝的贊揚,說李密“士之有名,不虛然哉!”并停止了對李密的征辟,給了他優(yōu)厚的待遇,可見這篇奏表的成功。
文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李密向晉武帝傾訴衷腸,言辭懇切,哀婉深痛,真切感人,李密的孝心,感動了不僅感動了薄情寡恩的晉武帝,感動了歷代文人,也感動了現(xiàn)代的我們。
參考文獻
[1] 葉倩倩.思之有故 言之成序 理在情中 [J].科學大眾,2017.8.
[2] 李亞宏.情深意切,悲側(cè)動人[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4.
[3] 王永先.《陳情表》的說服藝術(shù)賞析[J].文學教育,2007.11.
作者簡介
李意蘭(1965-),女,漢族,湖南長沙人,湖南現(xiàn)代物流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和應(yīng)用寫作
(作者單位:湖南現(xiàn)代物流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