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木華 文
你吃過這菜卻不一定知道這故事!
中國菜源遠流長,眾多風味佳饌均為歷代名廚所創(chuàng),由于深受食者喜愛與推崇而流傳至今。人們根據(jù)歷史的傳說編寫了很多這些菜名的起由與故事,因而流傳了許多燴灸人口的中國菜典故。
關(guān)于這道菜的典故,有許多個不同版本,其中的一個版本是說:清朝的一位官員名叫丁寶楨,他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他在山東做官時,就讓家中的廚師炒“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當丁寶楨到了四川當官后,每次家中請客,都讓廚師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后來丁寶楨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朔Q“丁宮?!?,因此,他的廚師炒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相傳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戶生意人家,他們家里的人很喜歡吃魚,對調(diào)味也很講究,所以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姜、蒜、酒、醋、醬油等去腥增味的調(diào)料。有一次晚上這個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只菜的時候,她為了不使配料浪費,她把上次燒魚時用剩的配料都放在這款菜中炒和,當時她還以為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來后不好交待,她正在發(fā)呆之際,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這個老公不知是肚饑之故還是感覺這碗菜的特別,而他還沒等開飯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還沒等一分鐘,他迫不及待地問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剛在結(jié)結(jié)巴巴時,她意外地發(fā)現(xiàn)其老公連連稱贊其菜之味,她老公見她沒回答,又問了一句“這么好吃的菜是用什么做的?”,就這樣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給他講了一遍。而這款菜是用燒魚的配料來炒和其它菜肴,才會其味無窮,所以取名為魚香炒,而得此名。
這是孔府的一個傳統(tǒng)名菜,相傳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孫孔繁坡時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州知府時,府內(nèi)廚師以鴨子出骨,加調(diào)料入碗加蓋,上籠蒸制而成,肉質(zhì)酥爛,香氣濃郁,滋味鮮美,孔繁坡品嘗后,覺得此菜制法與眾不同,上籠蒸制以點香三炷燒盡為度,滋味鲆美美勝于它菜,故取名為神仙鴨子。
福建名菜,現(xiàn)已成為閩菜中居首位的傳統(tǒng)名菜,閩菜中的佛跳墻是由海參,鮑魚,干貝,魚翅,雞,豬蹄筋,羊肘,鴿蛋等18種原料用酒壇煨制而成。特點是味道鮮醇,質(zhì)地軟嫩,入口即化,食后余香顯著。
清代,福州官錢局宴請布政使周蓮,席間一道菜是用幾種海產(chǎn)品及雞,鴨,羊肘,蹄爪,鴿蛋等煨制而成,極為可口。周蓮命衙廚鄭春發(fā)學習仿制,鄭登門求教后,并改進工藝,多用海鮮,使此菜愈加鮮美。后來鄭春發(fā)辭去衙廚,開辦聚春園菜館,在一次文人聚會時送上此菜,初名福壽全,乍一啟封,濃香奪壇而出,食者紛紛叫好,有人即興賦詩云?!皦瘑⑷澆孙h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遂由眾人公議將此菜改名佛跳墻。百余年來風靡省內(nèi)外,享譽港澳。
四川傳統(tǒng)名菜,始創(chuàng)于清同治初年,當時成都北郊萬福橋有一陳興盛飯鋪,主廚掌灶的是店主陳春富之妻陳劉氏。她用鮮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醬等燒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燙、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歡迎,人們越吃越上癮,名聲漸傳開,因她臉上有幾顆麻子,故傳稱為麻婆豆腐。從此名揚全國。
江蘇常熟名菜,又稱黃泥煨雞。相傳明末清初時,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雞,苦無炊具、調(diào)料,無奈,宰殺去臟后,帶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殼,雞毛隨殼而脫,香氣四溢。適逢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試嘗,覺其味獨特,歸家命其家人稍加調(diào)味如法炮制,更感鮮美。此后,遂成為名菜,并一直流傳至今。
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后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為早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zhì)的損失,保持了肉質(zhì)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早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北京傳統(tǒng)名菜,此菜創(chuàng)始于明末的滿族,約有 300多年歷史,清入關(guān)后從宮中傳入民間。北京“砂鍋居”飯莊制作此菜最為著名。傳說,清乾隆六年(1741),砂鍋居初建時,用一口直徑 133厘米的大砂鍋煮肉,每天只進一口豬,以出售白肉為主,由于生意興隆,午前便賣完,摘掉幌子,午后歇業(yè),于是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一句歇后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四川傳統(tǒng)名菜?!伴_水白菜”原系川菜名廚黃敬臨在清宮御膳房時創(chuàng)制。后來黃敬臨將此菜制法帶回四川,廣為流傳。30多年前,川菜大師羅國榮調(diào)來北京飯店掌廚,又將“開水白菜”的烹調(diào)技術(shù)帶回北京,從而成為北京飯店高檔筵席上的一味佳肴,“開水白菜”烹制不易,其關(guān)鍵在于吊湯,湯要味濃而清,清如開水一般,成菜乍看如清水泡著幾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不見,但吃在嘴里,卻清香爽口,鮮美異常。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客商趕路,入夜饑餓,在路邊小飯店用餐。店主老嫗因無菜可供,捉來童子雞現(xiàn)殺現(xiàn)烹。那子雞經(jīng)過蔥、姜、蒜、辣調(diào)味,香油爆炒,再噴以酒、醋、鹽燜燒,紅油油、亮閃閃,鮮香軟嫩??腿顺缘觅澆唤^口,到處宣傳此菜絕妙。從此小店專營此菜,名噪遠近,競傳千年,成為湖南名菜。
據(jù)《晉書·張翰傳》:張翰在洛陽做官,“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又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后人稱思鄉(xiāng)之情為“莼鱸之思”,可見莼菜之迷人。莼菜與雞絲、火腿同烹,碧翠鮮醇,清洌爽口。乾隆游江南,也必嘗莼菜湯,有“花滿蘇堤抑滿煙,采莼時值艷陽天”之誦。
漢高祖劉邦在家鄉(xiāng)沛縣嗜食狗肉,故此得名。以狗肉、甲魚與酒、蔥、姜、硝腌漬后,加酒、糖、鹽、醬油、八角、花椒及水燜制,狗肉酥爛腴香,甲魚軟嫩鮮美。此菜至今仍是徐州地區(qū)的名饌。
傳說,龍井蝦仁與乾隆皇帝有關(guān)。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他身著便服,遨游西湖。時值清明,當他來到龍井茶鄉(xiāng)時,天忽下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讓坐泡茶。茶用新采的龍井,炭火燒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飲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帶一點回去品嘗,可又不好開口,更不愿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于便服內(nèi)的龍袍里。待雨過天晴告別村姑,繼續(xù)游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腸饑,在西湖邊一家小酒肆入座,點了幾個菜,其中一只是炒蝦仁。點好菜后他忽然想起帶來的龍井茶葉,便想泡來解渴。于是他一邊叫店小二,一邊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時見乾隆的龍袍,嚇了一跳,趕緊跑進廚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蝦仁,一聽圣上駕到,極為恐慌,忙中出錯,竟將小二拿進來的龍井茶葉當蔥段撒在炒好的蝦仁中。誰知這盤菜端到乾隆面前,清香撲鼻,嘗了一口,頓覺鮮嫩可口,再看盤中之菜,只見龍井翠綠欲滴,蝦仁白嫩晶瑩,禁不住連聲稱贊,“好菜!好菜!” 從此這盤忙中出錯的菜,經(jīng)數(shù)代烹調(diào)高手不斷總結(jié)完善,正式定名為龍井蝦仁,成為聞名遐邇的美饌佳肴。
用香菇、草菇、銀耳、榆耳、桂花耳、竹蓀、鮮蓮子、白菌、銀針(綠豆芽)、筍等,蒸、焯、炒、味而成。特點是色彩典雅,層次分明,鮮嫩滑爽,清香適口。 相傳位于今廣州西門中山六路的西園酒家,敬奉高僧佛院齋門的名菜是十八羅漢齋。有一次,肇慶鼎湖山慶云寺慶云大師來廣州六榕寺,曾到西園酒家吃過羅漢齋,知道羅漢齋雖由竹蓀、發(fā)菜、冬菇、草菇、蘑菇、榆耳、銀耳、桂花耳、黃耳、湘蓮子、佛手果、炸面筋、筍肉、銀針、菜心等主料烹制而成,但質(zhì)味欠佳, 遂提出了與上述用料相似的材料,但烹制細節(jié)有 所變更,試制后為西園廚師所采納,定名 為鼎湖上素。
此菜是清朝光緒初年,由濟南“九華樓”首創(chuàng),此樓燒制的大腸下料狠,用料全,先煮熟焯過,后炸,再燒,出勺入鍋反復(fù)多次,直到燒煨至熟。有一次“九華樓”店主杜某請客,席間有一道“燒大腸”,品味后客人們紛紛稱道,有說甜,有說酸,有說辣,有說咸,座中有一文人提議,為答謝主人之盛意,贈名為“九轉(zhuǎn)大腸”,贊美廚師技藝高超和制做此菜用料齊全、工序復(fù)雜,口味多變的特點。此菜色澤紅潤,大腸軟嫩,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為山東的傳統(tǒng)風味菜。
魚翅是鯊魚鰭的干制品。大裙翅取自大鯊魚的全鰭?;洸说拇笕钩岱肿魅龂?,魚背近頭部的前鰭稱頭圍;近尾部的后鰭稱二圍;尾端的尾鰭稱三圍。裙翅是魚翅中之上品。在高級海味中,魚翅入饌是最晚的。明代劉若愚的《明宮史》有記,但較含糊“先帝最喜用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共燴一處,名曰‘三事’恒喜用焉?!边@里所說的鯊魚筋,可能就是魚翅。《潛確類書》里也有類似記載“湖鯊青色,背上有沙鰭。泡去外皮,有絲作膾,瑩若銀絲。”清代,袁枚以其正名列入 《隨園食單·海鮮單》,此后一直身價百倍,而登大賓之筵,享譽內(nèi)外。清光緒拔貢南海人胡子晉著有《廣州竹枝詞》云“由來好食廣州稱。菜式家家別樣矜。魚翅干燒銀六十,人人休說貴聯(lián)升?!辈⒏阶⒃啤案蔁~翅每貴碗六十元。聯(lián)升在(廣州)西門衛(wèi)邊街,乃著名之老酒樓,然近日如南關(guān)之南園,西關(guān)之漠觴,惠愛路之玉醪春,亦膾人口也?!北臼兰o三十年代,廣州大三元酒家以紅燒大裙翅聞名,售價也達六十大洋。主制此菜的名師吳鑾乃有翅王之稱。
一品鍋之名源于孔府,是由皇帝賜名的一款孔府名菜,其后代承襲衍圣公,在明、清兩代封爵為“當朝一品”官銜。乾隆皇帝賜孔府《滿漢全席》銀餐具中最大的一件,稱當朝一品鍋。另外還有一種圓形不分隔的一口鍋,名曰 “ 鐘鼎一口品鍋 ” 。后來的一品鍋,因放入的鍋料不同,又有燕菜一品鍋、魚翅一品鍋、海參一品鍋、什錦、素鍋等。